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下美术创作研究

时间:2022-04-13 11:25:41

河套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下美术创作研究

摘要: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我们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有利于增强公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区域凝聚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动能从而提高地区城市的质量和活力。当代河套美术创作由地域因素、时代因素、民族因素、精神因素等构成其完整的审美价值体系,艺术家们在作品创作中融合岩刻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极具特色的民俗民间符号等元素进行了精神审视的现代探索。有鉴于此,全文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总论、河套地区民族风情的审美发展、河套地区跨越历史的岩画新写意发展、河套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审美回归。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河套元素;美术创作;审美发展;精神探究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也不同,可以说,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看法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只有两种范畴,一种是广义的文化,另一种是狭义的文化。正如张岱年教授的研究结论所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果。”地理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文化生成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地势、气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西南北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风俗等各不相同,于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地缘文化,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多元”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一般而言,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对一定区域的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包括生产生活、风景名胜、文化风情和民俗民间艺术等历史遗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方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巴彦淖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区域地理优势,文化脉络清晰、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下来的阴山岩刻,还有世代相传的古老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它们融合孕育了丰美的河套人文,它们共同承载着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脉络。在新时期,河套地区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孕育、成长了一大批以河套元素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从不同视角对河套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质朴民风、民俗风情和民族习俗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反思,作品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与追求,勾勒出新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发展背景下艺术家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怀。

二、河套地区民族风情的审美发展

进入新时期本土艺术家以河套基本元素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中,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独特审美情感和风格的作品,这种寻求自身绘画语言与方式的探索也成为本土画家的一种普遍意识。以张建国、李贵祥、孟保和、张志坚、瞿彦军、乌兰等本土画家为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大多从本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民俗风情及各民族质朴的人物形象中寻求探索创作原型和生命意识。他们对于民族、民俗、民风的关注与描绘成为这一时期本土美术创作的主流和审美追求。张建国教授作为河套地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民风,并且对当代社会问题保持了一种艺术家的敏锐认识和深刻理解,在精研绘画技法精髓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内心完全融入艺术的表现中,他笔下的画面具有一种宁静典雅的美感。正如邵大箴先生为张建国的油画作品集——感恩生活所写的序中提到的“牧区茫茫草原给他以无穷的创作灵感,也赋予他的写实艺术以浪漫情愫,这既表现于题材内容的含蓄,主题点到为止,予人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也表现于光线、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中更多激越的感情色彩。”画家在绘画中一直秉持忠于现实,忠于内心的态度,其作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诗意情怀。画家在作品中赞美和歌颂了当地各族人民性格中的热情、奔放和激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建国教授的作品将形式与造型、形式与色彩相结合,以严谨的艺术态度和深入的技艺水平将本土的写实油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学习者、探索者。他的油画描绘了河套地区普通人民的普通生活,赞美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及主流价值,彰显了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孟保和教授在重大民族、历史题材的大型艺术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对绘画价值和绘画精神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挖掘。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绘画语言与色彩语言,强调形象的叙事性和艺术真实,十分注重色彩与布局结构的关系,画面构图富有张力,这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创作主题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其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作者以再现历史事件为新的出发点,挖掘特定地区和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从艺术家的内心感知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揭示艺术表现,搭建了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浓缩和升华了对民族艺术价值的表达。

三、河套地区跨越历史的岩画新写意发展

阴山,就像一道屏障,造就了巴彦淖尔“南北两原、中间一山”的独特地貌,也成为北坡游牧文明和南坡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有着“千里画廊”美誉的阴山岩刻,则完整展示了河套地区祖先的生产过程、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及崇拜,是河套祖先留给后世子孙的一部记述专著。从阴山岩刻的大量发现到申遗,其文化价值也在逐步凸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以阴山岩刻为基本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这其中的本土画家以张志坚、瞿彦军、乌兰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中融合了阴山岩刻的美学元素,开启了现代人在艺术创作中对精神审视的探索与追求。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当代乡土艺术所关注的形象中最生动的表现,也是河套各族人民的精神图像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所达到的最具视觉感知的物质载体,而对作品中状物的写意性探索、写心的精神性延续也成为这些本土画家的审美诉求。张志坚画中的岩画形象打破了传统的象征性符号语言的表现方式,把西方绘画元素与中国画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相融合,将“点”的表现恰当地运用到画面中,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觉,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表现手法。绚烂生动的笔墨下,涌动着原始而深沉的狂野色彩,表明了作者在创作中对精神延续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潜在转向。这是绘画形式语言和作品精神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中的碰撞,是一种学理性的研究。当代中国画的审美倾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趣味,而是与传统绘画美学和当代广阔的文化视野相融合。瞿彦军教授借助于在西方绘画研习中良好的色彩修养,以独特的美学视野发现自然之美,反思中国传统哲学的绘画理论渊源,以笔墨为主要语言,坚持中国画的精髓,在创作中减弱了色彩对比,将色彩与水墨相结合,并以不同技法和材料的综合运用,丰富拓展了其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入审美实践的现代意识和对当代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人文记录的新探索。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认知,是艺术家内心穿越心灵的产物,是艺术家内心感受及情绪的真实体现。画家在创作中把这种主观感受转化为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创作出既具体生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乌兰教授是河套地区较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女油画家,古老的乌拉特草原游牧文化滋养着她的艺术灵魂,从她近年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意识的浑厚积淀,祈福和游牧标记是她探索民族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她作品中的形象是她内心对视觉艺术中形式美感的一种思考,是她寻求灵感的精神寄托。

四、河套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审美回归

河套平原是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的,地域辽阔,这里有伴随河套平原发展的农耕文化,而对这块土地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的关注,也成为许多本土画家在创作中转化地方文化元素的首选。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何在这种改变中保护、传承、发展本土文化也成为当代本土画家当下面临的思考。在这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李桂祥创作完成了一大批反映河套地域民俗风情的作品。画家在作品创作中摒弃了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情节,将视觉感知中的物象形式转化为意境中的绘画形式语言,用象征意味传递画面中真实的内涵,紧扣时代主题,作品色彩艳丽与典雅并存,粗犷与精巧共生。这种运用与表现是油画中国本土化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中国色彩彰显了最真实的中国油画的魅力。王春霞教授的作品基本运用的是写实的表现手法,用独特的视角从社会底层去挖掘创作素材,借助娴熟的表现技法,再现平凡的生活细节,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生活状态及淳朴的审美品质。正如我国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学者梁江在其论著中所言:“艺术的力量,源自本体的精神内核。无论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抑或综合材料的当代艺术,都不能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特质,这就是其中蕴涵的人文情操和现实关怀精神。随着现代观念、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领域的变化,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也变得更加个性化,随着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他们的思想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这说明艺术家在创作中不仅关注现实语境的运用,也以全新的主题和内容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形象记录”。

五、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巴彦淖尔市也在倾力打造具有新时代文化特色的河套地域文化。以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岩刻文化为主线的多学科文化建设体系逐步形成,为河套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加快建设河套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河套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美术创作中也需要传承、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本土画家的使命,正所谓艺术当随时代的发展脉络而发展,然而,河套绘画主题最本质的要素河套传统地域文化的精神延续与美学思想不会改变。只有站在时展的大背景下,用时代精神重新审视河套传统的地域文化,通过对典型形象的艺术再塑造从而去深入挖掘河套地域文化的内涵,在艺术的当代性中提取民族意识和现实精神,才能适应新时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姜广辉.中国传统文化简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页邵大箴所写序,2010.

[3]梁江.穿越瞬间真实,现实与超越——201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论文集[C].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0(11):136.

[4]王蕾.从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探讨青年艺术的新趋势[J].美术,2018(08).

[5]杜正华.互联网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策略研究——以湖北鄂南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3(05).

[6]廖礼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J].哲学视界,2010(12).

[7]于洋.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J].美术,2018(08).

[8]张晓凌著.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4.

[9]老海,关宏臣.阴山古歌[J].美术,2018(11).

[10]王蕾.立足本土文化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3).

[11]王玉琼,练红宇,袁小凤.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本土文化回归[J].中华文化论坛,2015(6).

[12]王伟,王声跃.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1).

[13]王志伟.当代河套题材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19(9).

作者:马奕兰 石鑫 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