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及启发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23 03:39:00

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及启发探究论文

摘要:欧文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在新拉纳克担任厂长期间共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欧文在经济危机面前并未裁员,也未停发工资。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做法。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一个奇迹。当资本家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时,欧文则缩短工时,通过更新机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当资本家尽最大限度剥削工人时,欧文却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以借鉴。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坚定信念。

关键词:欧文;后金融危机;启示

罗比特·欧文(1771—1858),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担任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这个阶段是他实践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大量平民失业,手工业者破产,期间还发生了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欧文在这一阶段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种种罪恶现象,了解工业革命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痛苦,并同情工人、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产生了对资产阶级制度的不满,并积极探索应对危机的方法和社会改革的道路。在24年的厂长生涯中,欧文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和谐工厂、和谐社区。每年到新拉纳克参观考察的外国使节和其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络绎不绝。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社会主义者运动的创始人”。欧文不仅改善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也使股东获得了较多利益,尤其是欧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定信念、强化监管、从容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799年,欧文买下了苏格兰克莱得河谷新拉纳克附近的一家大企业,这就是“新拉纳克纺纱公司”。恩格斯生动地写道:“这时有一个20岁的厂长以改革家的身份出现了,这个人具有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高尚性格,同时又是一个少有的天生的领导者。”1806年经济危机时,大棉纺厂厂主们决定采取停止机器运转、解雇工人和以高价买进原料继续进行加工的办法,造成工人的恐慌。欧文则下定决心,采用既不伤害工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工厂的运行的办法,“停开全部机器,保留工人,维护机器,等待开工”,并且在禁运的4个月内给工人照常发工资。危机过后,企业恢复了生产元气,通过这次危机管理,欧文使工人“克服了他们的成见,并使我能够获得他们的充分信任。”从此工人们开始支持欧文和他的任何一项改革。欧文在那个普遍将延长工时来提高利润的时代中,做出了与当时资本家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是减少工时,更新机器,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来提高工厂的利润。当时一般的工厂资本家普遍实行13~14小时的工作日。在新拉纳克,欧文将劳动工作日缩短为10.45个小时,其中包括吃饭占用1个半小时,以使工人有更充裕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这一做法受到了工人们普遍欢迎。除了在自己工厂中减少工作时间外,欧文还积极地向贵族、议会宣传他的理论,推动立法,限制童工年龄和劳动时间。最终推动了限制童工年龄和缩短劳动时间的立法。同时欧文还耗资近一万镑在新拉纳克兴建了一所多功能学校,不仅为工人子女提供学习机会,也为社会上的下层人士提供教育。

欧文在新拉纳克担任厂长期间共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797年、1810年、1816年和1819—1822年。这四次经济危机,同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尽管在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上有诸多不同,但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和机理是有共性的。把握这种共性对于我们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发展有着一定帮助。

1797年由于英国农业歉收,政府大量进口粮食以及军费开支过高引起黄金外流,致使金价上升,银行倒闭,市场缩小,物价大跌。1806年由于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以及纺织品市场生产过剩,在1810年造成纺织品工业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大幅下跌,而后由于英美开战致使危机持续四年之久。1816年,由于英美商品对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无限制输出,致使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生产过剩,导致物价下跌。1819年,由于对前次危机中庞大的过剩产品吸纳能力不足,并产生了粮食歉收,致使殖民地原材料涨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萎缩,导致商品大量囤积,物价大跌。

相比较过去的经济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则复杂得多。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主要是在新自由主义推动下,国际金融自由化,金融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人们消费能力持续下降,并缺乏监督,继而导致世界性危机。这次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虚拟资本过剩且金融投机活动无人监督,并与货币紧缩形成对立,使银行流动性不足,虚拟资本价格暴跌,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现在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信用体系危机或是货币危机,但事实上与生产过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键点在于信用机构和投资银行设计出可以代替货币实现商品买卖的金融衍生品,帮助资本家解决市场紧缩和生产过剩的问题,结果造成金融衍生工具滥发,投机疯狂,形成大面积、大规模的负债超前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实质仍是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虚假消费“繁荣”,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增长与广大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传统的经济危机起始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物价下跌,市场萎缩,进而引发金融动荡,股市崩溃。而当下金融危机则以金融领域为起点,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通过信用卡“过度消费”解决资本家生产过剩问题。

由于2009年的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波V字形反弹,许多人处于乐观之中,但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全球经济尚未走出危机阴霾的情况下,还不可能摆脱债务危机的威胁,而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一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加以借鉴。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欧文无论采用何种措施都首先考虑到工人的利益,以工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自身的决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民生,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保民生,促稳定。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适时调控过高的房价、物价,加大公共领域投资的比重等等,让居民无后顾之忧,既敢消费,又放心消费,才能拉动内需。企业不应消极简单的“裁员,降薪”,要利用生产淡季加强员工的培训及教育,优化劳动力资源,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调强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中心,把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企业管理的归宿,最终解决危机造成的困难局面。公务员之家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如果思想观念不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就是空话。一是从国际形势上看,中国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金融危机一发生,外部需求急剧下滑,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模式的发展模式已走不下去了。二是从国内发展形势上看,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存在诸多弊端,如发展质量差、过度关注GDP增长速度、不重视资源环境保护、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结构不够优化,因而无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从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上看,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重低成本轻自主创新,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品牌产品少。四是从金融监管上看,对于中国现今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监管体制,既要加强金融创新,也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使逐利性资本始终处于政府调控范围之内,努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更加注重坚定信念

欧文在24年的经营生涯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做法。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他就是一个奇迹。正是欧文坚持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才使他的企业在经济危机面前屹立不倒。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之所以没有被金融危机所左右,很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照搬别国模式,没有按西方国家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和计划性。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即通过计划实行宏观调控,用计划的手段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国家计划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危机的动荡,最后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只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能彻底战胜金融危机,取得最后胜利。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实现,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就可以不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坚信经过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复兴,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强大,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68.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

[3]欧文选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8.

[4]欧文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3-1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8-839.

[6]邓小平理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