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曲》写作背景与创作特点解析

时间:2022-03-10 09:15:38

《梦幻曲》写作背景与创作特点解析

[摘要]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之一,他所开创的标题性钢琴小品套曲体裁,既丰富了同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同时亦成为其个人的经典标志之一。本文从舒曼与其夫人克拉拉的爱情出发,从创作背景到创作技术,全方位地剖析其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当中的经典曲目———《梦幻曲》。

[关键词]舒曼;克拉拉;童年情景;梦幻曲;钢琴小品;作曲;音乐创作

罗伯特•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学习法律,后专攻音乐,由于手指受伤而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转身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并在声乐套曲、交响曲、钢琴小品等多个领域中均有建树;而另一方面,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以虚构的“大卫同盟”组织的名义撰写了大量音乐评论及文章,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亦赞扬了同时代诸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如肖邦、勃拉姆斯等),对他们的个人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纵观舒曼自身的音乐创作,既有歌曲集《桃金娘》、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生活》等声乐作品,同时还创作了四部交响曲、一部清唱剧、两部协奏曲等大型体裁作品。然而提起舒曼的音乐创作,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其首创的钢琴小品套曲了。这些套曲往往是由一个总标题下的若干首钢琴小品组成,每一首都短小精悍、精雕细琢,并配以相对应的标题,这种讨巧的创作方式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引来诸多作曲家的纷纷效仿。舒曼以此方式,接连创作了《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童年情景》等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而下文将会对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梦幻曲》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

一、舒曼、克拉拉与《童年情景》

“总之,我真的感到像是又回到了少年时代,我匆匆写下了30多首迷人精致的小玩意儿,从中选了13首合起来命名为《童年情景》。我相信你会喜欢它们,……它们都有小曲题,如《惊吓》《火炉旁》……,还有一些类似的名称!总之,它们只需要一瞥即可会其意,它们像泡沫一样轻盈……”[1]这是舒曼1838年3月17日写给正随父亲在维也纳巡回演出的未婚妻克拉拉•维克的信中所描述的内容。在此之前,舒曼与克拉拉的父亲———弗里德里希•维克(同时亦是舒曼的老师)之间,曾爆发过一场争执,因而弗里德里希也强行中断了这对恋人间的接触。在克拉拉随父巡演期间,狂怒的舒曼留在莱比锡,除了思念克拉拉,他无心他用,创作了一系列钢琴作品,除了这套《童年情景》,还包括《大卫同盟舞曲》《幻象小品集》等。而收到作品后,克拉拉亦回信说道:“你的《童年情景》是题献给谁的?它们的确是属于我们两人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我简直不能无时无刻不在想它们……我恨不得立刻就到明天,能再次演奏它们……”[1]从以上一系列的书信记录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舒曼与克拉拉之间炽热的爱恋,同时亦可以感受到舒曼在《童年情景》中注入的情感寄托。而这对恋人也于1840年,通过法律手段冲破了来自家庭的阻挠,正式结为夫妇,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梦幻曲》———《童年情景》中的经典代表

《梦幻曲》为《童年情景》套曲的第七首作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甚至称其为舒曼最耳熟能详的作品也不足为奇,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下文则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以传统作曲技术的“四大件”,即曲式、和声、复调、配器四个维度,较为细致地对这首作品进行剖析。(一)精致传统的曲式结构《梦幻曲》。全曲为经典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表:A段为方整型的两句平行乐段。第一句为F大调,四小节,开头点出乐曲的上行跳进旋律动机,结束于属和弦;第二句为四小节,与第一句开头相同,通过对动机的音程扩大进行展开,在结尾处转至属调C大调,形成转调乐段,但紧接着又通过低音的运动回归主调F大调,并引出B段。B段为方整型的两句平行乐段,展开型中段,在保留A段动机的基础上对调式调性及音程运动等方面进行发展。第一句为四小节,开始为F大调,通过对旋律动机音程的压缩转为g小调,并通过属七到主的解决结束于g小调;第二句为四小节,可以与第一句形成移调关系,只在个别音程做了细微调整,以bB大调开头,转入d小调,并以属七到六级的阻碍终止作为结束并转回主调F大调,引出再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句的第二小节,上行四度跳进至bB音达到乐曲最高点,而此位置,也近似于全区的黄金分割位置,足以看出作曲家的精心设计及深厚功力。再现段为变化再现,但基本保持了A段的样貌,第一句为原样再现,第二句为四小节,在A段第二句基础上,不再转调发展,保持原调,并以收拢性乐段的方式,完满终止于主调主和弦。整首乐曲材料统一,各个声部运动相互交织且独立,同时又不乏丰富的调性色彩变化,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在有限的单三部曲式基础上,营造了一个安宁温暖的氛围。(二)色彩丰富的和声设计。整首钢琴小品在结构上以极其精练的方式呈现,而和声方面则在古典主义和声范畴内进行了诸多变化与创新[2],同时深刻体现了舒曼炉火纯青的音乐控制能力。全曲虽为小型曲式,但调式调性的变化多达六次,这种小型曲式中频繁转调的现象,虽然在如今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浪漫主义中前期的时代,仍可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其单三部曲式的中段,总共八小节的乐段结构容量之下,竟多达四次调式调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极强的创作控制力。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看待整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布局,将B段第一句结束看作乐曲中心点的话,暂且忽略A段结尾的临时转调,整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布局则可以看似为一个清晰的对称结构,如下图所示:此种设计不知是否是作曲家刻意而为之,但即便是无心之举,至少也是其长时间创作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经验,这也为整首作品的和声设计埋下了一颗回味无穷的彩蛋。(三)复调化的声部线条。《梦幻曲》之所以成为经典,其温暖流畅的旋律可谓功不可没,亦可以称作是主调钢琴小品的典范。但如所有伟大作曲家一样,在华丽的主调外表之下,舒曼强大的复调创作思维亦在作品中有明确的体现。例如,在A段第二句最后两小节,虽然旋律线条始终未中断,但核心动机四音组在钢琴的多个声部中形成类似卡农式的连续运动,最后于低音组形成低音线条级进下行,既将调性转回主调,同时又引出了后一展开乐段。而此类的手法,在B段的两个乐句中同样多次出现,既简单有效,又使得全曲更加统一。而除此明显的复调手法处理之外,在整首乐曲中,几乎所有声部都具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由此也在传统的浪漫主义主调创作之上,将复调化的声部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四)乐队创作思维的体现。说到《梦幻曲》与配器的关系,很多人会觉得较为诧异,它分明是一首钢琴小品,又与配器有何关系?但当我们纵观全曲,仔细分析其各个声部之间关系及运动方式时可以发现,此曲的创作蕴含着清晰的乐队化思维,这也是《梦幻曲》长期作为各大音乐院校学习配器的必练曲目的重要原因。整首作品,从第一小节低音F起,则将所有音乐层次清晰地展现出来,旋律、低音、和声层及其中的对位或辅助声部,每一层次都极度明朗,甚至可以让人瞬间从钢琴音响联想到弦乐组,或管弦乐方面的声音分配,而在乐曲中,类似第二小节的左手大跨度琶音,第六小节的右手大拇指双音等等,都是作者在传统钢琴演奏基础上而进行的声部扩展,从而丰富低音及和声层,使其拥有更为丰富的音响效果。时至今日,《梦幻曲》改编的各种器乐合奏版本已屡见不鲜,如弦乐团版本、管弦乐版本、室内乐合奏版本等,均受到乐迷们的追捧。可以说,这份成功,与《梦幻曲》自身乐队化思维的钢琴创作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梦幻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小品的典范,可以说它既是时代化的,亦是私人化的。时代化是因为它是舒曼所开创的标题性钢琴小品中的代表,是整套《童年情景》中“黄金分割位置”的点睛之作,以其朴实内敛而又不失精巧的高超设计,成为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专属于舒曼与夫人克拉拉的,是二人浪漫爱情的“结晶”。也许正是这双重的属性,才真正成就了《梦幻曲》的伟大。

作者:马为骁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