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21 11:11:35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为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下为本地区发展提供语言保障和服务,无疑是语言学术领域应当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其中,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尤为紧要。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呈现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阐明当前环境中探讨和调查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问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

诸多实践业已证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会,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外交与国际影响力方面,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并且,共建“一带一路”的诸多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均被纳入联合国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一带一路”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惠及中国多省区的伟大实践中,地处北疆,经济相对滞后的内蒙古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努力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笔者认为随着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需求,需要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为内蒙古地区深度改革和开放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全方位合作,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的互通无疑是实现这“五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要实现“五通”,首先要让相关国家和地区能够准确地理解、认同和接受我们的倡议和做法,进而生成合作意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言保障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沟通,道路能否联通,贸易能否畅通,货币能否流通,民心等否相通,关涉到“一带一路”能有多宽广,能行多快,能行多远。可喜的是,语言学术研究领域已然认识到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国家语言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学术服务,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语言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诸多宏观问题都有所涉及。同样,我们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然也离不开语言保障。因此,语言学术领域应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整体规划指导下,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新的语言需求及对策等诸多具体问题展开调研,为其提供有力的语言服务和支持。另外,对于内蒙古这样在蒙俄经济带中居于前沿,与蒙、俄等周边国家又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民族地区,语言战略构建尤其重要,所以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必要且急迫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语言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只有零散几篇论文涉及:帅少华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物流英语课程构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分析了“一带一路”时代新要求和新特点,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板块不健全等,指出通过EAP加ESP加EOP的大学语言教学新模式,改革大学物流英语课程建设,培养地方急需的外语人才,积极推行英语为主,俄语、蒙语为辅的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而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马一榕、陈亚杰的《“一带一路”视域下内蒙古外语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在考察内蒙古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如何通过确定“关键语言”,改进教学理念,培养战略型外交人才,重视本土文化学习等途径,提高内蒙古整体外语能力以应对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以期提升内蒙古整体人文素质,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型;王金花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指出“一带一路”为俄语教学带来的契机,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对大学俄语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手段僵化等问题作了客观陈述,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其中,文章提出的增设俄罗斯语方向蒙语授课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切合“一带一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颇具可行性,值得有关方面注意;田忠山、杨慧英的《“一带一路”视域内蒙古语言现状模式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国际影响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同时还对该地区语言和文化能起着极大的推广作用。文章立足于内蒙古地区语言研究及其使用现状,分别考察了民族聚居地区使用语言、官方用语、家庭用语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语现状,并呈现出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等不同层面的语言教育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蒙古地区的语言现状。但较遗憾的是,文章未能具体探讨“一带一路”方略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化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内蒙古大学的巴达玛敖德斯尔在2016年“一带一路”的语言为主题的“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谈话上指出“跨境语言”中“境内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蒙古语为例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问题。虽然议题并未能就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服务问题展开,但其对内蒙古地区与周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蒙古语现状的咨政建言理,以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境内语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不仅引起了与会各方人士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们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语言保障问题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启发性。毋庸置疑,上述研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语言服务问题的相关探讨,为本文所要强调的“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但我们不难发现,除巴达玛敖德斯尔的学术笔谈外,其余几篇研究焦点都是英语、俄语等传统“大语种”,改革实施单位主要指向高校。而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另一不容忽视的“关键语言”——蒙古语如何发展,以及国家通用语汉语的推广等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总之,我们认为这一领域研究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本质上是对内蒙古地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语言保障和服务问题的研究,拟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统计分析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层级分布、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从业结构等现状。研究中,笔者将用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考察21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的蒙汉双语人才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蒙汉双语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龄青黄不接等问题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另外,笔者将特别针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呈现“倒金字塔”型分布的原因及弊端展开剖析。因为,省市一级蒙汉双语人才集中,旗县一级相对较少,乡镇苏木稀少的分布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惠民政策的传达和落实,还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考察“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关键语言,即与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等通用语言——蒙古语,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产业体系和语言经济形态;探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在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图瓦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拟从蒙古族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呈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契机。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的加强,蒙古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实践,对于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经济化、资本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此外,中国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在内蒙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笔者拟从高校间的交流访学状况,孔子文化学院的运作,民间文化合作实践,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网站的访问量等多个层面探析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影响。第三,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储备情况,考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调整的方面,并提出政策保障就业,搭建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平台,校企联合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推进跨境交换生项目等对策,进而论证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一带一路”这一新的时代需求。这一现状的形成,无疑有着复杂原因。但是,显然与当前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的滞后、僵化有着必然的关联。所以,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几个层面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合理的政策,改变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后备力量。通过上述研究设想,我们不难展望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对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统计调查,可为内蒙古“一带一路”语言规划,语言人才库的建设提供必要信息和数据。“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在内蒙古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落地,必须语言铺路,人才先行。在内蒙古周边地区和国家中以蒙古语为通用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首先必须有蒙汉两种语言相通融的语言保障。也就是说,我们应制定相应的语言服务规划。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目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了解。因此,本课题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的方法,对当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为相应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相对准确和充分的支持。第二,对蒙古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深入分析,可为民族语言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蒙古语这一跨境语言的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预防境外敌对势力的“倒灌”,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防范、预警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因素。“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施,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首先,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除贯彻和执行少数民族人才发展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法外,国家还就“一带一路”构想特别设立多项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专项基金,并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毋庸置疑,这些有利政策都为蒙古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过硬的制度保障。其次,内蒙古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培养蒙古语人才规划,深入落实了蒙古语保护的科学对策。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不仅蒙古语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扶持,中小学的双语教育也同样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内蒙古地区政府、社会以及学校自身都加强了对蒙古语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已为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渠道。另外,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专项基金的支持,内蒙古民族委员会等机构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托,组织了相关专家、学者系统地对蒙古语言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积极建立了实时共享开放的蒙古语网络资源库,激活了蒙古语言文化的活力。对这些有利因素的了解和分析,不仅可以呈现出蒙古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必然性,亦可为相关实践的开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进而加强蒙古语人才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在了解“一带一路”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为蒙古语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掌握与之相随的挑战。蒙古语是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内蒙古地区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都需要蒙古语来做语言保障。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一机会,实施文化“倒灌”,即渗透不利于中国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安定的因素。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的防范和预警。第三,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几个方面探讨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对策,有益于相关方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内蒙古地区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重点。通过相关数据来看,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也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然而,“一带一路”的开展,对蒙汉双语人才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蒙汉双语人才不能局限于单纯掌握两种语言,而是需要通过蒙古语这一媒介,掌握内蒙古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熟知其交往互动方式,为互利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开拓,蒙汉双语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经济贸易知识等。简而言之,新形势下需要的是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时代要求,我们语言工作者显然有必要从多个方面探讨当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方案和对策。因此,我们对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方面如何培养合格的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和展望是有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目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问题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而且,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这一问题能够保持持续的关注,也希望相关工作者能够提出学理性、操作性兼备,前瞻性和针对性并有的建议和对策,共同为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提供更为完善的语言服务和支持。

作者:包天花 单位: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