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

时间:2022-05-02 10:10:32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

摘要:新一轮课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启用,其中教材在选文和编排上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较文学的视野来思考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提供了新颖的解读方式,也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理念上与比较文学学科紧密融合,教师在教学应用上也要将比较文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际中,配合教材的改革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2016年9月,我国启用了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不仅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在课文编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订不仅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还同时提出了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承担着延续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还应当面向国际,走向世界。通过对新版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梳理和探讨,笔者发现新版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色,用比较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有利于扩大研究的视野,促进治学方法的改进。故笔者采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新一版的语文教材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材的评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一、新版语文教材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

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比较文学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学视野相契合,教材的编订逐步显示出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学的经典意识。严格来说,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断被完善,学科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研究方法,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致,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和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作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视角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作为担任传播知识媒介作用的语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编订中也逐步体现出包容、创新、整合的学科意识,这一点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轨迹。比较文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语文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比较文学也作为研究方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比较文学理论下新版语文教材的剖析

以2016年推行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为例,新版教材中,课文数量为22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一共6篇,与2015年人教版语文教材30篇课文,5篇外国文学作品相比,其结构编排较好地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外国文学作品所占比幅虽然不大,但是很好地穿插在课文篇目中,不仅选文经典而且在编排方式上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主题、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1.从影响研究的方法看语文课文的选材影响研究是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领域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3]。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影响研究的方法,可以做到知人论世方便教学。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为例,新版教材选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作为散文诗二首并列,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影响研究”的范式。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性”,冰心作为文学的“接受者”深受文学“放送者”泰戈尔的影响。“五四”时期,泰戈尔的小诗格式给冰心创作带来了灵感启发,在深度模仿的同时,泰戈尔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也对冰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冰心“爱的哲学”思想将泰戈尔的“爱的实现”理念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新版语文教材中的两首散文诗便是最好的见证。首先泰戈尔的《金色花》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将孩子变身为一朵金色花,在母亲身旁嬉戏玩耍。冰心的《荷叶•母亲》以第三者的视角描写荷叶庇护红莲,联想母亲庇佑着孩童,感情真实,细腻动人。在内容上,泰戈尔写出了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眷恋与回报之情,冰心则借荷叶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两首散文诗内容主题相近,呼应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反映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恩,也都是两位作家对爱的哲学的推崇。在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新版教材着重介绍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对比了两篇散文诗的不同之处,也特地提出冰心的创作风格深受泰戈尔影响。在旧版的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是冰心的《纸船》,相比较于新版的《荷叶•母亲》,《纸船》篇幅较小,在文体上也属于诗歌而不是散文诗,此次的改编使得影响研究的目的更加明显。2.从平行研究方法看课文单元结构的编排平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强调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3]。新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思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包含具有相同主题的作品。例如,第一单元都是以主题为四季景色的散文为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第五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品《猫》、《鸟》,外国作品《动物笑谈》以及中国古代作品《狼》,虽然都是动物为主题,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作者对于动物的描写却体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一样的生活感悟。不同国家的作者对于相同文体类别的作品表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寓言四则为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习俗等的差异,在寓言的结构、叙述方式上存在着差别。新版教材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前两篇节选自《伊索寓言》,和之前人教版中的课文相同,后两篇分别节选自中国的《吕氏春秋》和《列子》。两则伊索寓言都是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然后在结尾点明寓意。而中国的寓言则将哲理蕴含在故事的叙述当中,具体的深意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从写作对象来看,伊索寓言以描写动物故事为主,幻想成分较多。中国古代寓言以表现人物见长,历史传说色彩较浓。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概念,后两篇课文替换了先前教材版本中的《塞翁失马》和《智子疑邻》。新版语文教材既延续了人教版传统的“以体裁为主”的编排方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主题编排”很好地融合进来。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文化背景。教师有意识地借鉴平行研究法进行比较教学,容易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世界性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发现文学的异同与美妙。3.从跨学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选课文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人类知识的其他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与思考,提高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而工具性要求则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字基础与沟通技能,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是所有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从而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搭建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平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进行结合,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在意境中融合,较好地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客观对象即指个体意象,多个个体意象联合便组成了整体意象,其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首小令九个意象看似随意地排列组合,但都紧扣“秋思”,用枯败的滕树、黄昏的乌鸦、落寞的小道、独行的瘦马等将秋的意味渲染出来,形成整体意象,作者将自己置于这幅秋景之中,情景交融,突出漂泊的主题思想。再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以优美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巧妙的是,编者在这首诗的下面安插了一幅图画,形象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景再现。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诗歌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能身临其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乡愁,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境美。新教材的编订进一步将文学与心理、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念。科际整合将有效地使语文教材的编排达到多元化,然而这也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新版教材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6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紧扣教学大纲要求,从教材的角度上说,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知识理论,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无论是编排结构还是选材,此次改革都做了很好的优化。将比较文学视作一种方法和理念,可以给课堂注入开阔、创新和思辨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用比较文学的学科眼光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新颖的视角,走出思维框架的牢笼,不局限于局部的学习范围,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在教学策略上,比较文学的普及和应用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1.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将比较文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让学生的眼光不局限于当下中国文学,而是有一个世界文学的总体概念,并且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写作方法互相借鉴,才会形成文化大繁荣的盛景。语文教材选编中选取适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代表着对它们的认同与接收。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泰戈尔对冰心的写作理念和创作方式影响巨大,教师有意识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可以让学生树立学习借鉴的意识,辨别异同。在学习鲁迅作品,介绍鲁迅的时候,提及鲁迅深受外国文化影响,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在创作上深受果戈里的影响,并创作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对比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许多借鉴的影子。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视野,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2.扩展比较主体的范围和维度新版语文教材无论是体裁编排还是主题编排,都达到了比较的初步要求。例如将第一单元的三篇写景散文进行对比,比较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总结精华要素,彻底抓住散文写作的核心要义。在纵向比较上,同样是写冬景,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做一个比较,看中国和外国作家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将共同之处进行分类总结,将异处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在多方面的平行比较中,会加强比较的意识,强化多方面思考的思维模式,培养语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3.实现跨越式、融合式教学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理念,为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多样互补的视野。突破语文学习的单一思维理念,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并熟练运用,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学科,它还可以将德育和美育深度结合,在文学作品里达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以及提高鉴赏审美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小说作品或者诗歌作品时,可以通过视频电影的播放还原作品的情节,情景再现作品中人物台词和背景的设置,让影视与文学紧密联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实现学科的跨越式交流。鉴赏诗歌作品时不再单一强调理论知识,让诗画融为一体,在语言文字的渲染下构建诗中的画面感,使学生用心体会真正的情景合一,触景生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中,文学与艺术、科学、宗教、心理学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这样的理念通过教学手段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联系、交叉、汇通,实现学科整体的多维互动。采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范式来思考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同时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从源头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比较、整体的意识,将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将语文大纲贯彻到底。这不仅实现了文学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应用发展。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理念上实现了与比较文学学科的紧密融合,教师也需要在教学应用上将理念转化为手段,把比较文学的理念、方法、精神以及相关的知识、原理运用于教学实际中,配合教材的改革发展,为培养真正有眼界、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胡依灵 牟学苑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