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校水文化教育探讨

时间:2022-02-18 04:02:00

简述学校水文化教育探讨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约300万年前,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便是逐水草而居。四大文明古国更是发端于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古巴比伦王国发源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王国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和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以说正是人类在利用水并与水患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那么,究竟何谓水文化,在水利院校中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具有什么意义,存在着哪几个层面,我们又该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水文化素质呢?笔者试图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但是人们自觉地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加以提出和研究,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正如“文化”概念的多义性一样,“水”与“文化”联姻的结果“水文化”,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水文化。笔者认为,水是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有了对水的认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因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究其实质是以“文”化“人”。正如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水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是人们对水务活动及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水行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行为准则、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知识和设施。

二、水利院校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水利院校中,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水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水利情怀,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孕育学生的人水和谐思想和民族情感。对于水利工作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1.实施水文化教育有助于孕育学生人水和谐的理念

人水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实施水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人水和谐的理念,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授我国古代先贤先进的“人水和谐”思想。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说的是水的品格“利万物而不争”,“厚德载物”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要以德对待自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两者形成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水利院校学生作为水利行业的后备栋梁,要让他们懂得著名的水利工程中的科学治水原理和人水和谐理念。比如,都江堰布置无坝引水枢纽,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控制流量的“宝瓶口”引水工程,以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工程三位一体,其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人水和谐的理念,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最后要使学生明白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明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研究表明,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水困扰。可见,通过水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意识和人水和谐理念。

2.实施水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中国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标志。《说文解字》日:“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凡水之属皆从水。”在这部书中,水部文字469个,占全部9353个汉字的5.01%;如加上川部、泉部、永部等,则有522个,占5.58%;从词汇上看,水部文字在汉语中的基础地位更为明显,其本意及其引申,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另外,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治水英雄被人们视若“水神”而顶礼膜拜。从共工“雍防百川”到大禹“开掘九川”: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到刘彻指挥堵复瓠子决口:从潘季驯治理黄、淮、运,到近代的李仪祉水利报国。他们是水精神的代表者,也是中国水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当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水文化内涵,而且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3.实施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教育。作为为水利行业培养后备力量的水利教育,首先应该开展水文化传统和水人文精神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行业思想、“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科教兴水”的行业职责。而且,加强水文化教育与实践,既可以拓宽专业学科领域,又可以拓展人文社科的研究方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21世纪的水利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实施水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杯,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行为的第一“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某物不感兴趣,再怎样强迫他,都只能是事倍功半,成效廖廖。因此,通过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水文化知识,孕育他们的水文化情感,使他们知水、乐水、惜水,热爱将来所要从事的水利行业,这必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能提高广大学生对学院的热爱,自觉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为能成为学院的一分子深感自豪。

三、水利院校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的三个层面

1.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水文化知识

这是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的初级阶段。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与水有关的成语、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及民间传说故事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水文化知识。通过对与水有关的成语加以归纳,可以看出水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政治生活的有力挽狂澜、中流砥柱、激流勇退、水深火热等:反映自然规律的有沧海桑田、水到渠成、水滴石穿、瑞雪兆丰年等:反映自然景观的有绿水青山、锦绣山河、天水一色等;写入外貌的有出水芙蓉、带雨梨花等:写人才的有求贤若渴、沧海遗珠、蛟龙得水等;描写人品德的有冰清玉洁、洁身浴德、饮水思源、山高水长等等。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治水名人如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等,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事迹,激发他们献身水利的热情。

2.理念层面,培育学生的水文化情感

人的情感连接认知与行为,在促进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仅向学生传授水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水文化情感,使其不仅知水,更要乐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冷冰冰地进行知识灌输,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通过互动式、情感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融入其中,让水文化变“活”,变成一股“活水”诱发“心灵的层层涟漪”。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水文化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说,这种融入了学生体验的水文化才真正为学生所拥有,成为他们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学生对水文化的热爱自然也会油然而生。

3.行动层面,养成学生惜水、节水等良好行为习惯

人的观念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有切实的意义。在丰富学生的水文化知识和培育水文化情感的基础上,还应循序渐进,使其自觉养成惜水、节水等良好行为习惯,这才是水文化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发展了将近4000年后终于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其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河道和灌溉沟渠淤塞,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如此恶性循环,使古巴比伦生态系统崩溃,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层面、理念层面、行动层面均必不可少,三者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对学生进行水文化教育,要“三管齐下、三方齐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圆满实现水文化教育的目标。

四、水利院校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开设《水文化》选修课程

这是对学生进行水文化教育最为直接的途径。由此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水文化知识,对水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为了尽早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使学生热爱水利这一行业,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了《水文化》选修课,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报名踊跃,实施效果较好。

2.在专业课中渗透水文化教育

水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水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对水的看法。水利类专业课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其文化因素。我校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水利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针对浙江洪涝灾害频发的特点,制作了浙江水利50年建设成就课件: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及水利名人的不朽事迹,陶铸学生献身水利的决心。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通过水文化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扎根水利、发展水利的种子。

3.通过校园环境文化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水利情怀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它“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人格。作为水利院校,理应以水文化为载体,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生一进入其中,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水利行业文化的熏陶。比如,清华大学水利系楼前的“人形”雕塑,其一侧为厚实的山,另一侧为长流的水,下方一语中的的点明了寓意:智者乐水,仁者乐水。文化品位和水文化的特色一下子就凸现出来。我校新校址的环境布局更是处处体现着水文化,一进入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幅浮雕,上面雕刻着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场景和治水名人塑像,一条人造河流蜿蜒连绵,成为学校的轴心。为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做到“处处育人”,还可以将历史上水利名人的画像及其格言警句制成宣传标牌,悬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走廊上,形成“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真正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

4.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著名的水利设施、工程

精神的培育需要行为、实践的承载,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才能将“求实、负责、献身”升华为精神境界。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取浙江八杯水”(浙江八大水系)活动,组织参观著名的水利设施、工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宣传了水利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坚定了奉献水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5.通过讲座、座谈会、班会等形式丰富水文化教育的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水利前沿、动态信息、树立现代水利理念,学校经常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作水利学术报告、讲座。要求学生听完讲座后,以座谈会、班会形式进行讨论、总结、提高。广大学生从中获得了许多水利的前沿信息,迸一步加深了对人水和谐这一新的治水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更从专家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坚定了自己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6.组织水文化作品展等竞赛活动

作品是学生心灵的写照,水文化作品是学生对水文化体验的结晶与升华。为了反馈对学生进行水文化教育的效果,开拓水文化教育的渠道,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反映水文化的作品,组织水文化作品展等活动。当然,作品要求不能太高,要不拘一格,要形式多样,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水文化作品可以是诗歌,可以是美术画,可以一个独自创作,也可以多人合作。通过水文化作品展,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根据我校教学安排,每年都会组织学生的水文化作品展,而且还设立专门的橱窗,宣传表扬学生的优秀作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甫晃一郎说:“水资源的管理与治理,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生物的多样性,水实际上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水资源管理本身应该视为一种文化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凯伦女士也指出:“水不仅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可以说,加强对水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作为为水利行业培养后备骨干力量的院校,让我们携起手来,联袂同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学生的水文化素质,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