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毛顶蛾生物防控技术研究

时间:2022-04-21 09:18:21

高山毛顶蛾生物防控技术研究

摘要:高山毛顶蛾主要在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场、门源县仙米林场地区发生,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区白桦、红桦等,自2006年以来,青海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部门不断探索有效的防控方法,在2014年提出生物防控理念,探索利用天敌———镰尾姬蜂进行生物防控,连续做好调查监测,不断实践生物防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山毛顶蛾;生物防控;有效措施

一、高山毛顶蛾

高山毛顶蛾(EriocraniasemipurpurrellaalpinaXu),鳞翅目,毛顶蛾总科,毛顶蛾科,毛顶蛾属。调查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县、门源县、乐都县、湟源县。寄主为白桦、红桦、糙皮桦。生物学特性:成虫,雄蛾翅展11~15mm,体黑色。头顶杂生白、褐两色长毛。触角线状,黑褐色,着白色纤毛。前翅披针形,紫褐色,前缘外角的金色小较明显;后通浅紫色,半透明,匀伏纤毛。足浅褐色,着白毛;距浅黄色,后足2对,中足1枚。雌翅展9~12mm,触角略长于前翅长的1/2。卵,淡黄色,长椭圆形。幼虫,淡黄色,无足,体扁,前宽后窄,长约5mm。茧,灰紫色,方圆形,长约3mm,宽约2mm,颇坚实。高山毛顶蛾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层中越冬。越冬老熟幼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化蛹结束,5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成虫交尾多在树干上进行,卵产于叶背面叶肉内。5月中旬始见幼虫,幼虫在叶肉内潜食,危害的叶片呈斑状,潜害过程中随着虫龄增长,潜害斑也逐渐扩大,斑内排有螺纹状的黑色粪线。老熟幼虫6月下旬开始陆续从叶片中钻出,在叶片正面或边缘开一脱落孔,直接坠入树冠周围腐殖质层。下树老熟幼虫在腐殖质层下0~12cm土层结茧化蛹。高山毛顶蛾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弱,多于13:00~16:00时集群飞翔,常停息于树干和叶片上,以树干上较多,易捕捉。成虫具有假死性,受到干扰后从树干或叶片上直接坠地,片刻后找合适场所隐蔽。危害特征:该虫主要以幼虫潜于叶内取食叶肉危害,严重时叶片受害率为50%-60%,且一个叶片内平均有7~8个幼虫,整个叶片的叶肉被全部食光,仅剩下表皮,7月中下旬整个桦树林一片枯黄。老熟幼虫下树后,桦树林新叶陆续长大,恢复生机。

二、高山毛顶蛾防控现状

高山毛顶蛾目前在国内记载仅分布于青海省,寄主为桦树,主要以幼虫潜于叶内取食叶肉,危害严重时叶片受害率可达50%~60%,整个叶片的叶肉被全部食光,仅剩下表皮,致使叶片枯黄,林分呈现夏树秋景,影响光合作用和树木正常生长。在青海门源县、互助县、乐都县、湟源县均有发生。2007年在互助北山林场、门源仙米林场暴发成灾,严重影响天然桦树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发挥和森林景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高山毛顶蛾的防治。为减少其发生危害,2007—2013年期间全省针对高山毛顶蛾采取了喷烟防治、飞机防治等减灾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不尽人意。为解决这一难题,青海省森防总站聘请相关专家及时进行了实地调研。原国家森防总站研究中心专家调查后发现了寄生性天敌,确定为镰尾姬蜂,在对其寄生率进行了细致观测和研究的基础上,省森防总站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提出了“以虫治虫,绿色防控”的建议。自2014年起,全部禁止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结合天敌防控、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防控,至2017年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通过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8、2019年虫口密度逐年有所回升,呈有虫不成灾的状况。互助北山林场2010—2014年间高山毛顶蛾危害严重的地块,最高每百叶上的幼虫达415条,单株桦树虫口密度达10余万头,最高单叶上的幼虫达28条,整个叶片叶肉潜食完,仅剩上下表皮,造成叶片枯黄和早落,严重影响到整个林区景观,威胁到整个北山林区的生态安全。从高山毛顶蛾历年百叶虫调查汇总表看,2010年虫口密度普遍高,2014年虫口密度达到历史最低点。北山林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2007—2014年进行了防治,自2015年起开展生物防控。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始采取天敌———镰尾姬蜂进行生物防控的措施以来,全省高山毛顶蛾的发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弹或大面积扩散蔓延的趋势。

三、几个特殊年份对高山毛顶蛾的影响

2011年是高山毛顶蛾寄生蜂,即天敌———镰尾姬蜂可见最多的一年。2013年6月13日高山毛顶蛾发生地域遭受到极端天气冻害,高山毛顶蛾同样受到极端天气冻害的影响,互助北山林场扎龙沟(药水沟)、扎龙沟(那龙滩)、甘冲沟高山毛顶蛾平均受冻害死亡率达到84%,就连抗逆强的3龄幼虫也受到冻害的影响死亡率达到69%。2015年,高山毛顶蛾虫口密度小幅反弹,主要受冬暖、春旱的影响,蚜虫爆发,平均每片叶达5头,标志着春旱天气。高山毛顶蛾在互助北山林场的发生自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百叶虫338头重,下降到2015年百叶虫53头轻(青海省地方标准:百叶虫30~60头为轻,61~150头为中,151头以上为重),2010年虫口密度最高百叶虫338头,2014年最低百叶虫32头,2015年小幅反弹,总的发生在轻度内。经过2011年高山毛顶蛾天敌寄生蜂小蜂和2013年6月13日极端天气冻害的影响,高山毛顶蛾总的发生控制在轻度内。

四、结论

据多年监测数据表明,高山毛顶蛾成虫羽化与春天气温有着密切关系,羽化期气温相对稳定不出现倒春寒时,百叶虫数量较上年上升快;羽化期气温回升慢出现倒春寒时,百叶虫数量较上年上升慢。监测发生区高山毛顶蛾的虫口密度变化与气温和寄生蜂天敌之间存在的动态变化关系,是预防高山毛顶蛾能否再次大发生的最重要措施,也是高山毛顶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天敌数量的数据监测,在天敌活动期减少人为干扰,掌握其发生发展动态。根据高山毛顶蛾生活习性,调查每叶产卵量、百叶虫数量和四龄幼虫寄生蜂寄生率。通过寄生率的调查,掌握高山毛顶蛾天敌种群消长变化,保护小蜂、镰尾姬蜂等天敌,进行天敌防控,分析天敌对高山毛顶蛾危害及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为制定下一步高山毛顶蛾防控提供依据。经过几年的生物防控,青海省东北部地区2万余亩桦树林的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平均百叶虫数量从32头下降至5头,形成自然平衡的良性循环,是高山毛顶蛾天敌大量出现和自然控制力共同的结果。至2020年青海省在高山毛顶蛾防控工作中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约10余吨,实现经济效益达百万元以上,充分体现了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控的生态环保价值、治理长效性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高山毛顶蛾生物防控的研究和探索,继续保护天敌,加强监测数据的采集工作,大力推广天敌防控、自然生态恢复的措施,制定完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绿色生物防控技术规程,使高山毛顶蛾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全面促进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孙淑萍,汪荣,盛茂领,曾汉青,陈尚花.高山毛顶蛾(鳞翅目:毛顶蛾科)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病虫,2017

[2]李得明.高山毛顶蛾风险分析报告.参考网,2020

[3]张增来,郭发新,张存兄.互助县北山林区桦树食叶害虫高山毛顶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

作者:孙万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