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接轨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28 11:19:51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接轨路径研究

摘要: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是高等教育法学的重要工作,而非“双一流”的地方高校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完成自我转型,从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到大数据统计,设计特色发展路线,以及搭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备考平台,都会为地方法治人才培养做出扎实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法律职业

自党的树立“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指导思想,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行动指南,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中提及的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等要求对我国现今法治人才的培养从量到质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非“双一流”地方高校在这一历史选择中开始坚守其特殊的位置,首先从办学理念中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扎根于地方,《培养计划2.0》文件中提到了地方法治发展在地域的地理差异和语言的独特应用的需求,这也是国内重点院校和专业政法大学面对地方高校可能略显水土不服之处。诚然,非“双一流”地方高校在法学师资配备、校园硬件设施、学生生源来源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优势,应地方法治发展所需,分析地方法治人才需求层次,发挥学校特殊地理位置资源,成为地方法治人才建设培养的源头。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是非“双一流”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二者接轨路径中,尝试探讨一二。

一、精准定位,培养多层次法治人才

非“双一流”地方高校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提出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之分,那么在法学学科建设中首先也应该全面立体多角度认识法学专业,现今很多学生对于法学专业的选择初衷尚停留在“公、检、法、律(师)”这样的职业印象中,对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也只是认为将应用于日后法庭应诉和执法场所中。这也导致很多法学本科学生在读研专业选择时多倾向于刑法、民商法和诉讼法,很多院校设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也会出现一届招近百人的刑法学、诉讼法学大班制研究生班。但是法学是个复杂的涵盖社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学科,它能够与其它专业形成门类繁多的交叉学科。自2014年十八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治国新方略,这其中法治国家、政府、社会均需要坚持法治原则,对于法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需求就不再局限于“公、检、法、律(师)”,而是应该着手准备为全社会各行各业,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等培养适合的法学专业人员,去做与各行各业、不同部门相关的法治工作。在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建设中,法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将愈加明显,各个行业需求的是适合自己行业特色,熟知行业规则的法律工作者,是有法学专业基础,并具备各行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因此非“双一流”地方大学法学专业的发展应该从学科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分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培养出适合地区性或者行业性需求的法学毕业生,实现毕业生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地区及行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换而言之,即是不必求高大全的人才,但求小而精的专才,学生能够明确奋斗目标,立足专业,成为有竞争能力的法治工作者。

二、顺应时展,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

顺应时展而发展,法学教育应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2015年3月,我国修改立法法全面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2018年3月,宪法修正案中明确确立了设区的市立法权,我国设区的市级可立法城市增加了274个。从法律发展历史上看,我国地方立法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我国立法人才缺口和巨大的法律人才需求市场。地方立法要求体现地域特性和规则可操作性,而立法实施主体主要是人大、政府和部门机关,但是当立法权突如其来之时,这些部门大部分尚未准备好立法人才队伍。因此立法项目外包和立法基地建设应运而生,据统计,此三年来被赋予立法权的两百多个城市中地方大学成立的立法基地数量呈几何数上升,各个地方大学的法学院或多或少都会成为地方立法草案的起草者。虽然立法法尚未成为目前法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立法任务已经悄然降临到法学院师生的身上,这种应时代需求而必须迅速反应和迅速成长的学科,也应该成为非“双一流”地方大学法学院建设必须考量和应对的情形之一。纵观世界各国,进入20世纪后立法规模增长迅猛。例如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三十多年急速发展中,法律人才需求面临着重大挑战,其发展离不开快速扩张的法律职业规模。在法律规则遍布的世界体系中,法律教育从专业决策到课程规划都将面对时代赋予他的机遇与挑战。

三、用大数据分析调研法科学生就业趋势及职业发展

大数据计算已经成为现今中国各行各业的运行保障,从我们的出行方式到交通安全,从购物消费到交友联络,都体现出大数据的计算和推送效果。那么这一科技手段是否可以运用到法学教育过程中呢,我们试想,如果某一高校或者地区汇集近十年法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那么对于现今在校生就业和未来学生培养是不是会有所启示,过去十年职业发展可以预示未来五年职业规划,如果学生通过学校汇集的大数据,找到与自己相类似的学习轨迹,那么有计划的设计未来职业,有目标的学习,奋斗目标将更加清晰。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建立毕业生离校后跟踪服务体系,但是这个仅仅是个开始,大数据的运用要采集更多标本,分析结果要有针对性,从法学学科角度出发,真实体现及预示法学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

四、搭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法学教育衔接的桥梁

自2018年9月开始,一年两考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正式开始,而实施了16年一年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宣告结束。但不论是司法资格考试还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都是在为国家选拔法治人才,2018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更大范围的法律从业人员提出资格要求,不仅初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需要通过考试,以后在行政部门中参与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处罚决定审核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和法律类仲裁员都要求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的设计从法治国家整体上提出对专业法治人才的任职资格要求,因此法学教育要搭建好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桥梁。首先,从参考资格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法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那么法学专业学生参考没有问题,但是地方大学还有很多非法学专业,它们具备非法学知识背景,具备考取法律硕士的条件,那么可以在本科阶段设置法学第二学位,在取得第二学位的基础上,进而考取法律硕士,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复合型法治人才。其次,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备考上,地方院校可以注重教学与考试之间的衔接,参考校外法考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料,给备考学生做专业辅导与报考指引。虽然有些教育者批判某些地方院校沦为法考和考研的培训班,但是协助学生完成专业规划与指引,帮助他们在职业之路上走得更清晰,也是法学教学的使命之一。

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现今教学方式愈发便捷多样,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分阶段学习,如现在的雨课堂,云班课等,都是多媒体教学较成熟的学习平台。在现场授课之前,让学生先有体系的在线学习本门课程,教师可以在学习前作引导,预留一些学习问题及课下作业,至现场授课中,学生对于基础问题已经了然于胸,带着自己的思考,教师作体系性讲解并回答疑难问题,对于热点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或者由课前接受任务同学上台讲解,实现课堂翻转。此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现今大学课堂中诸多疑难问题,如学生听课前头脑空空如也,努力听一段后难以进入,就贪恋手机的轻松趣味。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而不是自己学习的疑难点,很难有针对性的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下降。最后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思考,自己懂和让他人懂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的来讲解课程,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控场能力和反应能力,如果在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机会,同时看到其他同学的各种不同表现,互相比较,共同进步,将会达到不错的课堂效果。

六、培养教师队伍,加快实务教师队伍的建设

法学专业的改革说到底是教学体制的改革更是教育者的改革,不论法学教育培养方案如何变革,还是教学手段用何种方式呈现,最后的落实者都是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教师团队建设,浓郁的学生学习氛围,是法学专业发展的基础。现今地方大学里一线教学任务基本上是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承担,教授大多数兼任校内各种行政职务,或者其它社会工作,坚持在一线教学比较少,这也导致高校在教育部评估过程中,要求教授参加一线教学的对比率成为其中的考核指标之一。其余副教授、讲师等教师队伍往往面临职称评定等问题,在科研与教学中会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形,有些教师出现的“马马虎虎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现象可见一斑。另外,部分法学教师知识结构固化,精通理论而鲜于接触实务,在学科改革提出加大实务训练,实务与理论并重时,很多教师无法有效对接,依旧会把实务训练按照理论课程模式操作,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罢了。面对这一情形,地方大学首先应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只有一线教师真实完成教学理念的转换,才能使法学专业改革落地。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学历培训和实务培训,一线教师提高学历,增加专业方向,会成为交叉学科的专业人员;实务培训可以通过顶岗任职,到实务部门参加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增加实践技能。同时,在实务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各种实习基地,如立法实习基地等,学生实习与教师培训可以有体系的融合,彼此促进,共同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清.论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

[2]张文显.法治中国时代的法学教育.中国法学教育年刊(2012-2013).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3]丁国峰.论我国法学教育“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河北法学.2018(8).

[4]李树忠.坚持改革调整创新立中国法学教育,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塑世界法治文明.中国大学教学.2018(4).

作者:赵 银 辛宇鹤 王 慧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