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模式下农村室内空间设计初探

时间:2022-10-22 11:45:37

互助养老模式下农村室内空间设计初探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进入了高速攀升阶段,高龄人口比重不断升高。本文试图以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背景,结合农村老年人在交往环境中的交往行为特征,寻求适合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互助养老模式;农村老年人;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1研究背景与目的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村老龄化百分比增速远大于城市。老百姓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涌入城市中学习、工作、定居,导致家庭养老主要人员缺失,进而产生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互助养老模式的提出,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农村互助养老空间中居住的老年人一生中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度过,通常是在以村为单位的小范围内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居民相比,他们的社交圈较小,且人际关系简单。由于农村老年人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娱乐活动单调,农村老年人特别需要通过交往活动来排解内心失落、孤独的情绪,因此,互助养老空间里的交往空间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农村老年人交往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究老年人行为习惯对其交往空间的影响,根据老年人的交往行为习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整合多方面要求和实际设计条件,对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探寻适宜农村老年人行为习惯特征的交往空间设计原则,意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个符合其群体需求的、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逸的交往空间。

2农村老年人的行为习惯特征

2.1聚集性

农村老年人由于娱乐活动相对单一,心理孤独感更强,加上子女因进城务工无暇照顾,没有更多精力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世界,导致老年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迫切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流和社交活动来排解自己内心苦闷,同时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农村本来就是熟人社会,邻里交往频繁,出行的不便,更加缩小了农村老年人的交往圈子,加上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较低,关心身边人的生活琐事几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点,更加喜欢聚集在一起讨论家长里短,也更喜欢凑热闹。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老年人几乎是一呼百应的,各种活动总是能引来老年人的“扎堆”。

2.2随意性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过的没有那么精细,更加不拘小节。例如:都说观棋不语,可在农村,老年人下象棋几乎没有人遵守此规则,周围看棋的人看哪一方局势不利就会指指点点,看棋的人比下棋的兴致还高,下棋的人也不会有任何不满,很是热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随性且不注重细节。这样的“随性而为”在行为习惯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喜欢随时随地而坐。老年人由于身体的日渐衰弱,体能逐渐下降,容易疲惫,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随地而坐的行为体现的更为明显。其次是说话声音大,交往距离近,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靠墙坐一排,一起听广播,唠家常。年龄增长导致老年人的视觉、听力不断衰退,在自己所熟悉的交往圈子里,老年人习惯说话声音较大,交谈距离较近。

2.3拘束性

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熟悉的圈子里的交往活动是热情的、随性的,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低,认知功能有限,文化水平低等方面导致农村老年人思想具有束缚性,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为在公共场合活动时“放不开”,具有拘束性。由于社会保障低,农村老年人会因外出务工的子女长时间不去看望产生遗弃感,思想压力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衰退,易生病,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有限,缺乏医疗常识,不能正确的评估自身的生理变化,常会因身体出现一点小状况而变得焦虑,多疑;接触外界的信息较少,文化程度低,农村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心,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内心比较抵触在公共场合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在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场所,随处可见的广场舞和表演队几乎成为了老年人的活动专场。“一把年纪了,就别丢人现眼了”这是农村老年人惯有思想。由此可见,由于思想、文化差异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有一定的束缚性,行为习惯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互助养老模式下的农村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3.1适老性原则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老化,开始变得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肢体协调能力差,在进行室内交往活动时会遇到各种不便的情况,加上“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入住互助幸福院多为“被动式”入住,即子女不在身边,无法照料时才会入住,因此,对于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中的交往空间设计,首先要考虑适老化设计。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老年人多以务农为主要谋生方式,常年的农活劳作,导致骨关节发病率较高,占常见疾病的第二位,出现行走障碍的几率更高。交往空间设计要尽量减少高差,入口台阶应坡道化,并在两侧及室内设置温性材料的扶手,例如:木材,保持扶手的连贯性。为了交往空间的丰富性而不可避免有高差时,尽量选择缓步台阶。

2)由于体力有限,针对农村老年人喜欢席地而坐的行为习惯,设置更多座椅,方便随处就坐。老年人肌肉和骨骼系统功能逐渐退化,座椅的选择既要保证方便入座又要保障老年人能舒服的坐较长时间。材质上应选择木材,化纤聚合物等比较舒适的材质,样式上应选择有靠背的座椅,方便老年人的倚靠,休息。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视力,记忆力以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逐渐降低,具有识别性的空间环境对老年人的交往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导向设计中必须突出简单易懂,易记忆的特点,以便农村老年人能够快速、直观、准确的了解信息。

3.2空间多样性原则

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前,农村老年人大多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繁重的农活,不规律的休息时间使他们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入住互助养老院后,老年人无事可做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前后巨大的反差使得老年人对生活无所适从。多样性的室内交往空间更能激发人们的交往热情,满足农村老年人对交往的需求。在空间设计时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聚集性的行为习惯特征和老年人的身体所需,在向阳面设置适合多数人参与的集体活动空间。不同的桌椅变换围合营造不同的氛围,因农村老年人喜欢热闹,桌椅最好向心性布置,更有利于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此外,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年龄的增长使老年人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从“自己自足”到“向儿女讨生活”,心理极易产生落差,自古便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在熟人社会的农村更是如此,农村老年人更愿意向关系要好的邻居倾诉内心。因此,除集体活动空间外,还应多设置适合两三人交流的小群体交往空间。在空间界定上可以利用地面铺装的变化来限定空间。在空间尺度设计上,正常成年人的亲密交往最小值在0至15厘米之间,最大值在15至45厘米之间,因老年人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如视觉,听力的限制,在小空间设计上可以通过缩短座椅之间的距离来拉近老年人的亲密交往距离。

3.3乡土性原则

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有限,甚至有的老年人不识字,读书看报、书法绘画、老年社团活动,这些适合于城市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并不适合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去干农活外,基本上都是围绕看电视、聊天、听广播等展开。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的设计中,要顺应老年人聚集性、随意性的特点,发挥农村老年人特长,增加老年人的自信感,设置带有本土气息的交往空间。例如:设置手工室。因经济条件落后,为了补贴家用或满足家庭需要,农村老年人大部分都会做手工,如:编竹筐、纳鞋底、剪纸。在手工室的空间布置形式上要保持隔而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喜欢串门,不喜欢封闭空间的特点。运动流线设计上尽量简单,避免造成老年人的行动困难。材质选择上,就地取材(如:北方的木材、南方的竹材),营造农村老年人熟悉的环境,满足其内心的归属感。

4结语

当代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在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设计中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更要以农村老人为本。本文在互助养老模式的背景下,总结出农村老年人特有的聚集性、随意性、拘束性的行为习惯特征,提出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设计应遵循适老性、空间多样性、乡土性的原则。以期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满足其幸福养老需求的室内交往空间,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室内设计人员,应更多地注重人性的思考和关怀,使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设计更适宜农村老年人居住,减轻社会的压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系吉林建筑大学学科骨干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2002.

[2]李翊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J].华中建筑,2010.

[3]林文洁,吕晓.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社区托老所空间设计研究[J].时代建筑,2012.

[4]于抒蔚.交往空间边界效应及其充分条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5]刘勰.老年人户外交往行为及其空间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6]马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4.

作者:马辉 侯艳伟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