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11-29 03:30:00

诠释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用创新思维去学习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流。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是教学中应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景,加强联系,拓展学习平台,可见创新思维已在课改中体现出来。创新型的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在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下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将其引申到生活、学习中,是学生求异的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学生只有在意识上形成创新思维,才可以会真正形成创新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科教学都需要渗透创新教育,语文学科也包含其中。

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老师如果能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为创新营造环境。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主要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按部就班。教师教一篇课文的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丝毫关系,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课堂固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教师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以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是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学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而教师应该为此去营造一个良好、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首先,创新要以知识为前提,一个没有渊博知识或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其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在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去正确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才能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应该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因为创新能力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几乎只是教师个人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其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题。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其次,提问要利于学生正确的思维,设问要科学、严密,使学生有兴趣。最后,质疑有一定的难度,充分让让学生去思考。有疑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讨论,或者集中精力地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另外,语文课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名篇佳作,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出美字,所以教师适当的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这些名篇,使学生陶冶情操和升华感情;也把学生的创新引申到课文深处,不局限在课文内容上。教师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寻找规律,不断探索,结合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在作品理解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总之,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思维才会活跃,创新能力才会发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