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南昌产业结构与布局

时间:2022-05-09 11:58:00

小议南昌产业结构与布局

[摘要]在“十五”期间,中共江西省南昌市委、市政府狠抓产业基础,制定了合理的产业政策,定期或不定期产业政策信息,引导、鼓励、扶持产业发展。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1∶54.5∶38.4,形成了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推动南昌经济的快速跨越式发展?打牢产业基础是关键。本文运用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理论,对南昌市产业基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发展产业集群、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及生态产业等有效措施,为促进南昌快速崛起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南昌;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快速崛起

南昌近年来的快速、健康发展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周刊》根据新型都会的经济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评选出了近年经济急速发展的世界10大城市作为动感都会,南昌成为中国惟一入榜的城市,被誉为全球二级城市崛起的样板。一个地区经济的活跃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产业活跃力。城市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要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以产业发展为依托,要有产业的根。被评为“动感都会”的南昌,它的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潜力怎样?能否支撑全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实现南昌快速崛起目标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南昌主要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这里我们所选择研究的是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要产业。制造业是南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也是全市扩大就业的关键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其他产业不具备的特殊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全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服务业已成为南昌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有向现代新型服务业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现就上述主要产业的具体现状做如下分析:

1.制造业。“十五”期间,南昌市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激励,提升微观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昌投资发展制造业,并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大大地提升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南昌市制造业各项指标增长迅速,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74.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235.78亿元,同2004年相比增长26%。2005年销售收入为733.33亿元,比2004年增加167.13亿元,同比增长29.5%。2002-2004年利税分别为44.26亿元、58.06亿元、72.28亿元,增长额分别为14.22亿元、13.80亿元,其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31.18%、24.49%。由分析可以看出,全市制造业发展较快,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2.高新技术产业。全市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省11个设区市首位,占全省的48.7%,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3.39亿元。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154.07亿元,在与六个相邻城市(合肥市、长沙市、福州市、武汉市、杭州市、广州市)比较中,处于总产值最低的城市,其差距分别为186.79亿元、58.15亿元、490.57亿元、485.22亿元、1873.17亿元、1272.50亿元。

3.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南昌市高度重视三产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以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大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信息软件业等8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提高,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2005年,南昌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2.19亿元,增长13.4%,从业人数达到101万人,增长7.8%,占从业总人数的41.3%。从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近几年服务业发展较快,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二、南昌主要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偏小。近几年来,全市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2004年,制造业同比增长18.3%,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8.0%,服务业同比增长14.0%,与较小的总量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全市目前各产业所创造的产值总量还是偏小。

在中部地区,南昌市经济总量处于中下游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明显。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中部6个省会城市总量的11.6%,排名第5,其中规模以上增加值仅占中部6省市总量的9.6%,排名最后。

2.现代制造业基地粗具规模,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优强企业少。全市围绕汽车、医药和食品、纺织服装、光电子和家电、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链集聚落户的制造业企业明显增多,已初步形成了汽车、空调、食品、光电和电子信息、造纸、飞机、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机电、冶金和新材料等十大产品基地。目前,十大产品产业基地中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户,资产总额591.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0.5%,从业人员16.47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78.21%。2005年,十大产品产业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185.4%,实现销售收入62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5.1%。

但全市产业发展还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优强企业少、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2%左右徘徊,其他企业的比例就更小,而国外该比例一般在5%以上,先进国家在10%以上,我国深圳在7%以上。技术装备差、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能力不强,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龙头企业、高端产品落户南昌的能力。

3.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但仍不尽合理。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一般用各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其在整个GDP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10.6∶47.2∶42.2调整到2005年的7.3∶52.8∶39.9,一产的比重不断下降,二产迅速提升,这也说明全市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总的来说,三次产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仍不尽合理,表现在: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而且产业内部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对GDP的贡献中,2004年第一产业为4.8%,第二产业为61.9%,第三产业为33.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昌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顺势而为,着力夯实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

欠发达的南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活力,呈现魅力,积蓄动力,展示潜力,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大开放主战略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战略。南昌经济的核心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有不断地夯实南昌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基础,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产业的有机融合,才能构筑推动“动感南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

1.筑牢制造业基础,发展产业集群。南昌应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基地,以适应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产业竞争的态势。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一批联动性强的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分工协作能力强、服务配套融合度高、技术、资金、人才合理流动、规模经济上档次的产业集群。

(1)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鼓励全市汽车产业走开放和合作的道路,支持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增强汽车工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抓住江铃与福特、长安的战略合作机遇,在重点发展江铃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污染的商务用车和越野车的基础上,加快引进轿车和重卡生产线的步伐,形成具有南昌特色的汽车工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30万辆以上规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20亿元,增加值为14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4%。

(2)发展精品钢材、精细化工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精品钢材产业要放眼钢铁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高度,立足现有的精品钢材制造基地,以发展洪钢集团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结合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调整布局。通过淘汰、改造落后生产力,控制一般钢铁成品的生产总量,削减钢铁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负荷总量,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拓展发展空间,延伸精品钢材产业链。同时,加快调整石化和化工行业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扩大有机硅单体及其精深加工以及白炭黑、丙烯酰胺和聚甲醛等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和散装水泥。加快特种陶瓷、功能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高强、轻质、多功能、低能耗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高档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2.培育特色支柱行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发展汽车、医药和食品、光电子和家电、纺织服装、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必须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树立品牌等策略,形成一批“航空母舰”式的超大型企业。带动一批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产业特色和聚集效应。一是政策扶持。用好现代制造业发展专项配套资金,用于制造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贴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益。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部级、省级技术中心、博士流动工作站,加快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技术。三是树立品牌。按照市场导向、科技进步、资源优势和效益等原则,重点抓好汇仁集团、春翔集团、海螺水泥、富煌钢构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技术项目,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群。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研究开发,培育和发展软件、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形成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电子信息企业群体。重点发展数字信息产品和现代家电,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同时,推动电子商务、电子媒体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扩大电子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家电等与电子信息关联较强的产业,积极使南昌成为我国LCOS数字电视、LED发光二极管、无氟压缩机等主要生产基地和空调器、半导体照明、数码相机和电子元器件等重要生产基地。

(2)要加快发展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是世界各国竞争于当前、决胜于未来的朝阳产业,全市必须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以汇仁、江中制药为龙头,不断地抓好中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材GAP种植、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及卫生产品和生物医药等,进一步扩大南昌市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把南昌市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依托南昌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汇仁等龙头企业的医药科研优势,在中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突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技术瓶颈”,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类药物。

4.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产业间的有机融合

(1)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包括研究开发、技术交易、测试测量、知识产权等的研发设计与技术检验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的经营组织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信息化工程总承包等工业信息处理服务业,包括金融队伍、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等资本服务业,包括广告服务、市场调查、营销服务、会展服务等的商贸服务业,以及包括法律服务、设备租赁、产权交易、物业管理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有能力提供专业生产服务的大公司和供应商,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链,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素质,提高为工业提供服务的范围和质量,提升二、三产业的能级,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在都市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目标。

(2)发展信息化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本行业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优质服务。我们应紧紧跟踪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引进、运用和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适应技术装备,将其积极导入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进程。要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供服务业。充分利用南昌大专院校密集,邮电、广电事业发展迅速的优势,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软件业。搞好系统集成,发展信息硬件制造业。推进企业上网、政府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努力使信息产业成为南昌的支柱产业。以大型专业商贸集团为中心,以行业供应链为纽带,建设一批行业的网上交易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城市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

(3)促进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非常紧密,二者紧密依存,并互相促进。因此,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要实现工业的大发展,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都需要建立起有利于二者紧密接触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环境,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无缝式链接”。为此,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系统内物流向社会化物流转变,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南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规划协调,重点实施南昌集装箱码头的搬迁改造,规划建设一批货运中心,要充分发挥向塘的交通枢纽优势,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融合的物流业,把向塘建设成为以物流业为主导的中小城市。

参考文献:

[1]洪礼和.崛起江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凌云,王立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