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

时间:2022-05-15 09:52:00

小议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

摘要: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是在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养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四大民权学说、权能分治思想和地方自治制度等基本内容。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空想性,但又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直接民权权能分治地方自治

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

研究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对于我(i7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何一种政治学说的形成,总是以某些特定的先行思想资料作为它的前提。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也是在继承民族历史遗产,借鉴学习西方学说,进行理论再创造的结果。

孙中山to至12岁期间,在村塾读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濡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为贵,社傻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的思想言论,使孙中山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①使孙中山认识到那些暴虐无道的“独夫”。人民应该去反抗他。应该承认,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孙中山后来直接民权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近代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坚决主张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人民从“专制的奴隶”变成“国家的主人”。1894年他在兴中会誓词中提出了“建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在中国首先举起以民权代替君权、以共和代替专制的革命旗帜。他对清朝专制主义的腐朽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认为它“茶毒苍生”,“‘暴过虎狼”,无论国事民事,“百姓均无发言权或与闻权”,秦以来“视国家为一人之产业”的专制暴政,发展到清代,达到了“自古未有若斯之酷”的地步②。对于这种腐败透顶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认为这是最大的祸害,必须彻底铲除。

孙中山和近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一样,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青少年时期,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了中学与大学的教育,得到了西方思想的正规训练。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大多数时间是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他潜心研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体制,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孙中山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卢梭提倡民权的始意,更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③他进而指出:“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造出来的”。孙中山高度称赞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认为这正是主权在民的充分体现。正是在继承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前提下,孙中山先生预言:“全体人民正准备着要迎接一个变革.有大多数的诚实的人们准备着而且决心要进行公共民主的生活。’,④应该说,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以及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等著述中的合理养份是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基本来源。

在初步确立主权在民的思想之后,孙中山顺乎世界之潮流,注意到了欧美民主制的局限性,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他曾对美国式的共和制十分推崇和向往,但随着欧美各国阶级矛盾的日益加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虚伪性也暴露得更加明显。经过仔细的考察,孙中山认识到了欧美国家代议制民主的许多流弊。他指出,代议制的民国,“人民选举了官吏议员之后.不能够再问,这种民权是间接发权。间接民权就是代议政体,用代议士去管理政府,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⑤他进而揭露了欧美国家议会制民主的虚伪本质,对议会成为少数人控制的机器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指出:“代议制度下,有权者仍为少数人,”⑥而‘?普通人民手里”却没有可能掌握政权。⑦这种代议制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民并无幸福可享,彼享幸福的乃资本家”⑧,而“资本家专制,其害更甚于君主专制。”。因此,“法美等国之采用代议政体,不得谓真民权”,。“外国的民权办法,不能做我们的标准,不足为我们的的导师。”0同时,孙中山看到了瑞士及美国某些州采用的直接民主制度,认为它代表了世界民主的新潮流。孙中山还对苏俄的“人民独裁”政体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对西方代议制的虚伪性行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孙中山结合中国人民长期遭受专制奴役的现实国情,遵循学习西方“取法乎上”的原则,提出了在中国实行直接民权的思想主张,将民权主义推向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展的顶峰。

上述可见,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是在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养份,吸取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汲取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实践的经验,在充分认识本国封建专制政体腐朽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如孙中山所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国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获者。”。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向西方寻求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孙中山追赶世界潮流的生动体现。

何谓直接民权?孙中山认为:“代议制不是真正民权,直接民权才是真正民权。”。他一再强调:“要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所谓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他认为只有当人民具备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

选举权是人民选举官吏和被选举的权利,是废除以财产为标准的普遍选举权;罢免权是人民撤换贪赃枉法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吏的权利;创制权是人民以公意创立各种法律法令而政府必须执行的权利;复决权是人民废除和修正政府所制定的不利于人民利益的法律法令的权利。孙中山主张的这四大直接民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民对政府官吏的管理权,包括创制权和复决权。孙中山形象地把这四大民权比做四个放水制或接电钮.“我们有了放水制,便可以直接管理自来水;有了接电钮,便可以直接管理电灯;有了四个民权,便可以直接管理国家的政治。”。孙中山在长期饱受封建专制之苦的中国提出直接民权思想,是十分难得的。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直接民权,达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孙中山提出了实现直接民权的根本办法—权能分治方案。

孙中山认为,“治理国家,权和能一定要分开。”。这里的“权”和“能”,是指政治中所包含的两上不同的力量。一个是“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或“管理政府的力量”,这就是“政权”,即民权。一个是“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或’‘政府自身的力量”,这就是“治权”,即政府权。孙中山主张将这两个权分开,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拉去管理国事”;治权要则“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种“政权”和“治权”的分开,就是“权”(政权)和“能”(治权)分治。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治”思想是在考察了欧美诸国权能不分产生的弊端后提出来的独创性见解。中山先生指出了权能不分的弊病。他认为,欧美诸国权能不分,政府过分专横,人民没有方法来管理,致使民权成了空话。“因为政府的力量过大,人民便不能管理政府,要被政府来压迫。’,。另一方面,由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欧美对干政府因为没有管理很周密的方法,所以他们的政治机关至今还是不发达。

我们要不蹈他们的覆辙,根本上是人民对于政府的态度,分开权与能。”①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四大民权,同时也为了造成一个万能的政府,避免重蹈欧美的覆辙,孙中山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用人民的四个政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权),才是完全的民权的政治机关,有了这几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而国家政治才算是上了轨道。

怎样切实保证权能区分的实现?关键是使人民真正掌握管理政府的四大民权,为此,孙中山提出了实现直接民权的重要保证—地方自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县自治。按照孙中山的介绍,地方自治制亦即直接民权制实施的大概办法是:在自治制度之下,人民居于最高地位,“实行其主权”。人民之下,“一为县议会”,由人民选举之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以及各种“法令”。“一为县长”,亦由民选,根据议会之法令支配行政各局。县议会之立法如合乎人民意志,则人民“共守之”;如违反人民意志,则经全体人民之十分之一发起及过半数赞成,即可将是法取消,并可另行“创制”法律。县长对于县议会所定之法令具有否决要权,否决后交议会“复议”,以更多数之意见决定之。此外人民对于县议会和县长均有“罢免权”。。由此可见,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是直接民权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县自治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孙中山认为,“确定县为自治单位,自治之县,其人民有直接选举及罢免官吏之权,有直接创制及复决法律之权”,。

可以充分保证人民真正能能够行使四大民权,从而得以管理政府,实现当家作主。孙中山设想,在县自治的基础上,由每县推举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国民大会受人民的控制,又直接行使四大民权来管理政府。这样,权能分治一方面体现在县自治实行直接民权,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国民大会和政府的单向从属关系之中,从而能够保证人民最终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可见,孙中山先生为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目标,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为了切实保障直接民权的实现,孙中山主张以人民的四大民权去制约政府的五项治权,实行“权能分开”,并进而将直接民权的实现基点放在了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上,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直接民权思想,这是孙中山先生民权思想中最为可贵的精髓。

仔细考察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先进性。

孙中山将西方的主权在民思想发展为直接民权思想,明确提出民权“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观.点,肯定了人民必须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民权,将人民置于国家政治的绝对支配地位,这本身就是对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有权.人民无权的彻底否定,对中国人民解除长达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启蒙作用。孙中山不满意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那种政权只为少数人所有的政治体制,也不满足于那种只给人民以有限选举权的代议制民主,因此,他提出直接民权的主张。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直接民权包含着更为完备的民主性。直接民权或直接参与比间接民权或间接参与具有更民主、更灵活、更广泛、更及时、更有效的特.点。一些未来学家预言,随着社会的民展,由代议民主制向直接参与民主制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体现了民主制度发民的潮流,而他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尤为难能可贵,其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孙中山直接民权的创造性

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实行直接民权,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直接民权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而且在实践上从一开始就提出一r,并一直坚持“民权革命”口号,把实现直接民权作为革命的最终目标。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统一是非常难得的,特别具有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看到欧美诸国人民与政府对立的弊病,他没有停留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的四大民权去制约政府的五个治权的“权能区分”思想。孙中山在政治制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将政权与治权分开的学说,这正是他“所独见而获者。”这一学说“是世界学理中第一次的发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何尔康说过,“孙逸仙对民主理论的贡献是他对权能区分的重视。”林伯克氏也说。“权能区分,即使在不关心中国的人士看来,也是对政治学的一种贡献。”。因此,孙中山直接民权实现的根本办法—“权能区分”思想富有很大的创造性。

第三,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矛盾性。

孙中山把人分为三种: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他认为中国的四万万人,大多数都是“阿斗”、“太甲”式的不知不觉人,他们有权,但是无能,于是只好把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交给有能的“诸葛亮”、“伊尹”等先知先觉、“绝顶聪明”的人。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认为应当“用四万万人做皇帝”,。赋予人民以管理政府的四大民权,但这与他把人民视为无能的“阿斗”、“太甲”的观点,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人民都是“阿斗,将政权交给这些无能的“阿斗”,怎么能够实现对政府的管理呢?这表明,孙中山热爱人民,但并不信任人民;他提倡直接民权,但并不相信人民能自己管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说到底,孙中山的这种矛盾的理论是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分不开的,是孙中山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政治二重性的反映。当然,对孙中山的这种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过分苛求。

第四,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空想性。

孙中山的权能区分思想,从他的主观愿望上讲是好的。因为它一方面反对了人民无权的那种权能集中于少数剥削阶级的反动政权;另一方面也企图避免那种人民虽有权但其政府机构却存在着某些缺陷的现象。孙中山处处为人民着想,缔造真正民主政治制度的伟大思想,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但是,政权和治权分开的结果只能最终导致人民无权,因为,“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乃是一个阶级用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①政权和治权是辨证统一的。孙中山把政治和政治权力的概念从阶级斗争的关系中游离出来,而把它局限在国家管理形式的范围内,这显然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最终导致人民只有政权之名,而无政权之实。事实上,“在国家权利没有得到承认的时候,个}}l公民的权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建立人民的国家之后,才真正谈得上直接民权的实现。

因此,权能区分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作为孙中山直接民权实现重要保证的地方自治,在当时虽具有反对官治、反对军阀割据的进步性,但同样带有一定的空想性。因为从来一个统治阶级的政权,实际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真正代表人民的全国中央政权,则人民的地方自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孙中山的直接民权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既学习西方,又批评西方;既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又继承民族的历史遗产,努力“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不断追求进步的创新精神。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继承了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中有益的东西,实现了孙中山先生长期追求的民权理想,建立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