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资助的感恩教育

时间:2022-03-01 08:37:18

简述大学生资助的感恩教育

摘 要:贫困学生受资助完成学业投身于社会中,由于其感恩意识较为淡薄,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人性的把握不够准确,很难形成高标准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正是这种社会人情理念的缺失,使得高校感恩教育不得不提上日程。本文简要分析了贫困学生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贫困学生; 资助; 感恩教育

一、贫困大学生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

1.成长环境塑造了人情的冷漠意识

贫困大学生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心理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包括对经济的担忧,对父母关系的担忧等,从而逐渐扭曲成对社会的不满。长期处于这种成长氛围中,大学生就会对人情冷暖产生淡漠意识,甚至是仇视态度。当受到资助后,不能对这种资助行为产生感激之情,反而认为是社会应该的。有了宽裕的经济基础,在生活上也就随波逐流,不能对其来源产生较明朗的感恩意识;或者努力学习了,为了个人的经济条件,与过去“一刀两断”,资助的回馈责任与自己没有关系。

2.人格的缺陷导致责任感差

一部分贫困学生在长期的窘迫生活中,逐渐缺失了人格魅力,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比较片面,没有社会责任感。当在高校得到助学贷款后,为了避免还贷压力,选择违约逃避责任,使得高校的违约现象此起彼伏,令学校和银行处于两难境地,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贷款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使得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越来越陷入恶循环,损坏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利益。

3.高校助学制度存在漏洞

高校助学金、奖学金等制度的存在,是对优等生、贫困生的一种奖励。但是高校在制度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即不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如实的调研,导致部分骗奖学生屡屡得手。这使得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夺取了贫困学生的权益,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得到帮助,久而久之对高校产生情绪,甚至对社会产生不满,更不用谈感恩了。

4.主观能动性差导致惰性

部分贫困学生在长期的受资助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自身主观能动性极差,对于资助行为的看法较为极端,而且惰性十足,不能积极主动为改变条件而努力。而且,在高校教育中,感恩教育薄弱,再加上受资助学生个人主观上的冷漠,导致感恩回馈行为凤毛麟角。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人文情怀,又得不到适时的正确的引导,感恩意识自然也无法形成。

二、高校感恩教育的建议

1.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贫困生在长期的困苦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自卑心理,而且个人意识上不够健全。作为高等教育的高校,应该认识到贫困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感恩教育,适时的开展一些感恩回馈的公益活动等,将贫困生的思想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积极投身于帮助别人、回馈社会的意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断穿插感恩教育情节,在校园文化上加以熏陶,在校园活动中加以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其主观上认识到感恩的必要性,行动上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中帮助其他同学来感受恩情回馈的乐趣等。逐渐培养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认识到,受资助是一种社会的温暖,需要积极的感恩回馈来传递正能量来助温。目前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工具,选择公益性强,对个人情强的塑造有深远影响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去,不断锻炼学生的公益情怀。久而久之,贫困学生的心理偏激就会得到校正,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2.高校感恩教育全方位渗透

全方位渗透指的是高校在纳入学生的这一刻起,直至离校那一刻止,在一段时期内将所有活动与感恩教育融合为一起,形成一个历时相对较长,教学与感恩完全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无论是处于学习的哪一阶段,都要结合学习内容进行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教师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帮助,帮助他人等活动,让贫困生融合进校园这个大家庭,真正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能量和温暖,并从中体会感恩的乐趣,使得贫困学生逐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3.完善奖励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要认真对奖励制度的漏洞进行调研,甚至可以进行实际情况的走访等,获得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骗奖行为进行铲除,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而且对于感恩教育,高校要构建长效机制,在不断的言行熏陶中,使得全体学生都拥有感恩情怀。因此,要突破个例的感恩活动,将感恩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中去,只要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感恩教育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感恩教育的全过程,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感恩教育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感恩教育是人格魅力的形成阶段,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十分重要,是学生感恩情怀必不可少的环节。此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亲友关怀,邻里关系和谐,对社会报有积极态度,对孩子进行熏陶。学校感恩教育是主导,对学生的感恩情怀的树立进行校正和再塑。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情结,将教学实践与感恩进行融合与延伸,使得学生懂得回馈社会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公益行为。社会感恩教育进行适当的补充,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恩的乐趣,并获得新的成长。

三、结束语

贫困学生乃至全部大学生,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在短暂的人生中将生命点亮。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光辉。也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加深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才更为容易更透彻。

作者:魏晓欣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