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架构与展望

时间:2022-01-18 09:57:20

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架构与展望

摘要:区块链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将信息数据以块状存入区块链系统内不同节点,各节点则通过一定的次序规律进行连接的公开交易数据记录技术,其特征包括:去中心化、去信任、信息数据可靠性及系统的共同维护性。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属性与金融属性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相契合,都是通过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升级,因此二者在理论上可以进行融合发展。文章从区块链技术特征角度入手,提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底层架构方式,为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产业相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总结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分别从技术发展策略和风险防范策略角度提出了“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路径,即健全我国区块链法律法规,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提供最优环境;拓展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与手段,以金融监管创新的形式规范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区块链;金融风险;科技监管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等非金融机构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以实现资金融通、交易、投资、支付及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迅猛,其内涵与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已经创造出八大新型业态模式,包括:P2P借贷、互联网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信贷以及网络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产生打破了传统金融交易可能出现的边界线,使金融产品以数据量化形式出现,不仅为投资人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大量的社会投资参与人和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更为互联网金融形成健全生态圈提供了可能,并且较传统金融生态圈而言,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及便捷性优势。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后,也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产业中的种种乱象及风险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且缺乏足够的监管,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乱象丛生。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就出现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提现困难、平台倒闭、跑路及非法集资等违法案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种类等方面的研究,刘志洋,汤珂(2014)认为传统金融市场中所固有的风险同样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存在,只是在表现形式以及表现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又有其独特性,包括:传染性及快速转化性。其中,传染性指即使是一小部分参与主体产生了风险,也极易引起大范围的风险爆发,其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参与主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快速转化性指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容易互相转化,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和运营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何文虎(2014)从制度及非制度因素入手,探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制度因素方面,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具体、科学以及完整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具体表现为:缺乏互联网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缺乏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及缺乏具体不同业态监管模式和政策。在非制度因素方面,主要集中在技术性因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与监管、互联网金融从事主体初始禀赋差异较大以及不成熟的市场信用机制。黄文妍,段文奇(2015)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互联网金融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二是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对其它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市场的溢出风险。其中,第一层风险包括:法律政策风险、技术风险、洗钱等违法犯罪风险。第二层风险包括:跨产业、跨市场传染性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自身系统内部的复杂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及金融机构自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以应对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方面,杨东(2015)通过对传统金融的规制方式研究,总结出了适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规制的内在逻辑,并以保护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制路径,即明确P2P及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行为与义务、建立P2P及股权众筹模式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投资人进行科学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投资人进行投资额的限制、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风险转移和预警机制。王倩,吴承礼(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特性加速风险传播、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效应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震荡与不稳定性。因此,需要从金融监管体系重塑、建设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及加强行业自律等角度对其进行监管。刘志洋(2016)从协同机制角度出发,探究了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宏观与微观监管协同框架。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透明性,包括:使用新型信息技术、避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同质性、防止金融风险及非金融风险的转化。从微观层面来看,要以机构类型为监管原则。例如:加强对纯中介平台的监管、加强对不同种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进行多部门协同创新监管。宣頔(2018)从监管失范和司法局限视角出发,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态监管体系。在监管建设路径方面,主要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动态监管激活机制、调试机制和纠偏机制来实现。在监管建设的策略方面,提出了风险动态监管体系构建的核心与要素,包括: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引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使用弹性监管以及事前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管策略。刘辉(2018)认为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存在监管介入时机难、监管介入主体难及监管介入力度难等困境,并提出了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治理模式转变策略:即政府可以采用谦抑干预理念介入、采用市场优先理念干预、采用金融民主理念保障。从众多学者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原因及治理路径的研究可知,当前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互联网金融自身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不健全,系统内部存在许多风险;第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措施与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传统金融监管法律、政策及措施已经滞后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态势和趋势。因此,为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升监管部门监管效率,需要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进行改进与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驱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与合规运营,而“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则为现代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三、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契合性分析

1.区块链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区块链是一种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共享、共识信任机制且难以被篡改的按照首尾进行连接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它能够在缺乏信任的主体之间实现协同记账,因此也被称为现代价值互联网的基础性技术。从发展角度来看,区块链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其产生与发展必然对社会和经济基础进行重大调整,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种类的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传统产业运作方式,提升运作效率。因此,即使是对于类似互联网金融这类新型金融商业模式,同样也可以与区块链技术进行融合,对现有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进行再次改善与升级,进而产生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从区块链的技术属性角度而言,区块链具有数字属性与金融属性,这均与互联网金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契合性。具体而言:第一,区块链的数字属性表现为信息传递、信用加密等过程,它是区块链的自然属性。如果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互联网网络是互联网1.0阶段,那么以互联网网络为基础所建立的可信任区块链系统就是互联网2.0阶段。在互联网1.0阶段,互联网网络的运营是通过计算机语言将不同计算机硬件进行连接,进而保证信息交流。而在互联网2.0阶段,区块链系统的运营则是通过底层区块链系统协议来制定具有特征鲜明的机制,进而对信息进行生产、传输与存储,并且在共同协议机制的调控下,所有信息的生产、传输与存储都可以保证其真实性。而在区块链系统内部机制的建立方面,由于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形式,因此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去中心化,消除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区块链的金融属性表现为区块链可作为货币流转,如“比特币”以及作为非货币的权益证明,它是区块链的社会属性。从货币角度而言,虽然区块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货币,但是由于区块链系统内部的共识信任机制可以保证在其内部流转的“货币”永久保存及保值,免受互联网金融市场因素波动影响,消除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同时,区块链还可以利用其智能合约特性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出不同种类及性质的权益,而该权益在区块链系统内部可以自由流转,不受支付结算环境影响。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将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再次创新与改革,通过发展“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效率并解决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2.区块链技术特征及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可以理解为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将信息数据以块状存入区块链系统内不同节点,而各节点则通过一定的次序规律进行连接的公开交易数据记录技术。区块链包含四大特征:分别为去中心化、去信任、信息数据可靠性及系统的共同维护性。其中,去中心化指区块链系统内没有中心节点机构,任何参与主体的权力和义务相等;去信任指区块链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数据交易不需要有第三个部门进行监管,整个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交易全部公开与透明;信息数据可靠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区块链系统内部数据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指区块链系统内信息数据无法篡改;系统共同维护性指区块链系统内部参与者都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与保护。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特征,目前已经可以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应用到互联网金融某些环节当中,例如支付清算、交易票据、权益证明、身份管理、金融审计及征信管理等,具体的应用环节及优势特征如表1所示。

四、“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底层架构及发展困境

1.““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底层架构。目前,虽然区块链技术被大量应用到互联网金融场景及部分业务环节,使得“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初具雏形。但是“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程度却仍属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只是简单地被应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从互联网金融的底层进行融入,并对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升级改造,只是在互联网金融某些业务环节实现了“伪去中心化”,以达到低成本的资产和权益转移,忽视了互联网金融在创新及运营方面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问题。因此,有关“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构建应当重视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底层架构建设,从根源上对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进行改善与升级。由于区块链并不只是一种互联网技术,它是涵盖密码学、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学等其它技术学科的整合体,最终是通过新的数据生产、记录、存储、传输等形式所表现,因此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底层应用与构建方面,应当包含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以及应用层六个层次,具体底层架构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底层架构共分为六层,每层都具有一项各自的核心功能,不同层之间通过相互配合与协助的方式,共同实现整个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其中,数据层是区块链系统的“根基”,不仅负责对信息数据的搜集,同时也负责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安全保护;网络层是区块链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为区块链系统提供P2P网络、数据传播机制及验证机制等功能;共识层是区块链系统的核心,为区块链系统内部参与主体提供大量证明,以实现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激励层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所有节点行为,鼓励各参与主体积极使用区块链技术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合约层是区块链系统内部执行方式,是区块链系统内部种种功能实现的具体手段与方法;应用层是区块链系统与系统外界的沟通方式,是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实际应用。每一层的具体实现方式与功能如下:第一,数据层是对区块链系统的物理形式描述。它最初是由区块链系统开发人员建立一个起始区块,之后在相同的规则和原则下将每个新参与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放入相同的区块之中,并按照链式结构依次组成链条状。当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新的节点通过区块链系统验证后将被添加到主链条中,使区块链系统内的主链条不断延伸;第二,网络层是区块链系统在进行内部与外部沟通时的桥梁,具有实现区块链系统内部节点信息数据交流功能。区块链系统网络层是按照P2P(点对点)方式进行布局和运行,每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在系统内部生产与传播信息数据。当一个节点产生新的信息数据时,只要通过系统内51%的节点验证就可以将该信息数据添加到区块链系统内且不可更改;第三,共识层是区块链系统运行机制的集合,其功能是将区块链系统内高度分散的节点按照一定机制进行高效运作;第四,激励层是对区块链系统内部参与节点进行激励措施,以保证和鼓励各节点都会参与到区块链的信息数据安全验证以及系统保护当中;第五,合约层包含各种脚本代码、算法机制以及合约执行方式,它封装了区块链内部交易方式以及在交易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第六,应用层主要指区块链系统的外在表象,是“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直接面向社会消费者与投资人的环节,用于封装“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各种应用场景与案例。2.我国我国“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困境。第一,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挑战。首先,在“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执行效率方面难以保证。虽然,分布式的记账方式可以确保区块链系统对数据信息的完整记录,保证每个节点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信息数据。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入到区块链系统中,势必将使整个区块链系统无限制的扩大,而这将导致区块链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存储成倍数增长,对整个区块链系统的存储容量以及每个参与节点企业的技术提出较高要求;其次,“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不可能三角问题:即依托区块链技术而运作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将无法同时满足去中心化、高安全性以及高效低能三方面要求。而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之一,以及高安全性是金融运作的要求之一,导致“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势必将存在低效高耗能问题。因此在考虑到经济效益时,如何协调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将对“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产生较大挑战;最后,“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产生许多无用的中间环节,对资源造成浪费。在已有的“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可以发现,开发者过度注重“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在运作机制问题,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密码学、算法等问题,而这部分却不会产生任何实际的应用价值,进而忽视了一线用户的实际需求,迟迟找不到赢利点。第二,区块链技术对监管及金融市场所提出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信息技术,现在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不仅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也缺乏监管策略和手段,在监管方面存在滞后性。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区块链技术不同于其它技术产业,它对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及风险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无形中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和手段提出了严峻挑战;其次,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产业时,能够提升金融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企业运作成本,但是去中心化特征也会为其它金融主体带来逃避监管的漏洞。同时,区块链技术所强调的“CodeisLaw”观点属于变相的尼采价值重估思想的衍生,而信息技术的中性属性,也凸显了去中心化可能带来更高的金融风险;最后,“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将再一次重构金融市场格局,无论是顶层设计思想,还是底层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全面改变。而当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风险与发展问题,因此在融入了区块链技术后,互联网金融势必将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更多挑战。五、推动“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策略选择当前,互联网金融仍是金融市场的创新主力军,不仅可以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其它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受到信息技术、金融监管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标准等诸多方面的规范与限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如果可以将区块链技术真正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产业中,借助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先进及安全性,解决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较高的发展难题,势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区块链技术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同时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众多,参与的金融主体及非金融主体较多,因此在构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不断根据区块链技术的进步调整“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创新更加符合现代化金融发展需求的全新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此外,由于区块链技术目前尚未成熟,在许多环节仍存在安全问题。例如,在2016年区块链金融发展元年,全球第一大区块链项目TheDao被计算机黑客攻击后,造成了6000万美元的损失。因此,我国“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策略应同时兼顾技术发展应用及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具体发展路径与策略选择如图2所示。11.“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技术发展策略第一,健全我国区块链法律法规,发挥行业协会技术优势,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提供最优环境。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其发展初期难有政策标准规范其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区块链法律法规,指引新技术的规范发展势在必行。对于“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而言,由于互联网金融注重的是金融方面的监管,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以最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监管对象,而对于区块链的内部运行机制等问题可以适当放松监管,鼓励区块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建议一行三会牵头,联合公安、信息等政府部门,创建具有公信力的区块链管理行业协会,对区块链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重点解决目前国内区块链技术实现使用不同语言和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建议先从北京和上海等区块链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待相关标准机制较为成熟时,再向全国推广;第二,重视区块链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成果转化率。任何新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对于区块链这类最为前沿的技术而言,更是需要人才的支持。对于区块链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同时进行:一是从高等院校抓起,在高等教育学院设立区块链相关课程或者在研究院开设相关研究项目,尤其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二是在互联网技术企业内部建设区块链人才培养机制,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在人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强相关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以共建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方式共同培养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不断学习和丰富我国区块链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区块链技术全球竞争力。具体可以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鼓励互联网信息科技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加强交流,共同攻克相关技术难点以及制定国家化标准。二是鼓励高校加强相关领域的学者访问活动,通过留学或者举办论坛学术交流形式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国际化学习。22.““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安全发展策略第一,全力鼓励区块链创新,正确看待区块链技术为金融市场安全所带来的挑战。在任何一项技术成熟之前都将带来许多潜在与未知的风险。但是,并不能因为技术创新风险而限制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底层技术的趋势背景下,正确看待区块链所隐含的风险,通过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合规运营操作等形式,最大程度降低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需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在内部将风险及时抑制或者化解。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做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准备,建立多层次“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监管体系,保障“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所引发的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第二,拓展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与手段,通过使用金融科技监管方式对新型金融科技进行反监管,以金融监管创新的形式规范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到金融监管领域,通过金融监管的技术创新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监管的目的是鼓励金融创新,因此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监管时要遵循折中监管原则,在对金融企业进行监管时,要采取宽松的监管方式,为其提供一定的试错空间,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市场性风险,例如可以使用“监管沙盒”(RegulatorySandox)作为“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工具。

作者:蔡洁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