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时间:2022-11-27 08:30:29

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一、“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由来与形成

在黔中腹地居住着一群与众不同的汉族人,他们是明朝时期从江南和中原地区来到贵州安顺戍边的移民后裔——屯堡人。他们在服饰、语言、建筑、习俗文化等都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珍贵而又具有特色的屯堡文化。明初时期,前朝梁王巴扎刺瓦尔密盘踞在云南,他拒不归降并伺机进行反叛,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平定此次反叛,任命当时的大将傅友德作为平叛大将军远征云南和贵州。当时30万的大军在贵州的驻扎地就是安顺。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大军平定了云南梁王的反叛。这次反叛事件,使朱元璋意识到了西南边陲地区安定稳固的重要性。由于贵州是连通云南的战略要地,于是朱元璋下令从征南大军中抽出一万人留守云南,余下的十几万人返回贵州安顺的大本营就地屯田养兵,同时下令将戍边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这就是史料记载的“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这些戍边者按历代所推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屯田制度,把作为驻军防守的军队居住地称为“屯”,作为军事防御的移民居住地称为“堡”,所以这种戍边屯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称为“屯堡”,而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称为“屯堡人”。

除此之外,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对人口进行合理的调控,从北方中原、江南等人口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强行征调很多的工匠、商人、农夫等住此地。这些被征调而来的农民、工匠、商人等来到屯堡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了屯田,还把自己本来所在地的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工匠手艺等带到了这里。安顺屯堡人系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大部分是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因此随着他们的迁移带来的江南文化也逐渐地成为这一区域的主导文化,使得他们在服饰、语言、建筑、习俗文化等方面都与周围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珍贵而又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二、“屯堡人”和“屯堡文化”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屯堡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屯堡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广泛而深入地推进,全省交通设施、通信设施逐渐完善。屯堡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寨里剩下的大都是垂暮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出现了“十室九空”现象。这导致了屯堡文化中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文化传承链条出现了断裂。

二是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大餐。“地戏”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已不那么受到人们的热捧,演出者们的演出次数越来越少。因此大多地戏演出者纷纷转行或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戏表演者大都是临时演员,需要演出时才临时组建一个表演队,表演结束立即解散,这就会造成地戏这种传统文化的变异,失去了它原有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绝对的权威性。近年来,专业地戏表演者已开始老龄化,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加上又没有更多年轻血液的注入,很多村寨的地戏队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

三是昔日屯堡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特色的“言旨话”和“歇后语”,也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屯堡刺绣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俗称“脸子”的地戏面具制作工艺也逐渐消失,原因在于很少有年轻人主动愿意学习这门艺术。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屯堡文化发展到今天已后继乏人。三、安顺屯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屯堡村寨作为明代中原和江南文化在安顺土地上流传和遗存的载体,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印记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

(一)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文化自觉

屯堡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核心主体是屯堡居民自己,不管是保护还是开发,都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第一,屯堡人要积极学习,参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或宣传活动,要认识到屯堡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价值,明白文化的保护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唤起保护和传承屯堡文化的自觉意识。还要积极关注相关媒体报道,了解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有关文物保护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各种民居的修缮技术和传统特色产品的开发技能。第二,在屯堡学校教育中开设屯堡文化认知课堂,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培养。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带进课堂”,可以说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宣传、展示屯堡文化的活动,鼓励他们到屯堡社区进行走访调查;二是利用每年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与征文比赛等。利用这样的校园活动不仅能发掘屯堡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还能增强后代对屯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们更有兴趣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

(二)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文化产业

在充分保护屯堡村落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屯堡居民的生活需求,利用屯堡村落进行文化、旅游等产业开发建设,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第一,要着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建设“屯堡文化生态园”,继续挖掘屯堡文化特色产业的多样性和深度性,打造“屯堡文化博物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宣传告知,屯堡文化是保存最为完整、价值较高的屯军文化;从明朝驻扎开始一直到今天,屯堡文化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文化。无论是“言旨话”的语言还是“大袖子”的服饰、“石头”的建筑……都是从江南的文化完整地迁移过来的,也是研究明朝时期语言、服饰、建筑、民俗等的最完整、最可靠的载体。第二,屯堡文化特征明显突出,文化旅游开发利用价值极高。应将屯堡村落的各种资源充分地整合起来,形成资源互补、联动发展的旅游产业链,例如可以将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屯堡村落旅游相结合,发展精品旅游线路。比如屯堡住宅、祠堂、寺庙等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龙天台山伍龙寺和七眼桥的云山屯。2001年天龙镇、旧州镇已申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鲍屯、九溪、本寨等已经申报成功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都是规划、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可利用的固体资源基础。在多种多样的屯堡文化中,地戏(跳神)、花灯、抬汪公、说唱、山歌……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地方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对地戏的投入,并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加强对安顺地戏的研究;在地戏面具雕刻的艺人中选拔出杰出的领头人,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让他们带领更多的民间艺人把这种工艺品做大、做强、做精。

(三)完善基础设施,开拓旅游市场

在屯堡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屯堡文化的开发和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同时还要不断探索以人为主体的村寨建设和发展路径。在屯堡产业开发中,建立公平的收益机制,使屯堡居民获得收益,能享受到这一战略决策带来的好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最后还要依托屯堡自然生态条件和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顺应现代人的需求,深入开发绿色、健康、休闲等核心产业,形成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第一,在保证原来风貌的前提下对屯堡古镇的历史古建筑进行修缮,并重点保护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使明朝历史景观600年后仍以新的形象完美呈现,让游客欣赏到“历史在生活中展现,生活在历史中衍生”的美丽画卷,体会到不同于其他景区的旅游感受。同时为了让屯堡居民能享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收益,可以积极引导他们制作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提供给游客带回去做纪念。

第二,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增加花坛、草地、景观亭、石桌石椅、石桥,精心打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自然风光。政府可以培训当地年轻屯堡人作为景区的导游,让他们穿上具有当地特色的“大袖子”服饰,为游客们讲解屯堡历史来源和屯堡文化。这样游客们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600年前的大明古韵。同时也让当地年轻人不用外出就业就能有一份适合自己并且收益不错还能服务家乡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屯堡人在创新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基础上,真正在保护和发展、传承和延续屯堡文化。在建设中要科学地整体性规划,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民族村寨以及具有建筑、民俗特色的典型村寨给予保护,为加快乡村旅游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还要加大对屯堡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相关人士和企业积极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6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与延绵,屯堡文化早已成为一种超脱时间、空间的存在。而屯堡文化本身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与文化价值。因此,对于屯堡文化进行必要的保护是当务之急。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历史遗迹,在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下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而这种更新并不意味着其文化特性的消失,而是表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屯堡文化进行一种持久性的构建,这种构建应该是建立在保护原有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当下形势对屯堡文化进行提升和创新。在新时代,要对新生活中产生的新文化因子加以鉴别,让这种新鲜血液以恰当合理的方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十年,百年以后屯堡传统文化种子还能在我们后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陈雨澈 单位:安顺市西秀区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