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学生社区建设探究

时间:2022-01-25 02:41:30

新常态下学生社区建设探究

[摘要]近年来,基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的学生社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已经较好地完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常态,高校学生社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任务。本文通过探讨“先锋社区”建设,意在依托社区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延伸和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

一、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社区”一词是社会学上的一个通用术语,其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研究中。新华词典中将“社区”一词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的人们所组成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社区包含了地域、群体等要素。那么何谓“高校学生社区”?高校学生社区,即学生宿舍、公寓及其周边区域,是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场所,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空间和环境,是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格局日趋多样化,高校不同学生集中住宿,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等新情况,使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习惯爱好。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素质拓展、成长锻炼的重要舞台,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区,从静态上看,是指以高校为依托,由不同的学生宿舍楼群及其周边环境为载体所组成的空间场所,即公寓;从动态上看,是指一定群体规模的住宿生长期固定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群落。它既包括静态层面物的因素,又特定地蕴含着动态层面人的活动关系,而且更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阵地。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学生社区管理格局日趋多样化,学生社区按学院、年级、班级相对集中住宿,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学校,加上发展中各方面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网络微博等新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社区已逐步转化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小社会,是学校安全问题的多发、频发地。在此背景下,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功能尤其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日益凸显,学生社区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秩序良性运转的大后方。高校学生社区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教育改革演进而来的。当下,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才观、行为方式与活动范围日趋个性化,高校学生住宿格局和管理格局也日趋多样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也日益突破传统。在学分制和“大类招生”教学管理的实行中,原有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纵向管理模式下的班级概念进一步淡化,学生思想教育和原有的管理组织依托弱化,出现了“真空”地带,需要新的管理机制。为解决学生社区中人群多样化、组织多样化和资源共享多样化的需要,用好诸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组织的社区情结,凸显不同学生个体、各类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客观上要求以学生社区为平台,打破传统的班级、年级界限,以居住区域、学生宿舍楼为基本划分单元,在原有的“学校—学院—班级”纵向管理模式下构建“学校—学生社区—学生宿舍楼”的横向管理机制,推进以“学校—学院—学生社区”条块结合的网络组织体系,形成纵横交织的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教育管理网络。

二、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仅要求“量”的增长,而且更注重“质”的飞跃,这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当前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已初步实现了大众化,而“质”的变化还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化不断深入,构成高等教育的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宿舍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配套要素也有了新的内涵,不再简单作为学生的起居场所,而是像教室、实验室、文体场所等其它教育教学载体要素一样,附着了更加凸显的知识厚重和育人功效。学生宿舍区作为单个宿舍的集合体,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住宿生活区,而是涵盖了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化概念。由此,一种新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学生社区”顺应而生。高校学生社区作为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其管理目标必然与高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那么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质性飞跃,如何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也就成为社区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空间和环境,是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既包括静态层面物的要素,又特定指向动态层面人的活动关系。表征上看体现为简单地对物的管理,但从特质来论,是一个组织、处理、领导包括人在内的复杂系统管理。新常态下,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内涵建设,从理论上看,社区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特别是如何开展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对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成为需要研究和加强的新课题。从现实性上来讲,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以及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甚至关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工作如何,特别是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情况,是保证学生社区发挥高校育人功能的关键一环。

三、如何建设高校学生社区

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实践中,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实际的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理解、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实施了“先锋社区”建设。

(一)“先锋社区”建设的目标、内容

依托社区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延伸和提升。总体目标是:抓住社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独特地缘优势,通过环境优化、文化打造、活力提升、和谐建构,采取学生乐见的形式宣讲、渗透、践行,使以“三个倡导”为基本构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精神的的特殊使命。在内容建设上,应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的国民教育,争取最广泛的学生参与,让青年学生成为引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先锋;凸显广大学生在有关社区建设的制度制定、实施、纠偏全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社区发展学生参与、发展成果学生共享,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应然”走向“实然”。

(二)建设“先锋社区”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努力夯实先锋社区建设基础。在先锋社区建设上,学校上下要高度重视,给予“人、财、物”等方面大力的支持。具体而言,在政策制定和制度保障层面,出台实施可行的支撑性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整体保障;在组织依托和队伍保障层面,要实现党团工作的多重覆盖和对社区建设的统领,为社区配足、配强工作队伍,确保工作执行力和创新驱动力;在经费和场所建设层面,要像支持学校学科建设等一样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专项场所建设经费用于改善培育践行平台,为发挥社区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注重大数据,借力新媒体,推进传统社区与虚拟社区建设的整合。在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阵地建设的同时,能够面对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新常态,注重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借力新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落实数字虚拟社区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研判,主动掌控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借助社区已建成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社区门禁一体化集成系统、学生宿舍贵重物品追踪系统等平台,通过常态化的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在校学生的生活起居、消费状态、财产安全、社交活动、思想动态、情感生活等开展关注、干预和引导工作,线上线下思想的交融与互动频繁,线上发现苗头、问题,线下第一时间得以解决处理;在借力新媒体方面,应建设维护社区专门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社区住楼辅导员微信群、社区其他工作队伍QQ群等,以新媒体开展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和点上的问题回应与处理解决。3.创新实践,提升内涵,全力搭建培育、践行平台。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确保先锋社区建设的实效性,应注重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平台建设。一是创设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实践平台,引入学生推选代表参与、监督机制,大到宿舍楼的设计、建设,生活区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小至宿舍内的布局、家具配置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使社区建设更加吻合学生需要;在文化育人实践平台搭建中,定期举办学生社区文化节,围绕“先锋社区”统领“学术社区、文化社区、活力社区、和谐社区”的主线,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吸引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学生团体进行方案策划和项目申请,在社区的时空中生动形象地进行着道德实践、志愿服务、争先创优、文化传承、核心价值观传播等活动,形成思想引领在楼栋、品行规范在楼栋、活动开展在楼栋、矛盾化解在楼栋、情感牵挂在楼栋的工作氛围。

作者:庄一民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