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寒热并用医治普通感冒

时间:2022-12-02 03:36:00

小议寒热并用医治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普通感冒大多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常不被人重视,更不被认为是难治病,其实现代医学对感冒几乎无对因治疗的方法,只能进行难以影响病程的对症处理。重症感冒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孩、老年体弱者的生命。而且,感冒也是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风湿热、急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须积极防治。笔者根据数十年来治疗感冒的实践体会,提出以寒热并用法治疗感冒,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目前感冒的治疗现状目前对于感冒的治疗,除纯用西药外,基本上可分四种情况:一是按风寒风热等辨证论治,方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之类,主要由中医使用;二是依据现代药理学抗病毒作用研制的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如板蓝根颗粒剂等,主要由西医、中西医结合者辨病使用,部分中医也辨病使用;三是清热解毒类中药与西医解热镇痛、抗过敏药等组成的复方制剂,如三九感冒灵颗粒剂等,也是辨病使用;四是近年来少数医家提出的寒热并用的治疗方法,如王氏等认为感冒的寒热很难截然分开,应寒热并用;董氏认为风寒风热不易分辨,自拟寒热并用的“柴防感康汤”(柴胡、防风、白芷、黄芩、桔梗、甘草)治疗感冒。这几种方法,哪一种疗效好,都是根据临床体会和理论推断,并未有人进行对照研究。

2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风寒,热由寒化传统理论认为,普通感冒的病因是主要是风邪,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但笔者从医近三十年来,所遇普通感冒病人及自己、家人感冒的体会,均是寒流来袭,气温突降,或穿衣太薄、脱衣过早,或淋雨冒风、凉水游泳等受寒凉所致,即使盛夏感冒,也是贪凉过度。只见过受热过度而中暑,从未见过受热过度而感冒者。在受热过度,汗出过多,正气受损,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更易受凉而感冒,但并非感受热邪所致。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或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都是导致人适应能力下降,或影响人的防御意识和措施,但最终还是因受凉而病感冒。在西医理论中,也认为寒冷是感冒的诱发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普通感冒的病因是风寒,有时可兼湿邪,即均能使人感到寒冷一“受凉”的因素。临床所见的风热表现的感冒也是感受风寒所致,因为化热极快,或素体内热重而呈寒热错杂,热胜于寒所致。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和各种温病不同,时行感冒和各种温病所感受的是带有温热性质的毒邪。

在《内经》论及类似感冒的描述,均以风或风寒为因,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张仲景更是以“伤寒”论外感,应当是受感冒乃受凉引起的客观现象所影响。《类证治裁·伤风》云:“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化热,又宜辛凉疏散。”也是认为感冒由风寒所致,其热由寒所化。热由寒化,是形成寒热错杂的病理基础。

3寒热错杂是感冒的重要病机,临床上寒热难以截然分开一般认为,风寒、风热是最常见的两种证型,正确区别这两种证型是治疗感冒的关键。两者相同之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的卫表症状和鼻塞、流涕等肺系症状。从恶寒发热的轻重,有汗无汗,鼻流清涕还是浊涕,口渴与不渴,舌象脉象来鉴别。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从以上鉴别的方法来看,似乎不难,但临床并非如此。一是感受风寒之后可迅速化热:传统认为,寒邪郁久可化热。但临床所见,感冒病人感寒之后可迅速化热,快者往往数小时即可出现热象,慢者一、二天即可转化。常见一些病人初起寒战,特别恶寒,得衣被仍寒战不止,数小时后高热,不再恶寒或微恶寒,或恶热,无汗,并可很快出现口渴。笔者认为,这就是寒邪迅速化热之表现,并且形成的是外寒未尽,寒热之证。感冒病人大多是门诊就医,开两、三剂药没吃完,甚至药未人口,病情就已发生变化。二是素有内热,复感外寒:素有内热之人,因内热耗伤正气,更易感受风寒而感冒,形成寒热错杂错杂之证,临床常见感冒初起,鼻流清涕却咽喉肿痛,口干口渴,即属此类。三是病情不重,寒热症状均不典型。四是用于鉴别的症状和体征有些并不实用,如无汗一症,认为是寒邪郁表所致,但临床常见恶热无汗之高热,多辨为热证;又如脉象的数与不数,在发热较高的情况下无鉴别意义,因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O~20次/min,《伤寒论》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医宗金鉴》云:“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此“热盛”当指发热较高而言。至于脉象的紧与不紧,对于一般临证时间不长的中医来讲,很多人是没有掌握的,但他们也经常看感冒病人。

因此,临床所见多为寒热错杂症状,如鼻流清涕与咽喉肿痛并见,恶寒与口干口渴并见,咳吐黄痰却反恶风寒等。笔者认为:寒热错杂是感冒的重要病理变化,寒热错杂也是感冒的主要证候。

4寒热并用是感冒的基本治法伤寒和温病学家均有寒热并用的治法,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就是寒热并用治疗外感的典型,其他如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等。如《伤寒六书》之柴葛解肌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疗风邪初中经络之大秦艽汤、《此事难知》引张完素治疗外感风寒湿的九味羌活汤等。《温病条辨》之著名辛凉解表方银翘散中也有辛温之荆芥穗。

鉴于临床上寒热并见及寒热转化的迅速,笔者认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是适合于大多数感冒患者的治法,解表可辛温辛凉并用;清里需用清热解毒药物,以截断病势。就药物的特性来说,解表发汗,以辛温解表药作用较强;抗病毒、抗菌作用还是以清热解毒类药如黄芩、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为突出。以二者结合,在表之邪“汗而发之”,入里之邪清而去之。因此,笔者组成了寒热双解汤用于感冒的治疗,方由柴胡、金银花、板蓝根各15~30g,黄芩、葛根各15g,荆芥(后下)、桔梗各12g,防风(后下)、羌活、连翘各10~15g,甘草6g组成。恶寒、喷嚏明显加桂枝(后下)12g;发热较高并汗出口渴加生石膏3Og,知母12~15g;头痛、鼻塞明显加白芷15g;咳嗽明显加炒杏仁12g;暑天兼湿者用量宜小,加藿香、佩兰、厚朴(均后下)各12g。虚人感冒用量减半,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5g;血虚加黄芪、当归各15g;阳虚者可少量运用清热药,加附子(先煎)6~9g,桂枝1O~12g;阴虚加玉竹、沙参、麦冬各12~15g。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多年,疗效较好。

5典型病例曹某某,女,32岁。1999年12月1日诊。患者昨日晨起后觉鼻塞声重,流清涕,当日下午觉身冷恶寒,当晚自测体温37.5C;次日晨发热,微恶风寒,体温38.9C,自服感冒伤风胶囊2粒,2h后未见效果于上午来诊。诊时发热,无汗,不恶寒,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咽于口渴,咽喉略痛,体温39”c,舌淡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诊断:感冒,辨证:风寒感冒,入里化热,寒热错杂,治法:寒热并用,解表清里,处方:

自拟寒热双解汤,柴胡、金银花、生石膏各30g,黄芩、防风(后下)、羌活、葛根、连翘、板蓝根各15g,荆芥(后下)、桔梗、知母各12g,甘草6g,2剂。电话随访结果:

患者中午12时许服头煎,下午14时汗出,测体温38.3C;晚21时体温37.9C,服二煎;后半夜通体汗出,湿衣被,感口渴甚,起床喝了不少水;次晨体温36.9C,鼻略塞,少有流涕,咽干略痛,周身略觉酸软,将第二剂药上午、晚上各煎服1次;第三天晨起除略觉鼻塞外,其他无明显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