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带沟分支解剖学论文

时间:2022-04-17 11:54:00

扣带沟分支解剖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0名成年志愿者,男15名,女15名,年龄20~72岁。临床门诊体检及MRI头颅检查无神经、精神病史及家族史。以AC-PC线为扫描基线,选择自旋回波T1加权像序列,TR=400ms,TE=15ms,层厚7mm。获取30名矢状断层T1磁共振图像,Dicom3.0的格式保存。

1.2方法

1.2.1头颅

MRI数据的读取30名头颅连续MRI断层扫描数据,在微型计算机上以Dicom3.0格式导入eFilm1.5软件工作站。根据陈昱等报道的方法,选取每名矢状面序列的旁正中矢状面,观察副扣带沟的出现率、扣带沟的分支。

1.2.2扣带沟分支的判断依据

在旁正中矢状面上,在扣带沟的走行过程中若出现垂直于其走行方向、长度超过10mm的部分,并且与扣带沟存在连续性,便定义为扣带沟的分支。

2结果

扣带沟的分支及概率统计考虑到扣带沟的分支数目可能会受到副扣带沟出现与否的影响,我们将其按副扣带沟的出现与否进行分别统计,以便更加直观了解分支数目的侧别差异和个体间差异。仅右侧出现副扣带沟的样本仅2例,此2例中左侧分别出现一个和两个分支,右侧2例均出现两个分支。

3讨论

本文通过对30名正常国人头颅MRI的影像学分析,发现额叶内侧面脑沟的形态存在很大的个体间变异性和侧别差异性。在旁正中矢状面上,本研究对扣带沟分支的出现率以及数目进行了统计,发现其存在较大的侧别差异。我们的结论均与Paus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本研究中,我们之所以选择旁正中矢状面进行研究,基于下列2个原因:

(1)在正中矢状面上会出现一些小的凹陷,这些小的凹陷可能会呈现为沟的图像,但是在旁正中矢状面上就会消失,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小的凹陷是脑沟。

(2)由此MRI反映的是一定层厚结构的所有信息,因此正中矢状面图像就为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相关层厚结构的信息的整合,另外还包括半球间充满脑脊液区域的信息。所以,用旁正中矢状面图像研究大脑半球内侧面沟回的特征形态是较好的选择。在本研究中,左侧大脑半球有46.67%,右侧仅有10%的扣带沟没有发出垂直方向的分支。与Paus等的研究结果(左侧有44%、右侧有30%的扣带沟没有发出分支)相比,左侧结果大致相同,而右侧存在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人种胚胎发育的不同有关。但是不相同的结果我们却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扣带沟分支的出现也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右侧较左侧更易出现分支,右侧扣带区域的折叠程度高于左侧。有学者认为,脑皮质折叠程度随着脑体积的增加而增加,结合本研究上述结论,是否可以推测,右侧大脑半球前扣带皮质相应区域的脑体积大于左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另外,我们分别分析了副扣带沟出现类型的不同对扣带沟分支出现的影响,并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表明副扣带沟的出现对扣带沟分支的出现有影响。扣带沟垂直方向的分支可能是由于新皮质区域———Brodmann4,6,8区的形成而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出人类大脑皮质较非人灵长类有相对过度的增长。并且曾经有研究发现,人脑特定区域皮质折叠的增加标志着人脑此区域演化的较先进。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差异是人脑比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功能更多、更复杂的形态学基础。我们之所以选择脑沟作为大脑内表面的结构分析基础,是因为脑沟分开了大脑不同的功能区域,提供了一个解剖的天然区域划分标志。人类大脑皮质表面形态在个体间的差异很大,脑沟的界定标志在其出现、走行和延伸上显示出相当大的变异性。有研究表明这些形态差异影响了皮质结构、细胞构筑和与周围皮质联系的类型。扣带沟的形态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对结构非对称性的研究可能会为研究单侧脑功能的神经解剖提供线索。目前国内还未见到有关上述区域形态学特征的报道,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可为国内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为研究国人大脑的不对称性、发生发育规律、皮质折叠规律以及功能生理和形态结构的关系提供宏观解剖学资料。

作者:隋东莉李成陈刘成曹承亮王震寰单位: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