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农业科技产业化障碍及方案

时间:2022-03-07 06:16:00

镇江农业科技产业化障碍及方案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概述

1.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全程结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农业科技成果(包括可用于农业的各类科技成果),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营销,转化为具有现实生产力的技术经济活动。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含义可以看出,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首先,科技成果应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强调科技融入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1.2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区别及联系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对象的不同,3个产业化的对象分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和农业科技。而对象的不同导致它们的性质、特点和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1)从农业产业化的广义概念理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又不断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新的需求。对农业产业化来讲,只有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成果,并使用现代化装备,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化”起来,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反过来,农业产业化繁荣昌盛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才有广阔的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2)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农业科技产业化则以农业技术的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由市场找成果,并通过其技术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可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既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过程,只有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创造农业科研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科技产业化。

1.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益主体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益链条上连接着不同的利益主体,上游是政府、科研单位,中间环节是各级推广单位或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生产的各经济实体,下游是成果的用户——农户或农业生产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利益主体自发或通过合同组织形成一体化经营,各利益主体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的净收益大于各自在随机的市场交易中得到的净收益时,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才能创新并得以顺利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主体及各关联产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生共长。利益一体化机制把产前、产中、产后大量交易整合到一体化过程中,推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分工协作和共同发展。

1.4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比较

1.4.1国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目前,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美国的农业教育一科研一推广模式,法国的企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以及日本以农协为基础的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虽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在发达国家,工商企业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主体,非政府农业科技的投入在整个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世纪9O年代以来非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所占比重分别为51.4%、62.4%、52.9%、58.6%和53%。即使是在一些原来只能由政府承担的领域(如基础研究领域),商业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另外,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传递中介。

1.4.2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微观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当前,随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在生产中的作用日渐减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相继出现并日渐成熟,主要有以下5种形式:(1)技术转让模式;(2)科技实体模式;(3)技术示范基地模式;(4)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模式;(5)国际合作模式。

2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镇江农科所)逐步改革科技体制,推行科技兴农,在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及产业化方面的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1“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

“十一五”期间,镇江农科所共承担部、省、市、院各类计划项目167项,获得项目经费4452.7万元。2006-2010年,共申报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申报品种权25项,授权品种权16项;审定品种13个,登记农药新品种12个;获得部、省、市各类科技成果奖12项。

2.2“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成为镇江农科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首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示范园进行组装、试验和示范。近年来,示范园区共引进果树、蔬菜、花卉、稻麦、牧草新品种800多个,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500多项。经严格筛选、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后投入生产应用的有草莓、桃、梨、葡萄、柿、无花果、果桑等果树新品种27个;花椰菜、甘蓝、大白菜、荷兰豆等蔬菜新品种30个;示范园区与当地有关企业、专业村及农民签约共同经营应时鲜果、蔬菜花卉、有机农业等1000hm,联结农户5000多户,每年培训农民12000多人次。通过在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示范园区周边迅速出现了再创新成果的辐射带,绵延超过10km。

2.3镇江农科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做法

“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几种发展模式:(1)以科技示范园和科技企业为载体,探索实践“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与“农业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2)以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创新机制,开展农民培训新模式;(3)以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新模式。

3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制约外,同时也受制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现阶段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因素还很多,但目前看来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3.1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要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一般都要经过中间试验阶段。但是中试批量少、风险高、效益差,谁也不愿意投资,从而构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普遍缺乏中间试验的条件和手段,产品开发能力差,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致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与适用性差,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造成科技资源的又一次浪费。

3.2科技与经济脱节,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镇江市的农业科研力量和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游离于从事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和农户之外,造成科技与经济的脱节。一方面,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急需合适的科技成果,以便开发出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或服务,但却苦于自己没有科研力量,不知何处能找到这样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部分科研人员仍然习惯于单纯追求学术水平,对科技成果如何在市场上应用不甚了解,也不够关心,完成的科研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成功进行实验室试验、完成原理样机、发表文章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未必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科技成果也就难以转化,使得镇江市每年有为数不少的科技成果变成了无价值的知识沉淀,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3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不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闭塞和不通畅。这种不通畅缘于自身缺乏一个持续、深入的推广服务系统,具体看来这种不通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科技推广服务系统不健全;(2)技术市场与信息网络不完善;(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市场的信息不灵通和迟钝,加大了产业化的难度。

4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4.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看来,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征自身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要远比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得多。针对以上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镇江市丘陵农业的发展特点,从以下方面来分析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4.1.1农业科研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中间环节的薄弱归根结底是由于财政支农的乏力。农业的国际竞争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实际上是其背后所蕴藏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对其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当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着各国农业生产的面貌。镇江市要想利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在推动农村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强农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而这少不了大量的科技投入。换句话说,农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实施应该也必须以大量的农业科技投入为基础和支撑。当前,镇江市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全市每年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依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三农”问题的突出地位也不太相称,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科技需求的迅速增长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反差。

4.1.2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从整体上看,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潜在的需求,更重要的取决于农户的有效需求,而农户的有效需求又与农户的购买力有较大的关系。然而近年来镇江市的购买力由于收入增长的约束而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还体现在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不足上。在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研究中,一些人对产业化的内涵、边界认识不统一,研究不深入。在实践中,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主要局限在科技系统内部进行,没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各界尚未与农业科研部门形成合力。

4.1.3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法律、金融、信贷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向企业、农户的市场转化。同时市场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步履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疏通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渠道,改善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的外部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产业化渠道的顺畅,促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向广度和深度上拓展。

4.2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机制,来加快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各自的潜在优势,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这对加速推进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意义深远。具体讲,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4.2.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4.2.2发挥政府在“三农”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通过签订农业科技成果转让责任书,来规范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中的各利益相关单位要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通过这种管理方式,来增强各参与人的责任心,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的有序进行。

4.2.3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分配机制。要建立稳定的联结方式,必须协调好双方利益分配问题,使各自的劳动、资金、产品、知识、技术等要素得到合理分配。然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应该在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在公平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下,使利益尽量向农民倾斜。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未来镇江市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以政府支撑为重要保障,以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调节杠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建立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政府集中于公益性技术领域,企业侧重于盈利性技术开发,民间技术经济组织专注于转化中介,形成上下贯通、反馈及时、运转灵活、持续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