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时间:2022-06-12 09:04:33

碎片化学习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摘要]泛技术环境下碎片化学习发展趋势明显,催生了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然而,从职业教育视角对碎片化学习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关联研究却很不充分。为此,探讨碎片化学习的内涵,尝试以职教视角,实施碎片化学习与职业素养关联研究的必要性,尤为重要,并提出职业院校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职业素养;对策研究

由于泛在技术环境的完善,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多地运用图片、网页、视频、音频、微课和慕课(MOOC)等碎片化知识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则越来越习惯于利用联网的终端、慕课平台与教学资源库进行碎片化学习,分享知识资源。显然,碎片化学习催生职业教育变革,并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效率以及学习过程体验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学习者思维、素养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2018年10月,对中国知网以“碎片化学习”作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共搜出文献538篇;以“知识碎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出文献30篇;以“职业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出文献8223篇。而以“学习碎片化和职业素养提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3篇文献将学习碎片化与职业素养提升联系论述,且论述要义是具体职业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碎片化学习手段的运用问题。由此可见,近几年关于“学习碎片化”和“知识碎片化”的研究呈逐年趋热态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职业认识的深化“职业素养”问题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从职业教育视角对学习碎片化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却尚嫌不足。现阶段,碎片化学习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势必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碎片化学习内涵的界定

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职业院校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和更便利信息获取的方式。籍此碎片化学习概念被高频使用,但对碎片化学习尚无统一的定义。学者张芳圆(2011)认为:“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打散成零碎部分。新技术使得知识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趋于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来源、传播通道的多元化和文本说明的碎片化。同时,信息传播实践也塑造了相应的撒播式的碎片化的主体。”祝智庭教授(2012)指出:“碎片化学习更适用于较小粒度的概念描述、事实陈述、新闻通讯以及具体化的操作流程、操作步骤的学习,而对于系统的、更为复杂的深入理论学习,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支持力较弱。”相比较而言,来自百度百科的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涵义概括更为全面。“碎片化学习,也称分割化学习,是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适当分割,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组织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具有学习融入生活、灵活机动、学习负载低、按需学习与即学即用等基本特点。”

二、碎片化学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泛在技术环境下,碎片化学习是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相对传统的系统化学习而言,碎片化学习形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灵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碎片化学习方式虽然借助移动设备可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取网页、视频、音频及微课等碎片化知识形式,其学习资源方面具有学习的便捷性、灵活交互性与情景再现性等众多优势。但由于学习者易忽略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吸收和内化,缺失深度思考,学习止于知识的浅表层面,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碎片化学习往往会破坏原有教学内容的系统联系和逻辑关系,零散的知识缺少教师的引导,关键性学习内容和重要知识节点容易被学生忽略,削弱了学习者知识内化的效果。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社会认知、心智人格和职业素养成型的人生关键阶段。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必然地会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乃至思维、情感、人格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连续进行的职业素养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可持续职业发展评价等维度,分析评估碎片化学习方式对职业素养构成各要素形成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这对掌握碎片化学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综合能力,是劳动者能否胜任所从事的职业综合体现,既包含外在的显性素养,也包含内在的隐性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调查关于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5%的职业院校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困境。50%的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途没有目标,感到迷茫和困惑,41.7%的职业院校学生则表示根本就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受访对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并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①。由此可见,学生群体职业意识功利化、短视化、肤浅化、片面化和极端化有逐年增强趋势,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紧迫性。2017年暑期某高职院校向57家用人单位发出了关于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能力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回收了5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3份。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该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情况,他们对有效反馈问卷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满意度较高,对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岗位拓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满意度较低。相对而言,企业更加关注毕业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通常被表述为综合职业素养。企业认为,近年来,新入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总体能满足企业需要,但岗位意识、工作责任心,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较为薄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重视度较高。因此,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往往将人才培养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四、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碎片化学习是技术环境进步催生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带来了学习模式、知识传播、知识形式、学习手段、学习媒介、思维方式和师生地位作用等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一)亟需建立碎片化学习观察数据的动态分析制度。着眼于泛在技术条件下碎片化学习的社会性趋势,职业院校应主动研究构建科学的碎片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观察的学生碎片化学习状况和变化趋势,深入分析碎片化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开展碎片化学习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乃至思维、情感、人格形成的关联影响研究;用可靠的数据分析,为重新设定基于碎片化学习背景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提供支持。在碎片化学习观测数据指标设定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学者张丹丹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学习交互、学习资源、学习管理”四个方面的碎片化学习调查评价指标,是可供选择的指标框架,有助于用定量方式全面清晰地描述学生群体碎片化学习的状态、效能、广度和深度。(二)在质量目标制定上要强化外部需求导向。机制从国际标准组织对质量定义角度理解,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指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需由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对职教质量独有的规定性及其毕业生的质量做出主观判断。培养质量显性目标来自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具体规定,隐性目标在于关注学生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素养。泛在技术环境下,学生完全可借助多种媒介方式平等获取海量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碎片化学习。知识、信息、学习资源不再是学校拥有的不对称垄断优势。新背景下,教育机构对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关键价值在于:对学生群体整体职业需求的把握,机构自身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网络,对知识信息筛选、加工与分析的能力。学校拟定人才质量目标的引领价值不是源于对知识信息的垄断,而是源于专业职教机构对外部需求感知的敏锐。强化质量目标制定的外部需求导向机制,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机构的特有优势,引领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正确方向。(三)完善碎片化学习环境和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技术环境进步催生出的碎片化学习新方式趋势不可逆转。学校应顺应变革,通过主动完善碎片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增强其在数字化社会生存适应能力,为学生储备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成长空间。在软硬件建设上,可通过完善校园泛在技术环境,开发电子书包、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源库及教育云等碎片化学习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智慧教室等措施主动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此外,要超越“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官微公众号,QQ群等网络社区交流方式,通过思想教育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素养,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的提升。在管理上可通过引进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实现教学计划网上制定、教学任务生成、电脑排课、课表优化、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成绩录入、教学信息网上查询以及网上教学测评等各项功能,提高教学信息化保障水平。(四)构建对接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教学控制标准。众所周知,标准是技术上的规范和质量上的要求的总和,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建立和提出的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符合需要。职业院校应围绕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建立对接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教学控制标准。在建构思路上:1.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与学活动真正的主体,以学习活动引导而非教学计划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从教育思想上主动适应碎片化学习环境、资源及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的正向功能。2.学习进程设计上以任务为导向,既要遵循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有能力递进台阶;又需突破传统根据学生学习资源占有作灵活的模块安排,以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不限时间、地点的便捷性、灵活性和交互性优势。3.学习内容设计要区分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可引入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BPL),通过问题导向,以项目的实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利用碎片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的动力。4.知识目标设定和认知过程设计要做到知识目标明确,突出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认知过程设计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学生知识技能进步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克服碎片化学习便利性带来的深度思考的缺失,知识内化不充分,养成习得不足的负面影响。5.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根据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要求,设计学生学习训练的组织形式,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在“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创设职业情景氛围,融合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养成训练,渗透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6.教学考核设计应涵盖学生的能力范围、知识掌握和学习态度等内容,突出职业素养考核要素,考核中要体现出单项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考核的结合,要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考核为主,弱化考核知识本身;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完成后的归纳与总结的考核要求,促进学生深度反思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可否认,以上标准体系的重构,有助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由“教”转向“学”;认知目标由“学”转向“用”;学习形式由“整”转向“碎”;能力标准由单纯的“做”转向“思”,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碎片化学习是社会性趋势,研究基于学习碎片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深入探讨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机制,设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方案,对职业院校师生善用多元、开放、碎片化教学以及学习资源,减少和消除碎片化学习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负面影响,具有巨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作者:陈良勇 陈宏伟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