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与四川曲艺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28 10:54:14

川剧与四川曲艺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根据音乐新课标(义务教育版、高中版)与四川省美育备忘录的要求,要让优秀的民族文化音乐、川剧与曲艺的素材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核心主干课程为依托,重点介绍川剧与四川曲艺如何根据学院及专业的课程安排,对曲艺类鉴赏课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并融合戏曲素材与特色,为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的传承与弘扬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川剧与四川曲艺;音乐教育;实践研究

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搜索“高校”“川剧”“大学”这三个关键词,可供参考的文献共7篇。其中大部分作者论述的是宏观角度的理论意义,对于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采用的多是“送戏进校园”或者开设专题讲座、在课堂上赏析经典曲目、片段这样的方式来展开交流与推广。另外,从实践角度出发,专注川剧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的高校单位有绵阳师范学院和成都理工大学。虽然两所学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工作,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研究川剧与四川曲艺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实施的教研工作。2011年7月到2015年6月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从开始构思到2013年中小学读本《神奇的川剧》问世,到动员22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近2万学生参与,音乐老师和专家们将在此期间的研究成果进行编撰,于2016年出版《蜀韵悠悠余音袅袅》一书,以上相关的论文著作、校本教材不仅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通过让课题试验对象进入教学一线实际演练的方式,还能有机地串联起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教学。

一、核心词界定

(一)川剧与四川曲艺。1.川剧:包括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川剧是四川民众创造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不但在四川享有盛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2.四川曲艺:以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四川乡土气息且品种多样,本课题研究选择的主要品种有:竹琴、金钱板、四川盘子、四川扬琴、四川清音。(二)高校音乐教育。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核心主干课程为基础,研究对象为该专业2015、2016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共计338人),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大纲的指导,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核心主干课程: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育实习(含“实践教学小学期”内的相关实践)来完成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音乐教育类课程中的普及和推广。(三)实践研究。主要采取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思路来推进工作,前期的理论课程围绕成都市中小学现在使用的川剧、四川曲艺读本《神奇的川剧》,地方性音乐课程资源教材《川腔蜀韵》(上册)展开,针对教材内容分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以往(2018年9月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课中,主要讲解唱歌综合课与欣赏综合课的设计要点,现在需要将两种课型结合,摸索并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小学日常教学需要,着眼于川剧鉴赏综合课的学习模式或方案[7]。中期将理论运用到微格课堂中,通过模拟实际教学,修正前期的相关教学理论设计与研究,为后期在中小学的实习积累教学经验。最后对收获的经验,取得的数据及资料等进行整合,使得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得以弘扬与创新。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中小学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理论课程中的重点研读材料。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教学主体对象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学科综合,其中包含了舞蹈、戏剧、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主要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各种学科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对音乐多样文化的理解,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增强民族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应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层面,落实到课程内容上来说,审美感知需要从川剧与四川曲艺特有的美育美学层面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艺术表现要求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来表达川剧与四川曲艺的情感内涵,这一部分重点强调的是实践能力。文化理解则要求领悟川剧与四川曲艺背后的人文内涵。三个层次和方向相互渗透、作用,依次递进融合逐渐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二)实际意义。1.巩固学科专业优势,挖掘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领域。目前虽然学院开设了1学年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但一周仅有2课时的公共课,和其他理论课、专业小课的安排设置相比,90分钟的课堂对于川剧与四川曲艺内容的学习远远不够。解决现行课程体系中对该领域内的文化认知缺失问题,是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美德伦理的有效途径。从地域角度来看,川剧与四川曲艺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诙谐幽默的表演、说多唱少的语言反映了四川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精神风貌,而目前这些艺术瑰宝局限于变脸吐火,存在于茶楼景区供游客消遣。即便是本土观众对这一圈子的了解和体验也不够全面,而口传心授的授课方式与高校音乐教育由点对面的教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的变更,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突破,对于学院来说也是一种崭新的尝试。2.延伸传统曲艺教学阵地,扩大川剧与四川曲艺的传播影响力。此次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高校音乐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上,以目前教学工作的实际为土壤,参考现有条件、师资现状与软硬件设施等基本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理论)设计配合实践演练的主体思路,保证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视角。重在通过音乐教学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一是促进高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让川剧与四川曲艺在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得以传递弘扬和延续。过去的音乐教育课程研究,目光多是聚焦在学科的某一环节或内容上:如演奏技能,一个专题内容的挖掘等。二是在现有的音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关注中小学实际课堂,也是补充完善川剧与四川曲艺理论的一个环节和过程,并以此为主要方向带动高校音乐课堂质量的提升。(二)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主要通过阅览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同类研究的现状,获取理论依据,同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2.问卷调查:设计《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相关问卷,对课题实施对象的认知现状进行摸底调查。3.实践研究:理论与教学实训相结合,开展一系列促进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学院、实践基地为单位展开实际走访调查,立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反哺课堂与课程,以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展开具体的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记录数据和现象,结合观察经验形成成果。4.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对比研究。

四、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目前学院的学生已掌握了川剧鉴赏课的教学设计要点,对《川腔蜀韵》(上册)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5大板块的内容:童谣、歌曲、舞蹈、川剧与四川曲艺(重点学习章节)、乐曲欣赏部分。例如:通过了解成都代表性童谣《胖娃歌》,学会了运用对比的方式感觉方言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川剧与四川曲艺”章节,掌握了川剧的部分入门经典动作:剑指、一字指、兰花指等,还通过实物展示学习了耍翎子的四种姿态,在2017-2018学年第2学期的青年教师成果汇报理论组的课堂展示中,良好的师生配合获得了一致好评。在民族文化弘扬与传播的道路上任重道远,相信在川剧与四川曲艺专业专家的引领下,和学生们一起努力探索,对于该领域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教学创新成果终有一天会取得丰收。

参考文献:

[1]高山湖.川剧在校园中传承[J].四川戏剧,2008(4):17-18.

[2]景安东.川剧艺术进高校的实践意义[J].四川戏剧,2010(3):129.

[3]景安东.在高校进行“川剧”教育之探索[J].黄河之声,2010(8):34-37.

[4]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神奇的川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高翔.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李萍.蜀韵悠悠余音袅袅[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6.

[7]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川腔蜀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作者:杨姝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