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护模式与实践

时间:2022-08-06 10:07:24

水利工程管护模式与实践

1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创新政策依据

近年来,农村水利和涉水项目都加大了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力度。如何将原有工程和新建工程管护好,建立长效机制,使工程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认真落实中央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水利安徽”战略,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即用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围内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推进改造提升,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除涝灌溉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2014年这项工程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安徽省水利厅与财政厅又联合出台了《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依据。

2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创新实践

按照“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16字方针,2014年砀山县选取了3个镇和一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实行“公司+农户”的专业化管护新模式。2.1明确事权,理顺产权是基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所属的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分位于一家一户群众农田里,譬如旱季群众利用村集体机井进行灌溉,容易造成机井所在地户主庄稼损失,有的户主干脆不让其他群众使用自己地里的集体机井,引发干群矛盾。实际生产过程就形成了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管理缺失缺位现象,最终导致“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试点单位首先对辖区内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摸底调查,分类进行所有权划分,理顺工程产权关系,避免了在确权过程中诱发干群矛盾。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村集体机井管护采取了“自有、自管、自用、自护”的措施,县里给予每眼机井财政补助50元,落实管护主体为机井所在地户主,镇政府、村委会与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2.2创新管护模式,培育市场主体是关键。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砀山县成立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协会、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1000多家。为适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的新形势,鼓励他们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砀山县政府出台了有关管理体制创新改革配套文件,凡是能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实施的工程由他们自主实施、自主管护,县财政按标准给予补助。对没有进行土地流转地域内的原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人拥有使用权,也可以委托给相关组织和个人管理使用。目前,已在砀山县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民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化管护公司、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协会等社会组织共14家,按照工程权属与所在镇村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公司化管理、专业化管护,县水务局和财政局负责对各镇、管护组织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拨付管护补助经费。2.3鼓励多元投入,管护经费有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要采取坚持“政府主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融资与群众自筹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县政府出台了《砀山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资金管理办法》,从三个方面落实财政管护经费,一是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到位,二是按乡镇设立农田水利和养护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从农水和涉水项目中按1%提取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纳入农田水利维护资金专户。2014年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投入539.5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经费137万元、县财政从农水和涉水项目工程经费中按1%提取工程管护经费92.5万元、每个镇园区按不少于10万元标准筹集工程管护经费160万元,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个人对自建自管工程筹集工程管护经费150万元。通过这种政府财政奖补、民间资金多元投入、强化资金与项目整合,使砀山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有了保障。

3小型水利工程创新管护成效

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两证一书”(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制度试点,明晰工程所用权、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创新管护模式,成效显著。曹庄镇创新管护模式是镇政府将本镇镇管工程委托给砀山县顺顺水利设施维护服务有限公司进行集中管理;葛集镇与葛集用水协会签订了管护责任书;官庄坝镇昊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县最大的土地流转大户,流转土地1871亩,将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退耕还林与现代农业项目工程及通过土地流转从吴集村委会流转的一部分工程全部进行确权登记造册,县人民政府颁发了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镇政府与公司签订了管护责任书,管护员按照划定的管理责任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坚持每天巡查认真记录,发现工程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对损毁工程及时修复,成效明显。2014年3个试点镇和昊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落实管护工程:大沟14条、中沟32条、小沟325条,各类大小桥涵965座,小水闸2座;泵站3座;灌区1处;灌溉机电井1980眼,坑塘287面。“两证一书”发放情况:颁发两证一书60个340份、一证一书80个320份。管护工程实现灌溉面积0.7万hm2(10.5万亩),除涝面积0.84万hm2(12.6万亩),新增蓄水能力37.5万m3,受益人口11.8万人。在总结曹庄镇、葛集镇和官庄坝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15~2016年,在全县其他镇区进行了全面推广,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

4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进一步提升建议

小型水利工程覆盖面广、涉及人口和耕地多,进一步提升建设和管护水平,就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新农村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水平,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4.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护人员技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管护公司、用水协会等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多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有热情、没水平。为提高管理水平,砀山县水务局于2015年10月聘请省市水利专家对全县管护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政策,增强了管护责任心,脚踏实地地做一名水利人,勇于担当并管护好小型水利工程。2016年分乡镇巡回举办类似培训班6次,培训管护人员48人,通过建立管护奖励机制,激发了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管理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4.2规范管护公司运作,注重效益。无论采取何种管护模式,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是目标。公司的维护服务水平决定了管护工作的成败,必须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市场运作行为。目前,安徽省尚没有出台统一的管护标准,2015年3月,砀山县结合本地小型水利工程实际出台了配套性文件《砀山县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使用办法》,明确了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奖补标准和管护考核评分标准,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有章可循。各管护组织按照县级标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护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管护人员全部做到持证上岗。4.3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于水闸、泵站、大沟、大沟桥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骨干工程,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管护事项承包给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专业化管护公司管理,实现政府购买服务。水闸、泵站的运行及机电设备的操作要符合运行维护技术标准和规范,管护人员要需熟悉机电设备性能,熟悉机电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汛期及旱情来临时,有水能放,蓄水能浇,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

作者:汪群 单位:安徽省砀山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