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团结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05 09:54:40

“院团结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一、“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院团结合”模式主要特征就是产学研互补,因此,声乐教学改革“院团结合”教学方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市场、适应学生、适应社会”,以便于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技术人才的就业难题。从职业意义上讲,声乐教学改革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将岗位目标、市场机制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中来,岗位特征一定要明显,培养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要进一步突出商业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强调事业和产业的结合,所以,声乐教学改革“院团结合”模式,必然成为艺术专业声乐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许多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声乐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办学理念和定位,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声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师,我觉得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学采用“院团结合”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声乐教育良性发展,还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构建音乐舞蹈系声乐教育新的发展机制,使得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院团结合”模式产学研互补,它强调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强调事业和产业的结合,所以,“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更有利于突出实践特征,将市场机制纳入教学中来。“院团结合”的办学新模式,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构想,声乐教学改革在此框架之内进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二、“院团结合”下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院团结合”声乐教学改革,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院团结合”声乐教学的新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院团结合”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院团双赢。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各层次人才培养衔接,实现专业人才共同共融。“院团结合”声乐教学改革,通过院团协作办学、协作科研、协作实践,着力打造产、学、研互补系统,以便于为社会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随着办学理念的创新,传统声乐教学模式1对1小课或1对多小组课模式很难与之相匹配,所以,只有创新多样性教学模式,如:借助各类辅助设备,开设“Workshop”课程等,才更有利于声乐教学改革。在传统声乐教学中,钢琴可谓是常用辅助设备,“院团结合”的办学模式,钢琴根本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所以,要想实现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不同唱法相融合,一定要着力于“院团结合”资源共享,这样,更有利于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学辅助设备的建设。开设“Workshop”课程,在我国大学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开设“Workshop”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课时间为1小时40分钟为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作为嘉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专家参加Workshop讨论会,给予点评。开设开放式的“Workshop”课程,更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院团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稳定的校外专家资源,提高声乐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二)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需要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学中,我们逐步摸索“院团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适当的调整了声乐课的课时,以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争取培养目标具体化。声乐课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设置,力争适应“院团结合”办学新模式。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的教学方针就是“学生适应社会”,使学生在技能上能够适应人才市场“一专多能”的需求,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声乐基础。舞蹈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声乐课普修,第二学年可以任选。对舞蹈专业的学生,遵循“专业适应市场的方针”,根据人才发展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特征。借助“院团结合”这个平台,将常规的声乐教学课程融入演唱、教学、科研实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院团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便利条件,极大地弥补了声乐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使声乐教学增添了个性色彩。

三、结语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我们始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积极探索“院团结合”办学新模式,突出特色,顺应时势,创新教学方法,以便于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培养出新型的艺术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基于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声乐教学改革路径[J].黄河之声,2016,19.

[2]贾娟娟.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分析[J].黄河之声,2017,14.

[3]张坚,张智斌.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兼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周 涵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