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12-04 08:40:49

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目前,高校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注于课程知识,等级考试内容的讲授,存在严重的人文教育不足现象,而注重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恰恰可以弥补其不足。在此,需要通过认识通识教育与非专业大学英语的关系,发现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措施:以通识教育为指导,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非专业大学英语考试和教学评价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以促进高校非专业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人文教育

1概述

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且掌握国际交流最主要通行用语“英语”的高素质人才。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当今衡量人才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否具备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全球化语境下国家间信息的交流沟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关系到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培养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此类人才,必须开展通识教育。对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来说,必须加快建立以通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精通英语又掌握专门知识且具有较高素养的高级人才。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具备英语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承担着高素质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任务,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生基本应试知识的获取,却忽视了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承担的综合素质培养功能,忽略了通识教育的开展。

2通识教育与非专业大学英语的关系

2.1通识教育的界定。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关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2]。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2.2通识教育与非专业大学英语的关系。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通识教育一般要求在高等学校全体学生中开设人文、自然、科学学科等若干门课程,供其选修,培养其人文和科学素养,为其打牢宽而厚的知识基础,为其专业发展助力,使其将来成为具有较高道德情操、深厚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非专业大学英语是一门以训练学生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为主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以利用外来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为我服务,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外语交际能力扩大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范围,弘扬中华文明。非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材料包含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了解当今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绝佳材料。作为非专业大学英语课堂,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利用教学材料和其他参考资料,除完成语言能力培养之外,积极开展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课堂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通识教育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大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因其具有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和培养学生对外交际能力的重任,自然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绝佳场地。总而言之,通识教育是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其教学目标达成与通识教育具有一致性。

3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在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欠缺,教学目的功利性强,缺乏一定的教学规划,过分强调教学与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过关的相关性,忽略了英语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这些特征在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新建本科院校中体现尤其明显。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年从专科升格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其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典型样本,因此,以下就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来剖析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3.1课程体系不健全。宁德师范学院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是要培养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英语作为地方企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的工具,是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掌握的。并且,《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4]。2013年,学校根据《教学指南》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对非专业大学英语学生实施分级教学。”根据不同目标规定对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要求不同而制定了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目标,且根据目标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分类教学,共分A、B、C三级教学班教学。A级班对应的教学群体是入学英语成绩水平最高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特别要求进行的个性化教学;B级班对应的教学群体是入学时英语水平高于一般学生而低于A级班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采取课本结合较多课外知识拓展进行的教学,力争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四、六级过级率;C级班对应的教学群体是入学英语成绩合格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多采取依教材而教。三个班级的教学均采取以统一订购的教材为主要教学材料,其他材料辅助为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兼顾全体学生,做到分类分级教学。三级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四六级的通过率。目的决定手段。最终的教学目的以考试通过率为准必然损害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方面,因课程改革和教学目的等原因影响,从2014级开始,学校对非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了大的调整。学校开始调整通识课程所占学时比例,所以将大学英语总学时调为128学时,将之前的16学分减为8个学分,学生在大一两个学期内修完该学分,完成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学有余力且渴望继续学习英语的学生,可参加教师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也称为英语拓展课程。本选修课没有一定的规划,随意性强,相当一部分选修课与英语考试技巧有关,这对本课程承担的通识教育功能发挥具有较大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实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非专业大学英语的教材选择单一,所有三个级别的班级都选用同一套教材,仅在讲授时的速度和深度有区别,对教师则是要求统一的按教学进度进行课堂安排,还未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课堂拓展材料,因教师个人能力和兴趣而不同,有的教师课堂拓展非常少,总体上还处在低水平的初放阶段。3.2“应试化”倾向严重。在课程授课方式上,非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主要采取课堂授课和网络自主学习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主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基础,四、六级考试内容为导向,利用5:3的时间来完成。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学期总计64学时,40学时可完成统一教材的教学任务,另外24学时会按照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分模块来进行授课。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平台进行监督与辅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主要考核内容:四、六级词汇,段落翻译,话题作文,都是围绕四、六级考试项目来进行。这种过于实际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导致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时间较长,精力过多,但最后考试通过率总是不令人满意。有些学生甚至要经过三、四次考试才能够拿到四、六级合格证书,这样他们耗费的时间精力则更多。关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空谈。3.3人文教育缺失。《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5]。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落地生根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首先,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的教学理念到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提升上的转变,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定可以促进四、六级的通过率,这是由所有知识学习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的,也是目前四、六级考题设计的方向。其次,必须在教学目的上实现从以简单的四、六级通过率要求过渡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竞争力人才的转变上来。目的是风向标,目的会产生倒逼机制,逼迫教学做出改变,当通识教育的要求成为明确要求和目的,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转移到人文教育上来。最后,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从教材一统天下和教师随意补充过渡到以课本为基且统一规划的教学补充材料的转变上来。课本为基不是只上课本,而是将课本作为基础材料,根据不同授课对象进行选择性处理教材内容;统一规划教学补充材料是指补足单纯课本教学上材料的单一性,但此补充材料应该在学校形成一种规划,且根据不同的英语班级和专业而运用不同的材料,此材料应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的规划,做出一定的质量和水平要求,且能按学期进行必要的更新,满足人文教育的需要。但目前,以考试通过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既应试教育模式,必然致使语言知识的输入在该校非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知识的输入,最终出现“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结果忽视对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及措施

以四、六级通过率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在宁德师范学院显现出来。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提升有限,甚至呈一定下降趋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多年没有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疲惫感十分明显。因此,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结合大学英语教育的本来目的,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实行通识教育,“将英语教学置于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教授人文知识、传播国际文化,深化学生思想观点表达的内容和深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路径[6]。”4.1完善非专业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非专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继续延续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种类型。基础课程内容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并推广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继续坚持分级化教学。在分级化教学中,要注意基本教材的使用和补充材料的使用关系问题。对于A级班可以视野更广阔一些,选择一些难度较高,质量较好,符合教学要求和大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英语原文材料进行教学补充;对于B级班和C级班,一定要立足基础教材,在教材之外进行教学材料的合理补充,要符合学生的英语能力。补充材料的选择必须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可以采取全体非专业英语教学人员集体讨论决定的形式来完成,并按学期进行及时更新,将世界大势、国内形势、立德树人等内容贯穿于教学材料中,使得材料具有时代性。拓展课程要大幅度增加通识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将四、六级考试相关选修课程进行压缩,拓展课程要以中国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等内容为主,有利于增加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陶冶学生情操。拓展课的开设形式可以采取新的互联网形式开展,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方便。4.2增强人文教育。非专业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容是支柱。高校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人文教育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人文教学。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自我专业发展,还应加强自我人文教育,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一个优秀的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应对世界及中国的历史、科技、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和涉猎,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老师。他还应当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满足通识教育需要。每个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建设具备自身特色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让课堂“放光发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人文知识的搭建,可以采取外出培训、跨学科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在非专业大学英语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将人文教育熔铸在知识的传播中,实现语言知识传授和人文知识熏陶的双向目标。具体来说,可以在进行教材课文的讲授中,将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外国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文化等告知学生,扩宽其眼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通过各种英文电子期刊,书籍等了解世界各地风俗、文化,积累更多文化知识。4.3构建科学的非专业大学英语考试和教学评价体系。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不以考试通过率为目的,不代表不进行考试,不代表不需要科学的考试和评价体系。科学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设计出合理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在考核方式上,宁德师范学院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非专业大学英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宁德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考试成绩是按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进行计算。这种评价方式是比较科学的。但在评价内容上还存在偏重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人文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对评价内容进行再设计,增加对学生包括人文知识掌握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当然,考试评价的设计必须以教学课程体系的再设计为基础,否则就是无本植物、无源之水。实际上,近年来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在对人文通识教育的考查上有了一定倾向,单纯语言知识的掌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四、六级考试的要求,企图单纯地依靠题海战术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也已经过时。因此,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一直无法突破瓶颈的解决,其最根本的方案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识教学,在课程考核中加强通识知识的考查。

5结束语

通识教育旨在突破专业教育的桎梏,扩大大学生的学识,塑造完整人格。主要通过人文精神,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来体现。非专业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大学英语教育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7]。因此,加强非专业大学英语中的通识教育成为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项。具体来讲,在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方式来增强人文教育,开展分级化和多样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加强人文教育,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在通识教育的启发下,非专业大学英语教育可以为全面的大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新颖 童艳丽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