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征对期刊评价的影响

时间:2022-05-11 04:10:40

作者特征对期刊评价的影响

学术期刊一直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期刊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上的作用。目前,期刊评价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有两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1]。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定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利用专家知识对某领域期刊质量进行判定的期刊评价方法[2],能够反映期刊所具有的一些无法数值化的特征[3],并且评估结果直接体现在许多高校的招聘、晋升、奖励和终身教职的决策管理中[4]。但是一方面,由于专家知识的主观性使得评价标准有失客观,导致不同的专家的评价结果有所偏差[5]。另一方面,专家评议法研究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而且难以对期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价。为了减少工作量和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大量学者认为期刊评价应该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努力,结合便捷、高效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减少人类劳动[6]。1927年,Gross[7]首次提出将被引频次作为评估期刊的重要指标,自此之后,以引用为主导的期刊评价手段在定量评价方法中便开始了广泛应用。1963年美国科学信息所(ISI)将挑选出的期刊文献与其引用文•献建成科学引索引库(SCI),此举为引用为主导的期刊评价手段在定量评价方法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支撑。其次陆续编制了SCI、SSCI、A&HCI与《期刊引用报告》(JCR)。根据JCR,评价期刊的指标可分为影响因子、引用与被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标、总被引次数等。其中影响因子(IF)最早由1955年EugeneGarfield[8]提出,这一概念成为了学术界至今为止用来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某期刊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当年被引用频次和这两年发表的实质性论文总数的比值[9],值越大代表期刊影响力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指标逐渐受到争议,不断有学者针对影响因子的不足提出新的评价指标或者评价体系,如Hir鄄sch认为影响因子忽略了文章数量的影响,提出同时考虑到发文量与被引用次数的科学家影响力指标h指数[10]。基于引文的评价指标优点在于使用定量的方式对复杂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估,评价过程便捷高效,但是由于没有考虑期刊办刊时间、学科性质、录用时长等诸多因素[11],所以该评价方法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过分滥用的话会影响其有效性和正确性[12]。针对上述不足,研究学者们不断探索试图弥补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现有的评价指标上加以改善。如俞立平提出了5年被引频次的概念以提高评价的时效性[13];此外他还对h指数这一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提出htop指数解决了对高被引论文重视不够、受载文量影响较大、区分度低等问题[14]。(2)综合运用多维评价指标,构建期刊评价体系并通过数学或统计运算得到评价结果。如奉国和等筛选出CI、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平均学科扩散这7个指标,使用熵权法结合因子分析构建了期刊评价指标体系[15]。以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存在各种差异,原因在于指标体系本身具有研究主观性,这是很难避免的,但是研究者可以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目前许多研究在进行期刊评价时始终把期刊看作单一个体,没有把期刊放在承载学术交流功能的系统里看待,同时考虑期刊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故本研究引入生态位理论,适用于探讨系统内多主体之间发生事件的状况。

1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的提出

1.1生态位理论用于期刊评价的依据。生态位概念起源于生态学,由Grinnell最早提出,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空间环境中处于的时空位置及具有的功能关系[16]。目前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论,尤其是在学者探索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内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相关生态学研究中。除此之外,生态位理念及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测量应用已经扩展到生态层面以外的社会层面,包括于土地利用[17]、旅游规划[18-19]、景观设计[20]等。受此影响,图书情报学科近年也开始引入该理论来分析相关问题,先后提出了信息生态位[21]、图书馆生态位[22]等概念和观点,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应用生态位理论到期刊中的相关研究中来看,研究数量总体不多,其中部分研究是将期刊放在传媒产业生态系统中进行讨论,如陈瑞群提出期刊生态位是在整个传媒产业资源中所占有并利用的综合资源(包括广告、读者等)[23],探讨期刊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关系。部分研究基于期刊行业市场生态系统进行讨论,对期刊生态位生存和发展现状研究并提出对策,但未进行评估计算。期刊生存现状相关研究有王艳[24]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期刊生态位的本质,它不仅决定了期刊的资源取向和读者定位,还标志着期刊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田菁等探讨了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生态位现状,主要聚焦在期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读者对象等的描述性统计[25];具体应对措施的相关研究有刘玉清[26]提出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找到原始生态位,发现个性化的新的生存领域;赵金文[27]认为期刊生态位需找准市场定位、读者定位以及风格定位。在期刊行业市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中有少数文章进行了期刊生态位测量指标的构建,如陈先军[28]基于作者、读者、出版等资源维的竞争,使用生态位理论中Hurlbert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r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进行了期刊生态位的推导,因为该研究假设的生态系统覆盖范围较广,期刊的资源维纷多繁杂,所以实际操作起来不易。此外期刊评价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而不是经营能力,所以本研究将期刊置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进行探索,只关注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程度。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的研究中,如卢蕊等[29]构建生态位动力模式比较了五类学科的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等方面进化的能力,只有极少的研究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期刊评价,如赖丽全等[30]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来计算期刊作者多样性和作者相对竞争性来看期刊排名变化,但是研究仅做了结果呈现,并未深层考虑该方法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也未解释计算结果如何影响到期刊的排名的后续变化。1.2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的构建。受前人研究启发,本研究引入生态位理论对图情期刊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新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讨论。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将一个领域的期刊看作是一个种群,具体的某个期刊可以看作是一个物种,期刊生态位便是一个期刊对期刊种群资源的利用和期刊种群环境的适应性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里存在着许多物种,物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充足的资源。对于生存环境中的资源,物种间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性决定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基于此理解,放到学术交流领域,作者即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期刊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养分资源。系统中的某一种期刊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如何,可以从构成期刊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去考虑,竞争的对象便是期刊赖以生存的作者群体。所以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期刊对作者资源的竞争情况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在期刊评价量化指标上,本研究选取是的是生态位理论中的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宽度,具体说明如下:(1)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于1965年由VanValen[31]首次提出并被表示成“在有限资源的系统环境内某一物种或群落所使用资源的比例冶。一个物种如果只能占有环境中它所能利用资源的较少部分,那么该物种的生态位较窄,否则该物种的生态位较宽。其次,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受到可利用资源总量和种类的影响,随着可利用资源总量和种类的变化,生态位宽度也会发生变化。如随着各个机构对科研成果的重视,新的研究技术、研究人才不断涌现,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位的宽度将随之变化,也使得与新的研究成果主题相切合的期刊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发生转变。在本研究中,期刊生态位宽度可理解为期刊对作者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程度,生态位宽度越高,表示这个期刊拥有的作者数越多、作者论文产出中该期刊收录的论文占比高,同时也表示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该指标不仅考虑期刊占有的作者资源数从而对期刊的吸引力进行衡量,而且考虑期刊对作者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可以间接地揭示期刊的学术水平。期刊所占有的作者资源就像是作者写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冶。如果“参考文献冶种数多,则意味着该期刊吸引和刊载了作者的大部分文献作为学术交流的基础,从而拥有更广泛的栏目主题方向和视野。因此,期刊生态位宽度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以及学术交流程度的高低,但是作者资源就像“参考文献冶,质量的重要性远高于数量,所以本文将通过和一些基于引用的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判断期刊生态位宽度的值应该偏高还是偏低。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期刊争夺的资源为赖以生存的作者,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程度在因子较少的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中计算更准确,原因在于当计算公式考虑因子较多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程度的权重很有可能不会很大,计算结果也会被其他因子影响,如Smimth公式中还计算了物种利用资源的转化效率这一因子。选取经典简捷生态位宽度公式Shannon-Wiener并对期刊生态位宽度计算进行推导,如下所示:Bi=-移Rj=1PijlogPijBi表示期刊的生态位宽度;Pij表示第i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j占资源总数的比例,在这里指的是期刊i所拥有的作者j的论文数占j作者论文总数的比例;R表示期刊所拥有的作者总数。(2)生态位重叠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当生态位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或共用同一资源时就会产生生态位重叠,如多个物种摄取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32]。生态位重叠度可以用来衡量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生态相似性和不同性,且物种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重叠度越高就表示物种间竞争越激烈。在本研究中,生态位重叠度可以理解为期刊和其他期刊共同拥有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比例。期刊生态位重叠度将众多无外部联系的期刊间接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期刊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交叉等关系。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表示某期刊和其他期刊的作者相似性越高,由此可以判断与其他期刊收录论文的主题偏好很有可能存在许多重叠的部分。利用生态位重叠度可以帮助学术期刊熟悉自身竞争的基本状况以重新审视和规划发展战略,从而逐渐构筑特色竞争力。其次,生态位重叠度高的期刊与其他期刊作者交叉渗透越广泛,它的作者在其他期刊发文时对该期刊的引用深度不同于其他期刊,将会多次引用该期刊。当一种期刊被不同的期刊引用得越多,其影响度就越广[33]。期刊生态位重叠度的计算方法为:期刊与其他期刊重复的作者数/期刊所拥有的作者数。该公式中的作者数指标是动态变化的,使用时需要选中特定时间段进行测量。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以各个期刊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作者资源的利用情况作为评估指标,目的是探索不仅仅以引用数据为核心进行评价的新指标,并对评估结果和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其合理性,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指标评估过程中遗漏的信息,为期刊稿源选择、定制约稿等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参考。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首先获取国内图情领域所有CSSCI期刊题录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图情领域各CSSCI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此外,将各个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和一些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一方面考察期刊的作者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与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与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的差异,以对之前的期刊评价指标作有效补充。最终,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样本期刊的发展策略和期刊评价的相关研究提出思考建议。2.2数据获取。本文数据来源于CSSCI(2016-2017版)中18种图情领域期刊2008-2018年的数据,18种期刊分别为《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现改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中国图书馆学报》。数据中的作者选取第一责任者,去除诸如“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组冶等论文作者为一个团队、期刊或者机构的数据。为了处理作者同名的问题,本研究将作者按篇数由大到小排列,原因在于发表篇数越高的作者中越有可能是由于作者同名造成的,选取数28篇以上的作者调研同名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选取的50名作者中同名的情况有9个,并且论文数一般高度集中在其中一位作者身上,另外的同名作者往往只是发表一到两篇。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于是在改正取样数据后,剩余数据不再进行查验。最终得到共计38069篇文献,本文将对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中的作者和期刊两个字段数据进行分析。2.3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公式,计算出18种cssci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值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约为136.6,有7种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平均值。《图书情报工作》的生态位宽度最高,约为320.2,说明该期刊在期刊交流系统中的作者资源维度上利用程度最高。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约为42.3。对于期刊的生态位重叠度来说值越大,表示与其他期刊的作者重叠数越高。由表可知,18种期刊的作者重叠度均大于0.6,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作为图情领域的权威期刊,不仅收录的论文数量少且论文质量要求极高,大部分作者很难做到仅仅在该期刊,都会有向其他CSSCI期刊投稿的经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主题大多集中在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其中天津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机构的作者在该期刊拥有的作者中占比较大[34],作者很少与其他期刊重复,故生态位重叠度最小。

3讨论

3.1期刊宽度和重叠度分区。使用spss21.0对18种cssci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进行非参数单样本检验,发现两者显著性都大于0.05,服从正态分布,故取生态位宽度的平均值136.63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平均值0.688分别作为x轴和y轴的交点,将其划分为四个区间,具体如图1所示。区间玉:重叠度高、宽度低。包含《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与情报》6种期刊,约33.3%的期刊都分布在此区域。从生态位重叠度来看,《图书与情报》与其他5种期刊存在差距,十分接近整体平均值,仅多出0.007,近乎是该区域中重叠度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的2/3。但是从生态位宽度来看,《图书与情报》在该区域位列第一,而《中国图书馆学报》位列倒数第一同时也是18种期刊中生态位宽度最低的。总体来看,以上六种期刊大多数不仅与其他期刊的重复作者较多且拥有的相异作者数量较少,说明它们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作者群,且比其他期刊竞争更激烈。区间域:重叠度高、宽度高。包含《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两种期刊。这两种期刊的生态位宽度位居前列,但是生态位重叠度十分接近整体期刊平均值。除此之外,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十分接近,仅相差约0.002,说明两种期刊竞争关系十分激烈。此类期刊的作者与其他期刊作者重复率较高,且吸引的作者群体也很庞大。区间芋:重叠度低、宽度高。包含5种期刊,分别是《图书馆》《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工作》的生态位宽度不仅在该区域内最高,也在所有期刊中位列第一。《图书馆工作研究》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度不仅在该区域内最低,也在所有期刊中最低。《图书馆》和《图书馆杂志》的生态位重叠度十分接近,相差约0.001,除此之外,两者的生态位宽度也较接近,说明二者在期刊交流生态系统中竞争强度很高。位于该区域的期刊的稿件收录主题大多是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理论探讨和案例调研。其次,这些期刊的作者覆盖范围很大,不断有新作者加入进来。区间郁:重叠度低、宽度低。包含5种期刊,分别是《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学报》《情报杂志》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对于生态位重叠度,《情报理论实践》的生态位重叠度处于中等水平,非常接近整体平均值,只相差约0.003,并在生态位重叠度低的两个区域中名列第一。该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在该区域内仅低于《情报科学》《情报杂志》两种期刊,这两种期刊的生态位宽度接近整体期刊平均值。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情报学报》的生态位宽度较其他三种期刊低不少,分别在所有期刊中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三。位于此区域的期刊作者很少与其他期刊重叠,原因在于这些期刊收录论文的主题带有明确性和期刊特色,如《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等情报学为主的期刊大多以数据处理为导向,偏向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其次,该区域的期刊的生态位宽度较低的原因在于,该区域大多期刊主要收录图情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类文献,有应用技术门槛,而图情领域有不少作者的研究方向以理论为主,所以拥有的作者覆盖范围较少。3.2作者资源特征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论。利用SPSS21.0软件,采用非参数K-S单样本方法对三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三组数据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服从正态分布,故选取Person方法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其中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发文量、总被引数的数据从cnki网站上进行收集,截止时间为2019年1月。根据相关性取值范围,可以分为5个不同程度的相关:|r|在0~0郾19为极低相关,|r|在0.2~0.39为低度相关,|r|在0.4~0.69为中度相关,|r|在0.7~0.89为高度相关,|r|在0.9~1.0为极高相关。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1)期刊生态位宽度对期刊评价的影响根据显著性值可知,生态位宽度与发文量、总被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均为正向相关。根据相关系数可知,生态位宽度与发文量之间呈现高度相关,与总被引频次之间呈中度相关。换句话说即生态位宽度越大,发文量和总被引量越大。期刊总被引频次可显示期刊受重视和被使用的程度[35],说明也说明期刊提高生态位宽度对于期刊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有正向影响。原因在于占有作者资源多的期刊,更容易受到新旧作者关注从而被引用。此外,根据显著性值可知生态位宽度与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一方面说明生态位宽度有别于影响因子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影响因子评价过程中遗漏的信息。生态位宽度基于期刊交流生态系统,侧重于从不同期刊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的作者资源角度上去衡量期刊竞争力,而影响因子侧重于期刊论文的引用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到生态位宽度与总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生态位宽度与影响因子相辅相成,有助于构建客观、准确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由上可知:虽然拥有作者群体大的期刊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影响力,但是期刊影响因子并没有提高,说明期刊需要合理占有作者资源。因此:淤期刊要形成自己的办刊宗旨和栏目体系,栏目体系里的论文研究主题需要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巩固老读者。此外还需要建设期刊特色栏目提高期刊知名度[36],从而吸引一部分新读者。于期刊需要构建核心作者群,可以围绕栏目主题进行组稿和约稿,慢慢培养出自身的核心作者群,有助于期刊能够源源不绝地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论文,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合理的期刊作者分布应该以核心作者群为主,适当吸纳新作者增加期刊活力。(2)期刊生态位重叠度对期刊评价的影响根据显著性值可知,生态位重叠度与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发文量之间则是负相关性,而与总被引没有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可知,生态位重叠度与大部分评价指标呈现中度相关,说明期刊的作者重叠度特征确实对期刊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对于影响因子来说,期刊生态位重叠度越高,影响因子越高,原因在于期刊和其他拥有的共同作者越多,期刊越容易因为这些作者获得被引,从而提高影响因子;对于发文量来说,生态位重叠度越高,发文量越低。原因在于当期刊发文量较少时,它所具有的作者与其他期刊重叠的可能性越高,例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尽管在期刊作者中与其他期刊作者重叠度较高的时候,更容易与其他期刊产生竞争,但是根据本文研究显示期刊也会由于这些作者带来更多的被引量。由此可知,期刊作者的适当外流有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而无需对作者流失向其他期刊的现象谈虎色变。(3)可以引入期刊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进行期刊评价生态位宽度是从期刊对作者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程度的角度来考察期刊,生态位重叠度是从期刊作者中与其他期刊重叠作者占比来衡量期刊,而影响因子是从期刊刊载论文的被引用程度角度来评价期刊质量,可见三者从期刊的不同层面来观察期刊,所以三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仅仅处于中度相关,其中宽度和影响因子之间更是不具有相关性。在当前以影响因子等以引文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引用频次等指标已经被证实不能完全表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需要不断完善补充新的评价层次,期刊的作者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鉴于影响力因子等已经被学界普遍接受为期刊评价指标,且以生态位视角衡量的期刊作者生生态位重叠度在本研究中证明与其存在直接相关性,生态位宽度则能进一步补充作者的特征数据,建议在进行期刊评价相关研究时引入期刊作者的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宽度这两个评价指标促进期刊评价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张军玲 段宇锋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