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关系研究

时间:2022-04-05 03:40:00

羌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关系研究

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一支瑰丽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高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节日文化可以为幼儿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在羌区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本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更以其所特有的丰富性、发展性和活动性,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场景、文化的熏陶和丰富的情绪体验,使幼儿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在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自主认识、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爱的情感。羌族传统节日是深厚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如何正确看待各民族节日之间的关系,如何让羌族传统节日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应该成为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融合的形势下,通过结合幼儿教育,研究羌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对于挖掘羌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文化价值,展示羌族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羌族主要传统节日概析

羌族自称尔玛人,意为本地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在四川阿坝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人口约20万。羌族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标本”。羌族有些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羌历年、领歌节、祭山会、六月节等。每逢节日,都要乡里聚会,亲友团圆,歌舞欢庆,饮酒叙情。

(一)羌历年,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是羌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年时,全寨停止劳动,远行人要赶回家,男女老少身着色彩鲜明的节日盛装,畅饮咂酒,高唱喜庆歌,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欢快的羌族锅庄舞和皮鼓舞,并结队到各户祝贺新年,直至夜深兴尽。有的地方还要身披盔甲,跳起古朴矫健的“盔甲舞”。同时,要抬白石神游全寨,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二)领歌节,羌语又称“瓦尔俄足”,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开始,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整个节日活动持续三天,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因此,又称为羌族的“妇女节”。这个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主管歌舞的莎朗女神。节日中,凡本寨妇女,不分老幼,皆着艳丽的本地域民族服饰,佩银饰前往参加,祭祀女神莎朗,唱歌跳舞,气氛异常热烈。瓦尔俄足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能较完整地反映羌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特性,在羌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羌族古老的女神崇拜习俗,民间歌曲、原始舞蹈等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对羌族民间舞蹈莎朗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三)祭山会,又称祭山大典,是羌族祭祀山神、祈求丰年的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动。农历四月初一,是羌族的传统节日———祭山会。节日这天,每家屋顶上插杉树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并点松光、烧柏枝。在祭祀天神“木比塔”时,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并宰羊作为祭品。参与活动的都是男性成员,地点是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石塔旁。塔顶有白百,象征着天神、山神、树神等。

二、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在民族节日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就非常注重传统的节日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将之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并在其具体办园实践中加以利用。幼儿教师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节日文化,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选择合适的题材,并以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让幼儿了解和领会。因此,在幼儿园,如果每个节日都能够整合成相应的特定活动,会对孩子们起到强化相关节日文化认识、增加直接感受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羌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在节日教育中,幼儿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喜爱节日文化的情感。因为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从而达到情感迁移,使节日教育收效。每个羌族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但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抛弃传统文化中死记硬背、迷信封建的教育思想,提炼能促进幼儿发展,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节日文化内容,并能够通过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绘画、舞蹈、操作等亲身体验的活动来体验和体现,进而让幼儿了解相应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比如,在羌历年,引导幼儿在窗户上张贴自己动手剪出的窗花,通过设计窗花、剪窗花、贴窗花的过程,既让幼儿了解和体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又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窗花的制作过程,在收集、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对剪纸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而且也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羌族剪纸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幼儿园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首先应依据节日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善于利用幼儿园外在环境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如活动室、主题墙、走廊、门厅、大门以及民族节庆服饰等,进行精心设计与布置,突出羌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性,在环境创设中尽量做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节日形态和幼儿相结合的特点,让孩子在环境创设中感受到节日所表现的审美情趣,让孩子在环境建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

其次应力求把羌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里面,老师通过引导,甚至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让儿童多感悟节日文化的意义是什么。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幼儿园生活中,使其成为弘扬羌族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平台,比如,羌历年与和谐理念教育、领歌节与女性教育、祭山会与信仰观教育……如果在农历正月时,借用祭山会爱护山林、信仰神林的环境保护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一次小范围的“人人爱花草”活动,既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促进热爱劳动生活方式养成,又使幼儿体会到羌族传统文化,这一行动就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幼儿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如果在夏日,在领歌节前后,通过融进民间的歌舞文化,举行舞蹈莎朗活动,能更好地使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得以实现。

三、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幼儿社区教育、家庭教育

我国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区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教育需要社区、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这是幼教界公认的定理。因此,节日生活既是整个民族社会的,又是家庭的。这样,在节日的时机,很容易在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主题,因而幼儿园节日教育活动更应力求发挥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性。

现代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幼儿园的教育,还包括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幼儿社区教育方面,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社会教育方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传承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的影响最大、普及率最高、消费门槛最低,幼儿也可以看电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都可以欣赏音乐、体育,乃至舞蹈等等节目形态,多种形式的节目在节日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羌族文化讲坛,完全可以讲一些关于羌族传统节日由来的历史传奇,我们通过羌族文化讲坛可以把羌族传统节日搬上荧幕,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课堂上传播羌族文化。

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亲在对孩子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功能,有时胜过幼儿园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创设家庭节日教育氛围的重要前提。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家长应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节日氛围,举手投足间感染、熏陶和教育孩子。例如,领歌节教育孩子尊敬母亲、帮助母亲做简单的家务,家长自身也要尊敬、孝顺自己的母亲,在老人生病时及时地予以关心和照顾等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共同架起一座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桥梁,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羌族孩子的家长可以通过给幼儿讲述或者演示羌族的诸如羌历年、领歌节、祭山会等羌族传统节日习俗,从中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启蒙,让他们初步了解和感受羌族传统节日的歌舞、工艺制作及体育游戏文化,体验节日的愉快,培育他们团结、友爱、勤劳等高尚情感。最后,为了让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促进羌族优秀节日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播与弘扬,应共享羌族节日文化传承工作中的信息、收获和经验,定期进行项目交流和理论研讨,共同推动四川省羌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