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

时间:2022-10-26 09:24:05

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

摘要: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歌舞音乐,是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通过对羌族萨朗音乐的艺术形式、分类、艺术特点及萨朗音乐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论述,探寻出了传承和发展羌族萨朗音乐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类学;羌族;萨朗音乐

羌族萨朗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松潘、黑水及绵阳市北川县部分地区的歌舞艺术,融歌、舞于一体,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萨朗音乐汇集了古羌人和现代羌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我们演绎和传承着羌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音乐文化,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值得广大音乐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发掘。羌族萨朗的起源,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据羌族民间故事《萨朗姐》中说,在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鲜艳的时候。一天,在茂县曲谷西湖寨,人们突然听见羊角花丛中响起银铃般清脆的歌声。循着歌声,大家看到一位身着素白麻布衣裳,头顶黑色头帕,腰上系着挑花围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条,相貌俊美,边歌边舞,如春燕翩翩,她说她叫“萨朗”。大家纷纷围着萨朗,请她教唱歌跳舞。萨朗边唱边教,人们也边唱边学,歌声优美,舞姿轻盈。后来,萨朗被恶土司所害,人们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山梁上,将其坟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开时,妇女们便相约来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围唱歌跳舞,热闹几天,以示纪念萨朗女神,而羌族妇女们在纪念“萨朗”时所表演的歌舞音乐也就是羌族萨朗的雏形,由于羌族萨朗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羌族萨朗音乐的形式与分类

萨朗,在羌区又名锅庄(羌文RrmeaSalengw),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伴随着古羌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跟随古羌族辗转反侧,最后定居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河畔。羌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羌族萨朗歌舞音乐文化。其种类主要有喜庆萨朗音乐、瓦尔俄足萨朗音乐、婚庆萨朗音乐、集会萨朗音乐、节庆萨朗音乐、礼仪萨朗音乐、忧事萨朗音乐以及祭祀萨朗音乐8种类型。每一个种类的萨朗音乐的表演都与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紧密关系。如喜庆萨朗音乐主要在羌族历年、庆丰收、修房造屋等活动中表演;瓦尔俄足萨朗是专为祭拜羌族歌舞女神“萨朗姐”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婚庆萨朗是一种在羌族青年结婚时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羌语称之为“席步磋”;集会萨朗音乐是由古时羌族释比为出征的羌族将士们念太平保护经时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威严性和号召力,这种萨朗又成为誓师萨朗;礼仪萨朗是一种羌民族欢迎前来参加重大节庆活动的客人的萨朗音乐,表演者必须是羌寨60岁以上的长者;忧事萨朗音乐是羌寨一种古老的丧葬歌舞,主要为表达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或古时战死沙场的英雄德沉痛哀悼,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形式;而祭祀萨朗音乐与忧事萨朗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但祭祀萨朗音乐主要用于羌族同胞的还愿等宗教活动中,其代表就是羊皮鼓舞。通过以上对羌族萨朗类别的分析可以看出,羌族萨朗音乐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羌族人民所崇尚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这一传统习俗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羌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崇拜、祭祀活动及少数地区的图腾崇拜是羌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发展到今天,羌族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羌族聚居区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羌族萨朗音乐在种类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发展的基础上永保羌族萨朗的传统特质是当下广大音乐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羌族萨朗音乐的特点

萨朗是一门多层次、多功能、多种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旋律、节奏、歌词及调式调性方面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特征。1.旋律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茂县三龙扎木岭寨的《沙拉脉脉沙》的旋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萨朗音乐在旋律方面呈现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那就是旋律走向呈“∽”型进行,乐句与乐句之间呈现出一种重复的关系,这种重复既有完全重复,也有部分重复。但不论是哪一种重复形式,采用的是先由群男齐唱,然后才是群女齐唱,演唱的旋律整齐划一、气势恢宏。这种先男后女的演唱方式,给我们听众带来的是一种声音色彩的变化,更是羌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萨朗舞蹈动作重复的需要,更是羌族“自然崇拜,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可见,羌族萨朗音乐的旋律与萨朗的舞蹈动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构成的是一种点与线的关系,是歌舞者身与心的结合,更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结合。2.节奏特点。羌族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等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体现出了不规整性特点,但在茂县雅都乡萨朗《还社吾》研究中发现,羌族萨朗音乐不仅具有羌族传统音乐节奏方面的特性,同时还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变化性节奏。如《还社吾》一曲当中不仅有4/4拍和6/4拍的存在,而且还有3/4、2/4和5/4拍子的出现,虽然有如此多的节拍出现,但羌族萨朗音乐的节奏依然体现出一种规整性特征,这种非固定式的节奏造就了羌族萨朗的不固定性特征。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复杂的混合节奏,缘于萨朗舞姿的横向与纵向交替。萨朗音乐在节奏节拍方面呈现出的横向和纵向交织的情况对于推动羌族萨朗的情绪,让萨朗走向高潮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3.歌词特点。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其民间歌舞艺术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在传承过程中,任何人都是绝对不允许改变歌词的。在对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分析时发现,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主要反映的是古羌族和现代羌族的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在结构形态方面体现出一字多音、音繁字简的特点。除此而外,在羌族萨朗音乐的歌词当中,还发现大量使用“哄、噢、呵、哦”等语气衬词的现象,这些衬词一般由两音节三音节或四音节组成,两个词句之间又构成一个完整的词体,词与旋律时疏时密,呈有机结合的态势,而衬字往往都是运用在旋律长音上、乐句中结音上和终止音上。除了羌族萨朗音乐在衬词方面的特性而外,羌族萨朗音乐歌词呈现出一种普遍比较短小而口语化的特性,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可以根据表演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情绪进行即兴填词,不论歌词怎么变化,但传唱千年的羌族萨朗音乐却始终保持羌族固有的特征。4.曲式结构特点。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民族特有的自娱自乐性的歌舞艺术形式,在旋律、节奏和歌词等方面都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民族信仰有着密切关系。羌族人在萨朗中感悟社会的进步,通过萨朗来反映现代羌人的幸福生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羌族萨朗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却始终保留着古羌时代的本色。《曾曾曾由勒》《查查查威勒》和《努也》等羌族萨朗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羌族萨朗音乐在曲式结构特点方面总体呈现出以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形式占据着整个萨朗音乐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一个乐句构成的单一曲式,以及三个乐句构成的曲式体系。结构形式简单,多以乐句完全或不完全重复的形式出现。除了曲式结构体现了古羌族萨朗音乐的特性外,其在调式调性方面也沿承了古羌民族固有的模式,那就是大部分羌族萨朗音乐都以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偶有宫调式(如《查查查威勒》)和羽调式(如《牙米》)出现,但并不多见。

三、羌族萨朗音乐的艺术价值

羌族萨朗是羌族社会较早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能够丰富羌族人的精神生活,在羌族同胞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羌族萨朗的发展最为活跃,每逢盛大的庆典活动或者节日期间,羌族同胞总要跳起欢乐的萨朗。以此表达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愿望的意志,同时又用美的感染力影响着社会生活。1.为羌族人民提供普适性的精神生活。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县高山或半山地带,只有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生活环境恶劣,交通非常不便,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带。即便是这样,羌族人民依然用具有浓郁传说的萨朗向世人印证着这个民族的坚强与不屈。可以说,萨朗充当着羌族历史的见证者和羌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作用,萨朗让羌族人民自强不息,是羌族人民坚忍不拔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古羌族,还是现代羌族,都遵从自然而又取向于大自然,不悔地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却永远不忘敬畏自然。随着羌族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萨朗音乐又不断被赋予了更加崭新的内容,使得羌族人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信、自尊来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了羌族的民族向心力,为羌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与兄弟民族友好相处,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这种精神对羌族人民产生着强烈的激励作用,引领着羌族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2.是羌族历史得以再现的有效手段。羌族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民族,热爱劳动,也热爱生活。在萨朗音乐的使用上也严格遵从先辈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有什么样的活动就表演什么样的萨朗音乐。如祭祀萨朗音乐主要用于展示羌族历史进程中人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企图摆脱灾难和贫困,渴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愿望;喜庆萨朗音乐则通过尽情歌舞表现羌民们的劳动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怀,宣扬历代祖先的遗教;忧事萨朗音乐则重在表现羌族人民提倡孝道和“万事万物有生有死”的辩证思想,是羌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真实反映。可见,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羌族人民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羌族人社交活动的重任,是羌族人承传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3.有助于增强羌族人民的凝聚力。羌族大都居住在岷江河畔的高山峡谷地带,每个羌寨都有坚固而又高耸入云的碉楼,宅内家家户户几乎相通,地下水网流经羌寨的每一户人家,都是羌族祖先在战时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寨内生命网络。羌民们世代呵护着先民们的智慧,保留至今,从羌寨流经的水网依然如初,清澈透明。每逢喜庆或者祭祀等重要的日子,羌民们便走出各自的羌寨,汇集在一片广阔的场地,升起篝火,烤着山羊,伴着美酒,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表演着悠闲自得的萨朗音乐。可见,萨朗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让羌族同胞聚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增进了羌民间的感情,同时也为羌族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4.有助于推动羌区地方经济的发展。羌族萨朗音乐从远古走来,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是羌族艺术文化大家庭中少有的罕世之宝,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且内容丰富的壮丽画卷。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羌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完善而成的。它的舞蹈、音乐、唱腔、服饰及独特的刺绣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世界各地学者孜孜不倦地来探寻这一神秘艺术形式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羌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欣赏到了羌族独有的萨朗音乐文化,感受到羌族刺绣工艺的精湛,更为羌民族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怀所感动。他们的到来不仅为羌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增光添彩,更是为羌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四、羌族萨朗音乐的传承现状

羌族萨朗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焕发出灿烂的光彩,但这一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却在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中遭到重创,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现代文明的冲击对羌族萨朗音乐传承的影响。羌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川西高原的高山峡谷地带,这里山高路险,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很少有人敢于去揭开羌族萨朗音乐那神秘的面纱,这为羌族萨朗保持原始的本土特色创造了条件。但5•12大地震摧毁了羌族同胞们世代生存的古老羌寨,很多羌族萨朗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在灾难中永远停止了他们传承羌族萨朗音乐的步伐,而幸存的羌民又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千年的古羌寨,举家迁徙到灾后重建的新家园,加入到了快速城镇的洪流中。然而,羌族人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古羌寨,来到城镇化的新农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羌族千年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充斥着、改变着。曾经的火塘被现代化的广场取代,曾经的篝火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烤羊已不在,咂酒也不再是那熟悉的青稞味,人们口中的萨朗音乐正在现代文明的充斥着、改变着,大爷大妈们的健身坝坝舞随处可见。2.羌族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羌族萨朗音乐传承的影响。随着羌族从高半山迁徙至城镇周边的新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许多羌族青年相继离开养育他们的千年羌寨,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悄然消失,而剩下的年迈长者们也相继离开人世。这虽然使羌族人经济收入增加,却给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空前的影响,说得严重点就是后继无人。羌族萨朗音千年的文化特征正在淡化,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也随着对外日益频繁的交流而削弱。3.人口流动对羌族萨朗音乐传承的影响。羌族人口流动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那时的羌族聚居区的交通落后,信息也不那么畅通,对外界的了解不够及时,羌民很少有人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羌寨。但5•12汶川大地震以后,灾后重建使得羌区的交通条件得到空前的改善,信息也变得畅通了,地方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许多羌族青年大胆走出羌寨,放下传承本民族优秀萨朗音乐文化的重任,转向大城市寻找更优越更舒适的幸福生活。这给羌族萨朗音乐在传承、创造和发展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4.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羌族萨朗音乐传承的影响。随着羌族地区人口流动的加剧,羌族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羌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闲暇时光不再是手拉着手、喝着咂酒唱起歌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步流星地走向了麻将馆、KTV娱乐场和广场舞等现代化场所。他们似乎忘却了曾经养育他们的古老羌寨,还有陪伴他们千年的羌族萨朗音乐。

五、羌族萨朗音乐的传承路径

从羌族萨朗音乐的传承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发展虽然带给了羌民族更加富足幸福的现代生活,但也淡薄了羌族同胞主动传承羌族民族文化的意识。因此,作为研究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传承萨朗音乐文化的重任,积极探寻出传承萨朗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1.加大民族地区高校和中小学在传承萨朗音乐力度。萨朗音乐作为羌族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在当下面临诸多传承困境的情况下,无论羌区的高校,还是中小学,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羌区的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主动把传承和发展萨朗音乐文化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身体力行,从我做起,既要加强音乐文化知识传播,更要培养羌族同胞传承羌族萨朗音乐文化的意识,而且还要积极投身到羌族萨朗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不断创新的活动中去。2.把萨朗音乐的传承融入羌族人的家庭教育之中。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充斥着羌族人传统的教育观念,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再停留于羌族传统,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具有广泛的现代文化知识,因而不惜代价地把子女送到优质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即便孩子假期回到家中,也不愿意或者疏于对孩子们进行萨朗音乐的传承教育。曾经他们会各种盛大的节庆活动中带领着孩子们投身到萨朗音乐的传承中,生怕在传承过程中有任何的丢失。而现如今,他们只是很少时候引导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羌族萨朗音乐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怎样走出去,为自己的家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鉴于此,羌区的萨朗音乐工作者们一方面要主动肩负起传承萨朗音乐的重任,同时也要不断挖掘萨朗音乐的艺术潜能,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更多的、易于广大羌族同胞传承的萨朗音乐文化,主动深入羌族人民中去,积极宣传萨朗音乐文化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引导他们继续传承羌族萨朗音乐的重任,同时还要立足于萨朗音乐的本土性特征,创作出更多的、易于传承的、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羌族萨朗音乐作品。3.多途径、多渠道宣传萨朗音乐的传承成果。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羌族萨朗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立足羌区,积极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羌族萨朗音乐作品,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大胆向外界推广羌族萨朗音乐文化,在旅游旺季开展形式多样的羌族萨朗音乐创作展、羌族萨朗音乐歌手比赛、羌族萨朗音乐的猜谜语比赛等形式,让全国乃至与全世界认识羌族萨朗音乐、了解羌族萨朗音乐、欣赏羌族萨朗音乐,让萨朗音乐在传承中永保其千年历史本色。4.文化旅游宣传萨朗音乐。众所周知,旅游能拉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旅游也可以为各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载体的作用。在文化产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地都在大胆尝试把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起来发展,羌族萨朗音乐作为四川第二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文化产业,更应跟上文化产业化的步伐。萨朗音乐具有很强的自娱自乐特性,是羌族生产生活真实反映。以旅游为传承载体,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爱好者吸引到萨朗音乐的浪潮中,使他们在萨朗音乐中找到民族本征,在萨朗音乐中认识具有千年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萨朗音乐中自觉肩负其萨朗音乐传承使命,为萨朗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奉献一份责任。“花中最美的是羊角花,酒中最醇的是青稞酒,美丽的春天是共产党带来,深情的酒歌向着北京唱,欢乐的萨朗围着火塘跳,天上群星朝北斗,羌族人民心向党,幸福萨朗年年跳,幸福生活万万年。”在文化产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把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理念大胆融入萨朗音乐的唱词里面,以推进萨朗音乐等文化惠民工程为核心,加大扶持萨朗音乐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积极支持羌区村民兴办演出团体,有效利用萨朗音乐这一文化载体,以羌族传统节日为途径对羌区村镇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羌民原有的传统美德为基础,引导羌区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并主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羌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成为一种习惯。羌族萨朗音乐作为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羌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羌族历史的见证,是羌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传承和发展好羌族萨朗音乐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羌民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芬.羌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述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6).

[2]胡红.川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人类学评述[J].四川戏剧,2009,(6).

[3]路瑜,李珊.桃坪羌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之当代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4]董方权.羌族传统音乐与民俗[J].中国音乐,1990,(3).

[5]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

[6]陈兴龙.羌族萨朗的价值及保护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7]陈兴龙.羌族释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8]姜祥仲.羌族萨郎的主体型和相互之关系[J].中国音乐,1990,(3).

[9]郑毅峰,夺科.羌族民间舞蹈音乐分析[J].四川戏剧,2010,(4).

[10]程家跃.探羌族民间舞《萨朗》[J].才智,2010,(29).

作者:范燕华 龙有成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