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个代表”思想的人民性

时间:2022-02-17 10:44:00

试论“三个代表”思想的人民性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经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成功实践证明的“三个代表”思想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党现行政策的根本目的;“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人民性。

一、执政目的的人民性

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明确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也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人民性,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能否使全国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物质上不断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正确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执行是否为了人民的利益。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工人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个政党能够尽可能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个政党就会带领人民走向辉煌。我们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8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这是我们党50多年成功执政的根本经验。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号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志还强调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3]。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吸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4]。

使我们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的人民性思想,必须加强党风建设,努力提高全党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5]。“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6]。“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裹人民掌好权、用好权”[7]。这是执政目的人民性的最好诠释。

二、制定政策的人民性

党是否能够代表群众利益,靠的不是热情和口号,依靠的是通过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等的实施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行动。十六大报告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把握住这个全局性的问题,尤其在制定农村政策方面,体现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策人民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其方针政策,—个比—个“宽”,一个比—个“活”,更重要的是—次比二次顺乎民心。这五个一号文件政策的制定和以后的执行,最大特色是二步一步按照广大农民的意愿和实践中的创造,完善政策,开拓向前,引导农民迈向改革发展更为广阔的领域。199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政治上正确对待农民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问题,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在政策人民性思想的指导下,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9]。“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无论何时、何事,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这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人民性。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政兴国的党,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向了城市,接着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从1956年党的八大后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吸取错误教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全面地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一个重大步骤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三个代表”中人民性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谈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1]。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一切工作的归宿定位于为人民谋利益。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党确定现行政策对不对,以及现行政策变化不变化最终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据的。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轨道上来;中国多年来实行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尊重人民利益的选择,人民得到了实惠。“三个代表”作为马列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新境界,规定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定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各项政策和措施要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充分反映人民性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准则。

三、政策实践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战争年代,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紧密地依靠人民,团结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长期以来,党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而且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创造。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种尊重群众实践,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并从政策上给予指导的领导方法,正是政策实践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2]。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共产党仅仅依靠自身的伟大、光荣还不够保证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离开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我们党的任何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和办法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要研究群众的思想变化,研究不同群体的活动特点和群众工作规律,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人心齐,泰山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的最宝贵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完全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必然能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富裕、生活幸福,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充分享受一切文化和文明成果。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十六大报告要求,对不同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从而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便成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目的的人民性都来自于政策实践的人民性。政策的制定是从群众中来,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是群众的实践,也就是到群众中去。因为,政策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政策的人民性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当三者协调发展的时候,社会才能蓬勃发展,人类历史才能前进,共产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才享有崇高的威信。把政策实践的人民性提高到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是“三个代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1.

[3][4][8][10][12]十六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2.

[5].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1998-12-18.

[6][9][1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丈献出版社,2002.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