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机电一体化论文2篇

时间:2022-04-06 03:0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机电一体化论文2篇

第一篇

1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由于社会对机电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式,因此改革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培养新一代高级机电人才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高校随学校性质的不同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教育,另一个是高等本科院校的学术型教育,这二者各有优势,但同时各自也有致命性的缺点.职业院校所采用的产业需求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9].

1.1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多种建议.目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针对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者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结合学校、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拥有一定的技术,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一些高职教育常采用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后续性发展.由于缺乏很多基础理论,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其再深造困难.2)基于德国“双元制”的“定岗双元”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初期采用“半天制”方法,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天,在实践基地实习半天,末期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即在第二、三学期时,学生半个月在学校学习,半个月在企业实训.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在硬件设施及软性条件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一般院校还难以得到实施.3)以教为主、实验为辅、校内实训次之的培养模式这是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也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要学量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则显得非常的空缺,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在技术理论和后续发展等方面都较前两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实际的操作,很多毕业生出来后并没有具备社会要求的操作能力和生产能力,使得毕业生无法直接投入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第一生产线上,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的现象.

1.2新培养模式的探讨为适应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之路,本文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张新时期机电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2.1改革课程体系目前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沿袭已有的课程体系,几乎可以说只是机械类和电气、电子类专业课程简单组合而成的“压缩饼干”,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新学科,应有自己确定的、独特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以当前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深造能力.综合这些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先要以基础为主,增加对于机械、电气及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加学时、学分以及考核力度等手段提高其重视度,使学生具备扎实、过硬的机电技术基本功;其次,增加电子类和控制类的课程,加强学生对于自动控制、机械智能化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形成以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

1.2.2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是一门覆盖面广、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人才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机电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该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验,该专业的实验应以设计性、探索性的实验为主,减少或者避免验证性的实验.因为在机械类中的很多原则、标准甚至是公式都是前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经验所总结出来的成果,无需去深究它的来源或去验证它,只需要将其掌握即可.相反的,对于设计性、探索性的实验,应该鼓励和引导,因为此类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实训,机电类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实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实训基地要本着“环境工厂化,人员职能化”的原则,在管理上采用工厂的管理模式,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实施项目式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1.2.3发展合作教育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面向企业的,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学校应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动向,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需求.开展合作教育则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合作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让教师走进工厂,机电类的院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一些相关企业调研、学习,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从而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二是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室,学院聘请企业中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给学生做定期的培训,通过对实践应用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三是让学生走进工厂,由学院组织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工厂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和演示,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实际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并通过老师和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完成一些实践项目或者是生产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建议和措施,海南大学结合海南省特色,制定了系统的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计划,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深入研究,为海南省发明创造新机器、新机电产品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提供充分的保障.开设CAD、Pro-e高级班、力学强化班、单片机培训班等,进行基础知识培训,组织开展车工、钳工、CAD、创新(创意)、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等技能大赛,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海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出各自的机电创新作品,例如:压力机送料装置、基于51单片机的学期倒计时时钟设计、单片机智能小车等,不仅能扩大学生的受益面,还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的具体机电一体化实践项目如表1所示.建立机电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提供了“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基地.学院不仅有足够数量的数控机床设备,还有日元贷款及省部共建的现代化先进设备.完善其实践平台,结合海南省特色,与海南机电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机电一体化实践项目.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不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而且还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指导教师团队.该团队大多由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师资力量雄厚,经验丰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对于大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情况,如表2所示.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机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机电一体化创新环境和氛围.分析机电一体化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可以从2014届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机电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各项指标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学院的就业率在学校排名第三.这说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大,证明了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人才能力的培养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不够完善,有待于提高,比如:校企之间的合作教育还太少,学生的专业意识有待加强,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等.

3结束语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背景和当前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情况,比较分析了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机电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学校、学生、社会三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结合海南省的特色,制定了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可为其它学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作者:张燕史留勇刘世豪何盛单位: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这条路子来实现,只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功能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为培养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培养和熏陶。专业技能由学校来培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可能也只是一小部分,只有在开放的、职业的环境下,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配合指导下才能实现。

二、现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过程根据我们学生主要就业区域,组织专业建设小组成员赴上海、广州、安徽以及周边几个工业园区进企业进行调研,主动联系并走访这几年毕业留在原实习单位的个别学生,仔细听取企业负责人、就业学生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和要求。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归纳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组织有企业行业参与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

(二)运行过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分解为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1.岗位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零件加工信息分析》和《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本专业对初学者能力的基本要求,也为后续岗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时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教育》和“两课”等课程。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们对岗位基本能力的掌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2.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主要依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控制系统应用与分析》、《机床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等岗位核心领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机电设备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生产性实训。并结合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使学生获取维修电工、机械加工、电焊工、钳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岗位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带薪到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生产任务,校企双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期间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实训,按企业制度考核与管理。学生在实训中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提升社会认知、人际交流、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素质,并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提高,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三)运行成果1.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我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创新了“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课堂与车间”的高度融合。在教会学生生活本领的同时,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以此来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始终把进校有收获,出校有岗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2.打造了一批强有力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下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完成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承担一定量的实际生产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充实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成为“双师结构”打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以此来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并组建以“双师结构”组成的教学团队,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实施“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我们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激趣、求异、探究和迁移四种课堂基本要素,来使学生们在接受新事物时,思维能处在最佳的活跃状态,引导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来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获得新知,形成能力。4.完善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我院在运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能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此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日常性教学管理的监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运行的状态。另外,我们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上,并同时寻找适合的工学结合的切入点,将学习过程最终转化为技能实践与成长的过程。5.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我院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整合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组建了以我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界限的有效合作,使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搭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的桥梁,推动了职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结语

好的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为出发点,而好的教学是要用学生工作能力的高低来考评。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人才培养模式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永远不会成为过期的话题,因为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的,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性。改革不是迎合领导,更不是趋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在真正的需求当中学有所长,乐有所获。注重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而让动手实践促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我们实现教学改革的唯一。

作者:申宾德仲生仁颉栋单位:武威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