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满根据地党建研讨

时间:2022-06-10 08:52:00

南满根据地党建研讨

在南满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建设是根据地一切工作的核心。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领导下,南满根据地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领导核心,带领根据地军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强敌浴血奋战,终于渡过难关,战胜了敌人,取得了根据地建设的最终胜利。按照东北根据地的领导体制,党组织的层次分别是:东北局———各分局———省委———地委———县(市)委———区委———乡、村基层党组织。南满根据地党的领导体制是:辽东(南满)分局———三个分省委(省委)———各地委———各县(市)委———区委———乡、村基层组织。篇幅所限,本文将着重叙述分局、各省分委(省委)及若干重点地委、市委的建设情况,县以下党组织暂略。

一、中共南满分局

中共南满分局(以下简称“南满分局”)是南满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它的成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一)辽东省委时期

在东北局下设的五个分局中,冀察热辽分局源自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东区委、冀热辽区委,资历最老。其余四个分局中,南满分局的前身是辽东省委,因其下辖两个分省委,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根据地最早成立的二级领导机关。早在1945年9月中旬,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就在沈阳主持成立了沈阳市委;彭真、陈云到达沈阳,东北局正式成立后,随即成立了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陶铸,副书记白坚,时在1945年9月下旬。10月初,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到沈阳向东北局报到,被任命为安东省工委书记、东满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委,随后到沈阳的江华被任命为省工委副书记,主持省工委工作。至此,南满地区两个省委机关均已成立。当时东北局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办公,指导各地以“省”为单位的党政军建设,中共中央的战略计划是全面控制东北,因此还没有将整个东北划分为几大区域,更没有急于在各地省委(工委)之上成立分局。1945年底,国民党军队占领锦州后,形势陡变,驻东北的苏联红军强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机关撤出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以便把东北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在此情形下,中共中央原来“独占东北”的战略不得不进行调整,东北局、中共辽宁省委在撤离沈阳之后,转移至本溪。不久,国民党军队进至辽中地区,开始分割中共在东北的控制区。为便于日后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中央、东北局乃决定:在远离指挥中心(即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的地区设立分局,代表东北局全面领导当地工作。东北局、自治军总部留在南满,就地领导当地的根据地建设。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1945年底和次年初,东北根据地陆续成立了辽东省委和北满、西满和东满三个分局。为更好地协调南满地区的根据地建设,1945年12月底,东北局决定,将原来的辽宁省委和安东省工委合并为中共辽东省委,统一领导南满地区的党政军各项工作。辽东省委书记是肖华,副书记是(或称第二书记)江华,委员有程世才(辽东军区司令员)、白坚(兼辽宁省分委书记)、张学思(辽宁省政府主席)、刘澜波(兼东省分委副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罗舜初(辽东军区参谋长)等。省委之下,辖辽宁、安东两个省分委。与其他地区的各分局相比较,当时的辽东省委级别略低些,其他各分局的书记都是政治局委员(如北满的高岗)或中央委员兼东北局成员(如西满的李富春、东满的林枫),而辽东省委的组成人员中,连候补中央委员都没有。但是,省委之下设省分委,其作用却是与其他分局相同的。因此,许多资料上都把这时的辽东省委也叫做“南满分局”。1946年4月以前,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一直留在南满,其间还在抚顺召开了著名的“抚顺会议”(1946年3月6~8日)。直到4月下旬,东北局由梅河口迁至长春,民主联军总部进抵四平前线,全力进行四平保卫战,辽东省委才开始独立领导南满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46年6月,为更好地坚持南满斗争,东北局又决定成立辽南省分委,归辽东省委领导,书记林一山。

(二)南满分局时期

1947年4月以后,东北局下设四个分局:西满分局、东满分局、南满分局和冀热辽分局(北满分局于1946年6月与东北局合并)。这四大分局中,南满分局正式组建的时间较晚,但领导力量却相当强。1946年下半年,东北国民党军制订了“南攻北守”战略,妄图首先歼灭或驱逐南满我军主力,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大举进攻我北满根据地,占领整个东北。为坚定南满根据地军民的信心,加强对当地的组织领导,东北局于10月31日决定成立南满分局,任命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的陈云出任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萧劲光出任南满分局副书记兼南满军区(亦称辽东军区)司令员。对原南满根据地的领导人做如下安排: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政治委员萧华改任分局副书记、军区副政治委员;辽东省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江华改任分局成员、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原军区领导人程世才、曾克林、唐凯、莫文骅等为分局成员。其中,原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改任副司令员。分局机关暂设在临江县城,领导辽宁、安东、辽南三个省委及旅大地委。从此,南满根据地的三个分省委全部改称省委。陈云、萧劲光等绕道朝鲜,于同年11月27日到达临江,正式宣布了南满分局的成立。从此,南满根据地加强了党的领导,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1948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陈云奉调经平壤返回哈尔滨,主持东北根据地的财经工作。4月,南满分局正式撤销,辽宁、安东、辽南三个省委及旅大地委由东北局直接领导。

二、辽宁省委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辽宁省委,于1945年10月在沈阳成立,书记陶铸,副书记白坚(兼组织部长),秘书长吴子牧。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等工作机构。由于我党我军刚到东北,干部奇缺,省委机关非常精干,工作效率极高。1945年11月25日,由于苏联红军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党政机关不得不撤离沈阳。中共辽宁省委撤出沈阳时,人员一分为二:陶铸率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组成辽西省委,去法库组建新的省委机关;白坚率一部分人员组成辽东分省委,随东北局机关迁往本溪。这是辽宁省委的第二次组建。此后,陶铸就成为西满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白坚则是后来辽宁省委的负责人之一。1946年1月11日,东北局作出《关于组织中共辽东省委的》决定,将辽宁(正式称呼应该是辽东分省委)与安东省工委合并,组成辽东省委,下辖安东及辽宁两个分省委。这是辽宁省委(当时叫分省委)的第三次组建。当时决定以辽东省委兼辽宁分省委,省委委员白坚分管辽宁分省委的工作。不久,东北局又于2月6日决定,将原属吉林省工委领导的通化地委与辽宁分省委合并,成立通化分省委,任命吴溉之为书记,王铮为副书记。2月10日,辽宁分省委正式并入通化分省委。从此,通化地区从行政建制上划入南满根据地。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将辽宁省并入通化省,毕竟不妥。所以,1946年5月5日,东北局又作出了《关于成立辽宁省分委及干部配备的决定》,以辽北、通化地区及清原、兴京两县、抚顺县一部和铁岭一带,合组为辽宁地区,成立分省委。新成立的分省委由11名委员组成:白坚、张学思、刘汉生、刘惠农、解沛然(解方)、万毅、周赤萍、王铮、刘东元、柏连生、杜者蘅。书记白坚,副书记刘汉生。这是辽宁省委的第四次组建。委员分工中,张学思任省政府主席。与此同时,将原通化省委改为通化地委,原分省委委员为地委委员,书记王铮。当时因国民党军已占领沈阳、抚顺等地,本溪成为作战前线,辽宁省分省委和省政府都暂驻通化。后因国民党军大举进攻,1946年11月,分省委和省政府随辽东省委、安东省分省委、省政府一道,迁往临江。同年6月23日,东北局决定,大连地委划归辽宁分省委领导。1946年6月至10月,东北战场处于休战状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根据地进入初步巩固时期。7月11日,东北局再次决定取消辽宁分省委,将其辖区划分给安东省委和辽吉省委,省委机关与辽吉省委合并。为执行这一决定,辽宁分省委将原辖区划分为四个地委:临江、抚松、长白、靖宇四县为第一地委,书记郭维仁;东丰、西丰、西安(今辽源)、开原、梨东五县为第二地委,书记李砥平;以新宾、清原、抚顺、沈阳、铁岭五县为第三地委,书记王一伦;以海龙、辉南、柳河三县为第四地委,书记焦若愚。但因时局变动,这次取消辽宁分省委的决定并未真正执行,不过四个地委的划分却对日后南满战场的战事起到了重大作用。“四保临江”战事开始后,南满孤悬敌后,原辽宁省委辖区与辽吉省委被彻底分割。为加强南满根据地对敌斗争的领导,1946年12月6日,中共南满(辽东)分局决定重建中共辽宁省委:以白坚、张学思、刘汉生、解沛然、刘惠农、王铮、杜者蘅、连柏生、王子文等为省委委员,白坚任书记,辽宁省辖区不变。省委决定以刘汉生为组织部长,王铮为民运部长兼宣传部长,李剑白为宣传部副部长。这是辽宁省委的第五次组建。这次调整之后,辽宁省党的领导机关正式称做“中共辽宁省委”,并且以后再无大的变动,直到东北全部解放。1947年6月,夏季攻势结束后,南满根据地大部收复,辽宁省委与省政府一道,由临江回迁至梅河口;1948年7月,东北决战在即,东北局决定将辽宁省委与辽南省委合并,仍称辽宁省委,与省政府一道设在瓦房店。原辽南省委书记林一山改任辽宁省委副书记。

三、安东省委

安东省建制来源于伪满洲国时所设的“安东省”。光复以后,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重划东北行政建制时,沿用了这个省份。这里是我军较早解放的省份之一。东北局在1945年10月,决定成立中共安东省工作委员会(简称安东省工委),任命刚刚到达东北的肖华为书记,江华、林一山为副书记。当时的分工,肖华主抓军事,江华主管省工委工作。同年11月,江华抵达安东,省工委工作开始运行。1946年1月,东北局决定将安东省工委与辽东省分委(辽宁省分省委)合并,组成辽东省委,下辖安东、辽宁两个分省委。至此,中共安东省委领导机关正式组成。安东省分省委书记由辽东省委副书记江华兼任,刘澜波为副书记,主管分省委工作。当时的分省委机关驻安东市,辖区包括15个县和安东、营口、旅顺、大连等4个市。1946年4月,东北局曾将安东分省委机关与辽东省委合并,取消了安东分省委。江华任辽东省委第二书记,林一山任省委宣传部长。不久,东北局又决定恢复安东分省委,组成人员没有大的变动。5月上旬南满主力撤离本溪后,辽东省委、辽东军区、辽宁分省委、辽宁省政府等机关一度汇集于安东,这里成为南满根据地的总后方。6月,中共大连地委从安东分省委辖下划归辽宁分省委领导。同月,辽南分委组成,林一山改任辽南分委书记。1946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南满根据地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安东,安东分省委与辽东省委、辽宁分省委以及其他机关一道,迁往临江。南满分局组成后,分省委改称省委。1947年3月,东北局和南满分局调整安东省委班子,江华专任辽东省委工作,以刘澜波为安东省委书记。6月,我军收复安东,安东省委不久迁回安东市。从此,安东市作为安东省的省会,一直是省政府和省委机关的所在地。1948年4月,南满分局撤消后,江华改任安东省委书记。7月5日,东北局作出调整安东省委的决定:由江华、刘澜波、黄凯、程世才、刘子载、高扬、吕东、沙星澜、罗其南、吕其恩、孙已泰、王一伦、李涛、赵正洪、吴仲廉、伍晋南等11人组成中共安东省委,书记江华、副书记刘澜波(省政府主席)。四、辽南省分委辽南省分委成立较晚,其辖区原分属辽宁省和安东省。1946年3月以前,东北局在辽宁省委和安东省委之下,分设了若干地委,领导当地的根据地建设。国民党军占领了沈阳、辽阳、抚顺、鞍山等主要城市后,4月4日,辽东省委决定将原辽宁第一、第二地委合并,组成辽南第一地委,第一书记陈一凡,第二书记高扬,辖辽阳、鞍山、营口(当时从海城、盖平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营口县)、海城、青城、岫岩等县和辽台盘地区(不久陈、高二位书记调走,杨春茂任书记);将原辽宁第五地委改称辽南第五地委,书记李辉,副书记张逢时,辖庄河、新金、复县、盖平、万福等县(不久李、张二位书记调走,焦若愚任书记)。这就是“辽南”这一地域概念的由来。6月22日,中共辽东省委作出《关于成立辽南省分委的决定》,将辽南第一、第五地委合并,组成辽南省分委。以林一山(原安东省委副书记)、吕其恩、周纯全、陈祖謇、吴瑞林、李辉、陈一帆、郑自兴、张逢时为省分委委员,林一山为省分委书记,吕其恩为第二书记,辖区设辽南行署。原地委领导不变,在省分委的领导下坚持本地斗争。我南满主力进行鞍海战役时,辽南省分委率领各级党政干部发动当地群众踊跃支前。在敌占区,各地、县都组织武工队与敌开展游击战争。1946年9月20日,辽南省分委在岫岩召开了地级以上干部会议,辽东省委书记萧华到会讲话,省分委书记林一山作报告。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在国民党大举进攻我辽东根据地时,如何坚持辽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争。不久南满分局成立,将辽南省分委改称辽南省委。从国民党军第一次进攻临江起,辽南省委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敌后游击战,这是我东北根据地省级党组织中唯一坚持敌后斗争者。1947年4月3日,辽南省委发出通知:周纯全任省委副书记、辽南行署主任。

1948年初东北我军冬季攻势结束后,南满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国民党军被压缩在沈阳及其附近的辽阳、鞍山、本溪等几个城市里被动挨打,辽南省委正式结束了敌后生活,进入全面领导根据地建设、支援大军解放全东北的火热斗争。1948年7月1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下令将辽宁省与辽南行署合并为辽宁省。至此,辽南行政建制取消,辽南省委机关并入辽宁省委。五、沈阳、大连市委概况沈阳、大连两市是南满地区的主要城市,这两个城市的中共市委机关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沈阳市委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共中央决定出兵东北时拟定的主要控制地点。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就派遣得力干部在沈阳建立了我党在东北最早的组织———中共满洲省委,负责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彭真、陈云等于1945年9月15日到达沈阳,组成中共中央东北局后,即着手组建中共沈阳市委。同年10月,沈阳市委正式成立,书记孔原,李明哲任城市工作部部长。11月,沈阳市委一分为二,分别组成沈南市委和沈北市委。孔原任沈北市委书记。不久,我党政机关和部队撤离沈阳,市委机关实际上停止了工作,由金人、李正风、王从善、李明哲等留在市内领导沈阳地下党工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市的工作主要由地下工作的方式进行,统归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领导。至1948年5月,东北解放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沈阳解放在即,东北局决定成立“中共沈阳市工作委员会”(简称“沈阳市工委”),书记宋黎,秘书长兼宣传部长高铁,组织部长李正风,民运部长程序,另有工委委员戴昊、倪学源等。市工委机关设在梅河口,受东北局城工部(部长李立三)和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白坚)的双重领导。新组成的沈阳市工委,初步理顺了对沈阳地区的地下组织和地下工作,组建了7个工作系统:

1、沈铁抚联合县系统:书记戴昊,副书记程序,城工委主任苏华,主要领导群众工作,并进行情报工作、统战宣传及敌军工作。

2、辽南城工部系统:部长宋新怀,副部长彭官华,主要领导工人与学生运动,并进行敌军工作。

3、辽北城工部系统:部长王放,副部长倪学源,主要领导学生运动,并进行敌军工作。

4、铁路、军工系统:负责人刘光亚,主要领导铁路、军工工人运动和教师、学生工作,并进行敌军工作。

5、公、教人员系统:负责人边兆祥,主要领导公、教人员开展对敌斗争。

6、青年、文化系统:负责人张超、王蔚绪,主要领导青年运动,并进行文化、新闻及教师工作。

7、青年、学校系统:负责人华锋、刘忠俊,主要领导学生运动,并进行公、教人员及国民党军警工作。

以上7个系统之间,既互相配合,又尽量避免发生横向关系,以保证地下工作的安全。据1948年12月(沈阳解放后)统计,在沈阳市坚持地下工作的同志共有12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178人。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沈阳市党组织领导沈阳地区的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市民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沈阳解放前夕,各重要工矿企业的工人阶级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护厂护矿护路、反对拆迁破坏的斗争,以鲜血和生命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企图,将沈阳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使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大连市委

早在1898年,旅大地区就被清政府租借给沙皇俄国;1905年日俄战争后,这里又被日本占领。按照《雅尔塔协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和《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的规定,苏联红军在解放中国东北后,要对大连市和旅顺口军港实行军事占领。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地区,开始对当地实行军事占领。当时明定由苏联实行军事占领的地区包括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旅顺和金县,大体上相当于“九?一八”事变前的“关东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党在旅大地区的地方组织屡遭破坏,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东北光复后,国民党曾经任命过大连市长,但怵于当地的苏联驻军,一直没有敢公开进入大连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抓住这个机遇,及时与苏军取得联系和互谅,使我党较早进入并在实际上控制了大连地区,使之成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可靠后方。1945年10月初,韩光受东北局派遣,首次到大连与苏军当局交涉,请他们对经海路来东北的我军给予必要的方便。苏军首长当即允诺,并提出要我党尽快派遣得力干部到大连建党建政。根据韩光的汇报,东北局当即决定,任命韩光为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带一批干部赶往大连。同年11月,中共大连市委正式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市政府、市公安总局、市总工会以及市妇联、市青联等群众组织。区级党政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年里,大连市委先受中共安东省委领导,改称旅大地委后,转隶中共辽宁省委。1947年7月以后,由欧阳钦接任地委书记。先后在大连工作过的主要领导同志还有刘顺元、柳运光、李一氓、郭述申等。

中共大连市委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主要担负着支援东北、华北和华东三个战场解放战争的任务。当时苏联虽然对我党在大连的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默许,但受其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不便于公开帮助我党我军。为了不给苏方在外交上引起麻烦,我党在大连的工作也尽量采取秘密或半公开的形式。所以,从1945年底起,大连作为我党在东北的“隐蔽后方”,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巨大的贡献,却很久无法公开宣传。总体上说,大连市委领导的大连地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输送兵员和枪支弹药:1945年至1948年间,大连地区为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达30000余人,另有近万人的武装警察部队随时准备参军参战;大量枪支弹药乃至汽车等军用物资被直接送往东北或华东前线,单是1948年就有长短枪两千多支。

2、提供被服、鞋袜、医药器材和医疗人员:1946年至1949年上半年,大连地区共制作单、棉军装30万套,军鞋近300万双,以及大量急需药品。医疗队、手术队分期分批赶往前线,许多医务人员就地参军。辽沈战役期间,旅大地区派出5个医疗队,参与了整个战役过程。东北、华东两大解放区的许多高级领导人,如、徐海东、张爱萍等,都曾经在旅大地委创建的干部疗养院疗养过。

3、直接支援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在“四保临江”战役期间,大连地区不仅向南满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而且成为辽南省委、辽南军区的直接后方和休整基地。

4、为全军培训专业人才:大连市委(旅大地委)按照中央军委和“东总”的要求,在大连地区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校,为我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3年多时间里,这里毕业的无线电技术人才200余人,装甲兵人才2000余人,党政军领导人才几千人,同时还出版发行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著作和党的政策文件,发送到全国各地。

5、解放区最大的兵工基地:大连地区最重要的支前任务是为前线生产武器装备。在中共大连市委的领导下,大连建立了解放区最大的兵工联合企业,对外名称是“大连新建公司”。解放战争期间,该公司共生产了炮弹50余万发,引信80余万枚,无烟火药450余万吨,迫击炮1200余门。这些军需物资,除向东北解放区提供100余吨炸药用于辽沈战役外,其余都供应了华东战场。用粟裕大将的话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华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制造的大炮弹。至1948年4月,南满根据地已经与整个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南满分局与东北其他分局一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同年7月辽南省委与辽宁省委的合并,南满地区的辽宁、安东两个省委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直接领导之下,开始了解放区建设和支援辽沈战役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