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音乐课堂的动情点

时间:2022-04-25 08:34:00

寻觅音乐课堂的动情点

内容提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该是火箭助推器,点燃学生的音乐欣赏激情,让他们在广袤的音乐空间自由翱翔,领略音乐的无限魅力。恰当利用情感资源,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美妙境界之中,理解音乐,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音乐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欣赏音乐情感诱导触发体验共鸣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迪智慧。

音乐是人类情感撞击、抒发、交流和审美的产物,它和其他艺术相比能更直接进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一段美妙的音乐,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没有任何明确的语义和形状的,只是给予聆听者听觉上的愉悦和满足。每个人在他原有听觉经验、生活经验及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会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触,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就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不是直接的说教、介绍、传递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式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自内心深处的动情意会。它应该让学生掌握一种在其它课程中所学不到的感受事物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抒发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这就是聆听音乐,进入音乐。

当然,教师如果像火车头牵引着车厢有序地在铁轨上运行那样,简单的、一味的要求学生在静态中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就不可能产生真实、充分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这无异于捆绑了学生的手足,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怎样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呢?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组织教学要促情

一般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流程比较相似,就是让学生“静”下来,进入到学习内容中去。而我认为艺术课的组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动”起来,投入到美妙的艺术意境中去。很多优秀的音乐教师全身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细胞,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音乐的激情,营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像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门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修养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组织地把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诱发出来,促进孩子们主动接触音乐的热情。

二、导入新课要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新课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除了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准备,还要对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兴趣爱好、音乐素养、学习基础、思维创造能力进行细致地调查和分析,以寻找到恰当有效的导入方法。

音乐欣赏的导入方法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

1、语言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介绍一些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比如乐曲的创作过程、创作背景、影响成就,或者是曲作者的个人简历、轶闻趣事、历史文化地位、民族风格等等。教师要以丰富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言语,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欲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欣赏过程中去。

2、情境类

欣赏课的导入,恰当的情景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听赏乐曲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感情接触材料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丰富、形象、直观的的动画、声音、音乐等有机组合,或者把音乐教室直接设计成某一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关的音乐欣赏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知、理解音乐,展开想象、开拓思维。

3、律动类

有些音乐作品有较强的舞蹈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引发兴趣、体验情感、产生共鸣。

4、视唱类

音乐作品的主题是整个作品的核心,熟悉了作品的主题旋律,就能在听音乐时注意到它的出现、反复、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唱、视唱曲谱等形式让学生唱一唱主题旋律,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主题形象,更好的获得音响体验。

三、师生同赏要入情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演唱,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听者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美,因此,聆听音乐作品是欣赏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也就是学会细心倾听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认真捕捉作品具体的艺术形象风格,感知作品所表达的音乐内涵,体验蕴涵其中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和学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共同欣赏的过程中去,用自己无声的身体语言引导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当中。一些教师在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时候,往往无所事事,或者埋头做自己的课堂准备工作,成了一名和欣赏现场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这对欣赏情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和学生一起忘情地欣赏,一起接受那震撼心灵的感动,情到深处不能已的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展现里面的,是感动自己也感动着几十双纯真眼睛的浓情烈焰。

四、抒发感受要多情

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知初步加工到深度加工的过程。聆听完乐曲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把欣赏过程在闪现的音乐情感火花用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相互沟通交流,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说说

当乐曲结束学生自由谈论聆听后的感受,表述会比较真实、生动,也比较直观。音乐是最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它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抒发出来,即使是支零破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动态距离能够及时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收集学生在表述中的素材,然后在小结时把这些素材进行综合组织和完善,在满足学生自我成就感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收获,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唱唱

音乐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乐段或乐句在欣赏之后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妨引导学生通过哼哼唱唱奏奏进一步强化原有的音乐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3、画画

当乐曲结束后让学生分别用图案来表现听到的音乐段落。用色块表示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及内容。比如,情绪活泼的乐段可以用鲜艳的色块、跳跃的线条表示,柔美舒展动听的旋律可以用素雅的色块、平稳的线条表示。这是用美术的色彩和线条来抒发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许多教学实践表明,音乐和美术的有机交融,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4、写写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写”,主要是让学生把在聆听作品时的感受、认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同一首作品,在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其作品的理解、感受是不同的,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写”是最有效的方法。依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而是表现在把这些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的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聆听后让学生第一时间把自己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更广泛地发挥了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评价精简别娇情

许多音乐欣赏课堂上,执教者惟恐学生知道了解的不多、不深、不广,聆听前有大量的介绍,聆听后又拼命分析,把自己课前精心准备的作品分析都倒进了学生的耳朵,甚至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也忍不住头头是道地提醒、点拨。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非常的到位深刻,抒发自己“感受”也丝丝入扣、一语中的,但是,作品本身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不大可能产生真正的共鸣,他对作品的感受是非感性的,牵强的。我认为,教师在欣赏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用简练的画龙点睛式的话语或介绍、或点拨、或鼓励、或拓展,让学生尽量的沉浸在音响的世界中浮想联翩,或者在听完之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力求让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音乐,即使他们对作品的感悟是肤浅的,也是最真实的二度创作。教师的少说换来的是学生的真情和实感,教师的沉默换来的是学生与艺术面对面的碰撞和交流。

总之,“情”是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各环节的主线,利用创设情境,体态律动,与多种艺术相关联结合等手段,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创作欲和获得成功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音乐记忆的敏捷性与准确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意识的增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互促互进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陶冶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徐希茅著

3、《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郭声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