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出版的价值

时间:2022-11-08 09:35:37

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出版的价值

1引言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的获取变得方便快捷,编校工作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数量递增,区别于其他休闲类期刊,科技期刊具备刊文内容学术性强、数据多、公式多、图表多等特点,加上纷繁芜杂的信息、编校软件等新技术的不成熟都给编校工作带来干扰和影响。因此,在编校过程中涉及的标准多而广且杂,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影响学术论文所传达内容的正确性与严谨性,给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基于此,如何优化编校标准,提升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的价值实现值得思考和探索。

2编校标准化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及现状

每本期刊都需要编校标准,而大部分作者或读者基本是参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或是通过已经刊出的期刊,直观感知编校中的规范,很少有人会去查阅编校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原文。同时,通过编辑加工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可以促进编校规范的修订,使其逐步进入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编校标准化—编辑—作者(读者)—编校标准化”的闭环[1]80。这个闭环不仅仅局限于编辑出版的圈子,其中的各元素是相互影响的。在整个闭环的传导过程中,各类标准如不能很好地整合于科技期刊中,使得编校标准化执行得不扎实,那么就会影响整个期刊的编校质量,从而会影响期刊内容高质量地传播。因此,注重期刊编校标准化十分重要,需要从整体到细节,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角度看待优化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价值实现的意义。从目前编校标准化的使用情况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编校标准繁多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5类。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2],每个标准中又包含多个具体的规范文件。为了加强标准出版活动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制定了《标准出版管理办法》[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编辑,更应该掌握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至少要大致了解。而实际编校工作中,仅出版物常用标准规范就千变万化,编辑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编校标准打交道。科技期刊中除了出现标点、数字、字词、格式等常规性规范外,还会存在表格、图文混排、公式、行业简称等方面的显性和隐性规则,数不胜数[1]81。繁多的标准规范导致编辑无法精通掌握所有规范,常常如履薄冰、背负压力。

2.2标准来源渠道分散

编校标准来源渠道广而分散,没有统一的获取通道。包括有来自权威部门公开的法律法规、各类标准;来自专业工具书和编校手册、书籍或教材;来自各类数据库,包括越来越多的在线数据库和微信公众号;编辑业务培训,等等。供给渠道多却很分散,获取并不通畅,需要编辑多方关注,主动搜集;而且很多国标、行标的获取非常困难,编辑因此耗费了不少精力。

2.3隐性规范标准化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隐性规范会自然形成为编校标准,而其参考的依据又是变化的。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是作为标准字词出处的参考依据,有些字词的用法翻来覆去地变化;有些字词用法国际上已完全认可了但质检中仍是不规范等等。像“想象”一词,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收“想象”,新版则“想象”和“想像”两者兼收,但以“想像”为主条;同样,如果参考《辞海》,1979年版只收“想象”,1999年版则反其道而行之,只收“想像”。还有一些词语很难定夺正误又找不到合适的标准,那么编辑会借助一些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通用解读来作为标准的参考依据,存在不确定性,缺乏严谨性。问题不胜枚举,使得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拿捏不定。

2.4国内标准和国际规范的不兼容

国内科技期刊需要遵从国标,难免会和国际期刊的要求有出入。比如参考文献的著录,按照国内科技期刊的规范要求,需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而国外自然科学期刊很多并没有严格的著录要求。很多作者写作时习惯于借助EndNote等工具直接导出生成参考文献,这类格式与国外期刊的投稿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在向国内期刊投稿时,他们一般不会再去参照国标,这样编辑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加工以符合国标,尤其是英文文献居多时,对于责任者的姓名顺序、标点符号的半全角等均要调整。但是在对这些进行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需要思考的是,按照国标规范以后,读者对文献的查找是更便捷了,还是文献更不易被查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2.5标准执行中存在冲突和误差

从标准编制角度,涉及出版编辑的国家标准绝大多数是推荐标准,不强制执行。有些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在对某些用法上说法不一,比如,关于表注结尾是否要加句号,根据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附录A中对其的解读是不加句号,而按照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70—2019 学术出版规范 表格)中对其的解读是需要加句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编辑编校中依照标准执行,而目前期刊的质检仍旧是纯粹的人工操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尽管标准中的条款是分为要求型、指示型、推荐型、允许型、陈述型5类,在执行或审读中如果有关人员没有准确掌握条款的性质,缺乏严格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就会出现偏差。比如同一标准对于图书和期刊在执行时就应该区分对待。不同素质的质检人员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标准,那么就会对质检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同一本期刊,不同的质检人员检出的结果经常会存在明显的误差。恰恰有时候质检人员认定的标准,逐渐会被作为业内隐性规范在实际编校工作中执行,无形中也就成为了事实上的 标准[4]。

3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价值实现的思考

编校标准过于繁杂会对编辑造成心理压迫。编辑有时为了迎合标准,走向过度审稿的极端,编校过程中难免会畏手畏脚、过度删改、循规蹈矩,这样就有可能掩盖了稿件本身的写作风格及语言自身的意境和美感,尽管符合了所谓标准,但仅为标准而标准,留下来的可能是泛泛之作,很难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因此,编校标准化如何在科技期刊中体现真正的价值亟待优化和思考。

3.1梳理简化目前的编校标准

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的《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应早日做好迎接国内高科学价值、高技术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社会价值及高文化价值的科技论文的准备[5]。这对于科技期刊的稿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校标准化的价值实现势在必行。我国期刊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些标准规范对科技期刊标准化的执行情况,加强科技期刊标准化的梳理优化,对于一些过时的、没有发挥功用的标准要进行修订、简化或取缔。对于多渠道解读同一个主题的多个标准,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考虑把这几个文件简化为一个文件。简化并不是降低标准,标准越多越细,反而会给编校质量造成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在编校标准上减少无效供给;同时改版和增加标准时要更加严谨,避免为了改进不足而出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有效供给。

3.2完善编辑管理体系建设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除了满足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质检要求外,要更加重视期刊的编校标准化的执行质量。同时,大多数期刊编辑人员在参与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考试时,因为考试内容中涉及期刊编校标准的题目不易量化和得分,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套路清晰、考点多又易拿分的图书类题目进行解答。这样虽然可以提高考试通过的概率,但这类题目对日常的期刊工作帮肋并不大,仅仅为考试而学。国家在出版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的命题和后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侧重加强期刊中标准化应用的教育力度,以帮助编校人员树立自主强化编辑标准化行为,使其更系统、更完整地贴近日常工作。

3.3标准制定注重相容而稳定,精益求精

不同出处的标准有时会出现有交叉又不相容的情况,当编辑遇到这类情况时,就会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比如有些专业名词在相关标准规定中的定义与相关学科中的解读相背;社会上共存的不同版本的词典,导致某些字词用法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等等。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无必须,没有必要来回更改。因此,编校标准化的传导需要时间,即使有改变,也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标准制定或更新时,应该对不同标准之间相左或矛盾的地方进行梳理,加强沟通,注重其相容性和稳定性,精益求精。

3.4辩证认识编校标准化

作为编辑,应该辩证地看待标准的价值,对标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要认识到标准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标准服务;标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和使用限度,在解释和执行标准时,不能张冠李戴,无限类推[6],否则会被困于标准之中无法驾驭自如,达不到提高编校质量的目的。有些标准规定中,其强度是有优先级的,面对现实中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情况,应从宏观、总体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在执行时适度把握;对于特殊情况、具体情况,应予以尊重,在不影响阅读规范的情况下灵活执行。

3.5编校标准化价值实现的改进措施

3.5.1国家层面重视标准的把关1)出版行业的相关规范及标准是编校工作的依据,这个“据”一定要有力。当前出版行业的标准修订或再版的更新速度略显落后,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出版行业标准的起草、撰写、更新修订以及适时宣传贯彻落实。2)目前,期刊行业缺少具有公认性的即时指导书,在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编校中广泛使用和认可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这本书虽然汇集了多位资深科技编辑的丰富经验,但自1998年出版后一直未重印,对于这类书籍的流通性和时效性都有待改进;其他一些非官方的编辑参考书,相对来说难免疏于行业认可,内容完整性上也有所欠缺,对许多经验不足的编校人员容易产生误导[7]。因此,重视发展扶持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组织专业权威人士组成编委会,汇集专业意见、形成专业指导或参与制定出版行业的标准或指导性蓝皮书是很有必要的。3.5.2职业层面重视标准的执行1)重视编校标准化,强化国家出版类相关标准的宣传与落实。可将期刊出版标准作为审核与评价出版物编校质量的一个客观指标,同时将编校质量作为入选相关数据库索引的主要条件,以此带动整个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编校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整个期刊业良性发展。2)加强编辑部内部对标准的学习,以老带新,循序渐进。各编辑部可自行建立标准资料库,方便编辑人员随时查阅,并安排专人负责维护更新,定期组织统一学习。3)对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形式和命题上应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全面深化考察内容,增加涉及标准化、规范化的考点。另外,在中级考试中宜适当增加考察语言文学和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的力度,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文科功底,以更好地解读标准。3.5.3编辑层面标准化意识的提高编辑工作中应当具备高度的标准化意识,善于思考,不以对错论标准。如果执行标准中存在无法解释或疑惑的地方,首先应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做到有理有据;若自己找不到完整的答案时,应与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讨论,既要综合考虑整体规范性,更要尊重期刊自己的规范,以形成内部全刊统一标准参照执行。

4结语

期刊审读的导向是为了提升期刊的品质,繁杂的编校标准占用了科技期刊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校过程中大多是为了应对标准、避免犯错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没有更多的精力考虑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标准的制定是为编辑和读者服务,却因为多而泛被异化为编辑要对标准负责。科技期刊中涉及不同专业,差别较大,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特点标准。因此,科技期刊对标准的审读执行需要优化、精简和统一,使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的价值真正实现和提升,才能达到标准化审读推进期刊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