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桥建筑文化与艺术解析

时间:2022-01-08 10:47:40

石拱桥建筑文化与艺术解析

[摘要]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的石拱桥是邯郸地区重要的建筑遗产之一,深入研究石拱桥的建筑文化与艺术是研究古桥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石拱桥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展现石拱桥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可以彰显古桥的价值,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继而提高古桥的保护水平。

[关键词]:石拱桥;营造技艺;装饰艺术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疫情尚未驱走,洪魔又为患人间。南方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一座又一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桥,许多文物古迹遭受损害令人惋惜。这启示着对滏阳河主河道上古桥研究的重要性,亟需通过古桥建筑文化与艺术研究,即围绕古桥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提高古桥保护水平,达到传承建筑遗产的目的,以免被毁灭时徒留叹息。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神麇山下,据文献记载,元代时期滏阳河与漳河合流时已有船运,又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官方开凿新河道,使漳滏分流,形成滏阳河河道的雏形[1],邯郸段的河道经过邯郸市、磁县、永年县、曲周县、鸡泽县至邯郸与邢台两地区交界处,全长165.141×103米,是邯郸的“母亲河”。历史悠久的滏阳河邯郸段的河道坐落着一座座饱经沧桑的石桥,这些石桥作为邯郸地区的建筑遗存,承载着古代桥梁的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桥梁文化。

一、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石拱桥的营造技艺

经过实地调研,在磁县、邯郸市区、永年区境内现存在12座古桥,其中9座为石拱桥,3座为石梁桥。(一)简明的结构。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古桥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石拱桥和石梁桥两大类。石拱桥作为明清时期石质桥梁的主要形式,在邯郸地区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南关桥、东关石桥、南开河石桥、石桥村石桥、普济桥、张庄桥、柳林桥、北苏曹桥、弘济桥均为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梁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特征,彰显着邯郸地区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石拱券是石拱桥最显著的特征,而石拱券的圆弧拱、敞肩拱及拱券的砌筑方式又是石拱券的精髓之处,值得深入研究。(二)圆弧拱的拱券。中国古代的石拱桥大多为半圆或弧形,具有优美、完整的视觉形象,半圆形拱的石拱形式会造成桥中央很高而坡变得很陡,对于跨度大的桥梁,存在着交通不便、施工不便等缺点。自隋朝修建的赵州桥开始,对于跨度大的石拱桥,一般选用圆弧拱形式来降低石拱高度,实现低桥面和大跨度的目的,方便车辆行人通过,并且省料、施工更加方便。滏阳河主河道上石拱桥的拱券形式分为非敞肩式与敞肩式,其中非敞肩式的拱券以三孔、五孔为主。南关石桥、东关石桥、南开河石桥、柳林桥为三孔石拱桥,石桥村石桥、北苏曹桥、普济桥为五孔石拱桥,张庄桥、弘济桥为敞肩式五孔石拱桥。这九座石拱桥的拱券均为圆弧拱,而这些石拱桥中有七座非敞肩式、两座敞肩式。(三)敞肩的拱券。隋代留下的赵州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2],这种大拱券加小拱券的敞肩形式技术性能高,它在做到减小桥身自重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增加桥体的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提高桥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敞肩的拱券形式基本由主拱券及两侧的次孔和梢孔组成(图1)。弘济桥在中国古桥史上堪与赵州桥相媲美,被世人誉为赵州桥之姊妹桥[3]。张庄桥与弘济桥均采用了敞肩式的拱肩形式,与赵州桥的设计一脉相承,优雅舒展的长跨度单孔圆弧拱上,均衡对称地布置着四个小拱券,大拱与小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两座古桥显得更加舒展轻盈,方便滏阳河两岸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记载了时代的变迁与文明的延续。(四)纵联的施工砌筑方法。石拱桥的拱券砌筑方法大体上分为纵向并列砌筑法和横向联式砌筑法。纵向并列砌筑法是指顺着桥体的方向,按照石料的宽度每次砌筑一道独立的石拱券,砌筑完一道石拱券后移动鹰架,再砌筑另一道相邻的拱券,每道拱券都是独立修筑,施工时间能够灵活安排。横向联式砌筑法是指从拱券的券脚两侧按照桥体的宽度同时向上砌筑石料至拱券合龙,其砌筑的拱洞是一个整体,比较稳固,但横向砌筑的方法必须待完整的拱券砌筑完成后才能拆除鹰架,用时较长。由于滏阳河的河水流量会随季节性河流的汇入发生较大变化,这会严重影响桥梁的施工时间,所以滏阳河上石拱桥的主拱券砌筑方法选用纵向砌筑法更为妥当。例如弘济桥的主拱券(图2-a、b)采用的是纵向并列砌筑法,由18道纵向排列的单券组合成一体[4],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旱季的时间进行桥体施工,未完工也可以拆除鹰架,于第二年搭置鹰架继续施工。并且纵向并列砌筑主拱券的方法有利于桥体的维修,便于随时更换某道拱券损坏的石料进行局部修整,不需要对整个桥体进行修改,节约了修缮时间与费用。弘济桥的次孔(图2-c)最接近主拱券的券中央,并且其拱券的尺寸最小,由于其尺寸过小,其外部刻有装饰纹样的一圈券脸石部分采用了纵向砌筑的方式,而内部的承重部分采用了横向砌筑方法对拱券局部给予竖向支撑,并借助顶部石梁来承担竖向荷载。弘济桥的梢孔(图2-d)是位于最外侧的拱券,其尺寸略大于次孔但远远小于主拱券,梢孔的砌筑是在主拱券砌筑完成后,于主拱券的肩上,采用横向砌筑拱券的方式砌筑完成。

二、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石拱桥的装饰艺术

中国石刻技艺一般多采用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篆刻等多种方法,而这一技艺表现在石拱桥的装饰艺术上多以圆雕、浅浮雕、高浮雕为主。圆雕的手法多用于望柱柱头、抱鼓石的立体形象雕刻,浅浮雕的手法多用于栏板、券脸石的平面纹样雕刻,高浮雕的手法多用于龙门石戏水兽,突出于平面的半立体形象雕刻。雕刻的图案纹样非常丰富,多以期盼吉祥、平安等美好愿望的纹样为主或采用字、物的谐音寓意来雕刻画面,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多用来表示人们对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功名利禄的追求。(一)栏板。栏板是望柱与望柱之间的石板,为桥体上的安全设施,又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栏板上的雕刻纹样主要以植物类、动物类、文字类为主。以张庄桥、南关石桥为例,植物类纹样包含牡丹花、莲花、兰花、灵芝、葫芦等。牡丹是花中之王象征富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佛教文化中的“清、净、圣、洁”的美德,也象征着女性、高洁、清廉。兰花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着美好、高洁、贤德的君子风格。灵芝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神奇的医药性能,可以延年益寿,被称为神芝、仙药,桥上刻此纹样,是出自于人们对生命无恙、不受病扰的精神寄托。也有部分灵芝图案被符号化为祥云,象征着平安吉祥与风调雨顺之意。葫芦谐音为“福、禄”,象征着人们期盼多子多福、福禄双全的美好愿望。动物类纹样包括龙、凤凰、鹿、马、鹤等。龙象征着吉祥,自古以来龙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建筑以及重要的民间建筑中。凤凰象征着太平、美满的生活。鹿与“禄”谐音,表达了对仕途高升的向往。马象征着马到成功,也是对成功的向往与追求的表达。鹤的纹样象征着健康长寿。文字类的纹样主要是表达文字表面的意思,如通济桥的中间栏板上雕刻着“通济桥”三个字是通行、通达、通渡三意,更引申为济困、给人以方便之意,是美好传统美德的号召。还有一部分栏板,是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仿木质栏杆的意向或者简单的几何图案,来消除石板的单调沉闷感。此外,张庄桥同样存在着一些碑记石板直接作为桥体栏板的文化现象。(二)望柱。望柱位于栏板与栏板之间,由柱身与柱头组成。明清时期的望柱截面多为正方形,有的柱身为素面,有的柱身有雕刻纹样,其多以浅浮雕为主,雕刻纹样包括植物类、动物类、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如张庄桥的望柱柱身雕刻纹样(图3-a、b、c、d、e)以植物与龙为主,植物纹样包括兰花、灵芝、竹子、梅花,雕刻精致细腻。龙的雕刻纹样同样栩栩如生。柳林桥望柱柱身(图3-f),雕刻较简单些,用了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封闭线条来进行装饰。柱头雕刻采用圆雕雕刻的手法,雕刻出立体生动的形象立于柱头,各地方柱头样式具有地方特色,种类样式丰富,大多是表达对风调雨顺、美满幸福的追求。柱头装饰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人物类等。如南关石桥(图3-g、h、j、k、l、n)与石桥村石桥(图3-o、p、q、r、s、t)的柱头的雕刻样式中,动物类包括狮子、蟾蜍、猴子等,植物类包括石榴、葫芦、仙桃等,器物类则有净瓶等,人物类以佛像为主,还有象征宗教文化的八不蹭等。(三)抱鼓石。抱鼓石起源于汉族传统民居,通常成对布置于大门两侧,形似圆鼓并刻有独特的装饰纹样来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在桥梁建筑中,抱鼓石又叫“戗鼓”,位于护栏的端部,呈三角状,既起到抵抗栏杆侧推力稳定望柱、栏板的结构性作用,又起到彰显桥梁尊贵地位、祈福纳吉、趋利避害的装饰性作用。在桥梁的构件设计中,通常做法可将抱鼓做成“靠山兽”(或“蹲兽”),形象可为麒麟、坐龙、狮子或狻猊等,称为“靠山麒麟”、“靠山狮子”等[5]。如南关石桥位于桥北端的抱鼓石(图4-a)为仙鹿踏着祥云的纹样,象征着福禄双全、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南关石桥位于桥南端的抱鼓石(图4-b)为旋水纹,亦称为月华纹,这个图案来源于佛教中的“”字,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延续,用于桥梁中,表达着对长命百岁的向往、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6]。弘济桥的抱鼓石(图4-c)采用了莲花的装饰纹样,象征着对美好品德的号召。北苏曹桥采用了狮子靠山兽(图4-d)的装饰样式,通过圆雕的立体狮子形象立于桥端,来保护桥体的安全稳固,寄托了人们对于出入平安的美好期盼。(四)龙门石与券脸石。石拱券最外部的装饰券石由券脸石与龙门石组成。券脸石为位于石拱券迎面的最外部券石,又称为“券头石”,而位于券脸石最中央的一块楔形石称为“龙门石”。券脸石有的为素面拼接,无雕饰,券脸石辅以精致的浅浮雕纹样,起到衬托龙门石,寄托美好愿望并装饰拱券的作用。如弘济桥主拱券的券脸石装饰纹样,以龙门石处的戏水兽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进行雕刻,对称的部分纹样相同。其纹样组成序列为马、龙、凤凰、戏水兽等(图5),采用的均为动物类纹样。各种祥瑞象征的动物纹样穿梭于祥云之上,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龙门石为石拱券迎面券石中,正中间的一块装饰石板,又称为“龙口石”。龙门石上凿做兽面的叫“兽面石”或“戏水兽面”。兽面形象为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霸下,俗称“吸水兽”、“戏水兽”或“喷水兽”[5]。滏阳河上从南关石桥至弘济桥八座桥上的龙门石处的戏水兽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均采用了高浮雕的雕刻手法,雕刻出生动的龙首形象,俯首正视滏阳河河水。这种做法寄托了人们通过戏水兽喜水的特性,能够于涝季旱季通过吞吐滏阳河水、调节水量来避免水患、长存久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五)桥碑和桥联。桥碑通常是用来记录建桥缘由、建桥经过、修桥人名字和捐款人名字等的石碑,由驮碑的赑屃神兽、刻有碑文的碑体、起装饰作用的碑首构成。桥碑常被立于桥头一侧,起到宣传建桥的功勋、纪念桥梁修建过程的作用。普济桥的四块古老桥碑位于桥体东侧的一大一小砖砌碑记保护罩内。大碑罩内的石碑由一大两小块石碑组成,大桥碑记载了普济桥的修建历史,左右镶嵌在碑罩内的两块小石碑,均记载着捐资建桥者的姓名及出资金额。最为精致的为大石碑,碑首刻有“万古流芳”字样,并有浅浮雕的双龙环绕纹样。小碑罩内的桥碑记载着影响普济桥建桥过程的一些历史事件。柳林桥翻新后的桥碑,由碑首、碑石、驮碑兽组成。碑首为利用浅浮雕雕刻手法,雕刻的双龙盘绕的装饰纹样。碑石面向行人的一侧利用浅浮雕手法雕刻着描金桥名“柳林桥”,背面雕刻着柳林桥的建桥及重修的经过。驮碑兽则为圆雕手法雕刻的立体赑屃形象。弘济桥的桥碑碑首及碑文部分已经丢失,场地内仅存赑屃部分。弘济桥桥碑赑屃部分整体采用圆雕手法雕刻的立体形象,兽身部分辅以祥云的图案进行装饰,透露着彰显功德的人文精神及民俗文化。

三、结语

滏阳河主河道邯郸段的石拱桥,是邯郸地区古桥的主要建筑形式,其建筑造型独特,装饰构件细腻生动,是古桥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两个方面来说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蕴藏着宝贵民俗文化的建筑遗产。探析其营造技艺与装饰艺术能够为古桥的研究与保护提供更多的参考,通过古桥保护与古桥文化的宣传,促进古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提高古桥的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邯郸滏阳河灌区志编纂委员会.滏阳河灌区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2]徐潜.中国古桥名塔[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赵建朝.邯郸永年弘济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

[5]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6]严波,瞿小佩,张勇,刘思娴.清代苏南地区古桥纹样的构成及寓意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7.

作者:杨彩虹 杨佳楠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