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角度的电信业发展刍议论文

时间:2022-10-09 11:12:00

基于区域经济角度的电信业发展刍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信业区域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强调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并对区域经济理论中电信业研究的脉络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加强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蓬勃兴起,信息化浪潮不断涌动,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电信业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我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电信业的关注和研究。

1区域:电信业发展的立足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电信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上进行:一是技术的角度,二是经济的角度。如果撇开技术的角度而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电信业的话,当前的研究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电信业的本质属性和一般意义上的规律性;二是从部门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立足于区域,产业的整体性是由普遍布于各个区域的内容构成的。中国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各区域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各区域电信业的普遍发展,很难想象中国电信业能有现在的发展成就,因此,探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问题也应该从区域的角度着手。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经济活动的区域化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土面积的广大必然造成资源赋存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沿革轨迹、人文背景以及政策操作等方面各区域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根植于本区域各种经济因素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存在,本身就说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共性,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各区域各种经济活动差异性的综合表现。

“七五”以来,从我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一方面各区域电信业的发展显著,另一方面各区域电信业的发展不平衡,而这些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差异有密切的联系。从区域的角度看,区域电信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电信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也必然会反映到区域电信业之间的差异上来;反过来,区域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区域电信业之间的差异也必然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容进而促使差异的形成和强化。因此,从区域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至少会更加有利于以下的工作:

(1)全面了解各区域电信业发展的异同,掌握其规律性,为指导区域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充分认识电信业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指导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正确把握区域电信业之间以及区域电信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电信业之间、区域经济之间、区域电信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2区域经济理论中电信业研究的痕迹

尽管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并没有显著的对电信业的研究,但这并不妨碍区域经济理论为我们从区域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一,区域经济理论中所涉及的产业研究已反映出各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其二,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的透视,已经显现出电信业发展的区域痕迹。

2.1产业区位理论与电信业区位因子定位

产业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首开了产业区位研究的先河。他在1826年撰写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性,认为各个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应具有各自适宜的区位。此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2]一书,创立了工业生产的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其中运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Palander)认为产业活动的位置应该以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为依据[3]。美国经济学家胡佛(HooverEM)则分析了产品中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并对制造业生产地域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4]。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在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工业活动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的观点[5]。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也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的模式。另外,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和美国学者弗农(RVenon)还分别对贸易区位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区位进行了探讨。

上述这些理论所涉及的主要是工业企业、农业种植地带的区位选择[6],而没有涉及诸如交通、电信等第三产业。一般,我们将前者称为区位性产业,将后者称为非区位性产业[7],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前者具有比较强烈的区位指向性,聚集性明显,后者具有较强的非区位指向性,分散性明显。或者说,前者只布局于各种条件都适宜的区位,而后者则是在各个区位“遍在分布”。然而所谓非区位性、遍在分布的产业并非在各个区位的发展都是同等程度的。事实上,我们从上述理论所感知的是,产业布局于各个区位依赖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而产业在各个区位的发展也依赖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既指区位性产业也指非区位性产业。

尽管上述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没有涉及交通、电信等第三产业,但是逐步地已将它们作为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提炼出来。由于电信业的出现比交通运输业晚得多,因此,交通运输状况基本上成为工业区位论之后各个区位理论都重点考虑的布局因子,按照这一思路,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中,随着通信作用的增强,通信因素也将会成为产业区位布局的重要因子。

2.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与电信业区域传导效应

对于区域电信业的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就空间范围来看,区域所反映的空间远大于区位所反映的空间,区位经济活动只是“点”状经济活动,而区域经济活动是“面”状经济活动,而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着眼于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eoisperrour)和代维尔(JRBoudeville)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集中于增长极,增长极的内涵中既包括具有支配和推进作用的主导产业,又包括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增长极产生的扩散效应,带动临近地区或其它部门的共同发展[8]。梯度推移理论则强调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9]。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总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然后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由向中心流动;二是扩散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由中心向流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hman)的产业关联效应理论明确指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将加剧两地区之间的差异,涓滴效应将缩小两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无论是极化效应还是涓滴效应,都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美国学者威廉姆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认识,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做了证实性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他认为,在一国经济的早期阶段,区域间的不均衡增长是显著的,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的增长差异会渐趋缩小,区域经济将越向均衡增长。这一假说承认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到缩小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以上这些理论尽管由于立论的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政策启示有所差别(例如增长极理论、倒“U”型假说强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的非均衡增长,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强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非均衡增长),有些理论本身甚至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例如倒“U”型假说[10,11]),但这些理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共性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另外,这些理论都承认区域间存在着相互的经济联系,并突出表现为区域间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而我们从许多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这些效应的产生实际上与担负区域间经济联系任务的交通运输业的区域间发展分不开,通信业的出现尽管晚于交通运输业,但就生产性质来看,与交通运输业是类似的。实际上,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通信尤其是电信业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交通运输业一起,成为两条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而区域经济和区域电信业发展的状况,则直接影响电信业这条纽带的带动强度。

2.3区域自身经济发理论与电信业自身的区域色彩

霍依特(H.Hoyt)等人的经济基地理论[12],将区域经济结构划分为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基本部门是为区外广阔市场提供产品、技术、劳务等为主要职能的经济部门;非基本部门是以为区内提供产品、技术为主要职能的经济部门。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是由基本部门带动的,基本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而非基本部门是为区内服务的,其构成在各区差别不大,它只能与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基本部门以一定的联系方式对其他非基本部门产生影响,并延伸到区外,形成区际生产联系与合作。因此,基本部门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乘数效应。然而,我们也看到,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部门,但区域非基本经济部门的作用不可抵估。一方面,非基本经济部门本身就构成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它对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非基本经济部门为基本经济部门服务,因而间接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第三,区域间基本经济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非基本经济部门。而依照这一理论的划分,区域通信业应该属于区域非基本经济部门的范畴,因此,我们对区域电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应给予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系列原来的不发达区域获得了迅速发展,而用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这些区域的发展,因此,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公务员之家

2.3.1新产业区理论

该理论是基于对近20年来在许多国家的一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集聚而成功地形成成熟型产业的事例研究而出现的[13-16]。普遍认为,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的影响[17])是新产业区的主要识别标志,专业化生产所形成的成熟产业是新产业区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在新产业区中,企业的生产内容更多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也更多地依赖现代联系方式,由此,我们已看到在新产业区研究中通信的痕迹。实际上,对新产业区域研究本身也现现代联系方式有关。曾有学者提出“光滑”的生产空间概念[18],其意是指随着运输方式的现代化和信息传输的飞速发展,距离在经济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日益减弱,资本和工厂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在这样“滑溜溜”的生产空间,有一个具有“粘性”的新产业区,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2.3.2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及其科学研究动的迅速增加和各国贸易壁垒的显著降低,极大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由于跨国公司具有自身的生产经营网络,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及其地理上分散活动的功能一体化,给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区域经济本地网络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之间的联系和冲突问题[19]。因此,如何协同全球网络与本地网络的关系,调节全球化和地方化过程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矛盾,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新课题。而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明显促进因素是运输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区域本地网络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电信网,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是建立在各区域的电信网基础之上的。

2.3.3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区域增长的研究框架[20,21]。该研究认为,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具有区域聚集特性,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地方环境,学习过程在知识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学习过程对地方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在这种地方环境下,相互联结企业、客户、研究机构、大学和地方行政当局的网络关系能够增强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提高各行为主体伴随竞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发现新解决方法的能力。实际上我们看到,尽管该理论更多地是在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聚集的原因,但其中也充分体现了对通信的关注,因为有利于创新的地方环境本身就包含着现代通信网络环境和发达的电信产业,同时,依赖于地方环境的学习过程也包含着对电信产品的充分消费。

3研究的必要性

在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了电信业,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我国当前来看,发展信息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其中就包含着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问题。而通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通信产业,这些都集中于区域电信业的发展问题上,因此,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从区域角度研究电信业的发展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3.1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

加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电信是信息化的基础,电信产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对电信产业发展的关注是信息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另外应该看到,国民经济信息化离不开区域经济的信息化,电信产业在各区域发展的状况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各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基础。由此来看,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从电信产业和区域双向上加强建设,尤其要求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和研究电信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问题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变化问题,以期找出不断发展的优势和政策制定的方向。

3.2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不断优化升级和不断现代化,加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电信产业的建设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使区域经济不断具有活力,能够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一定区域上,而区域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因此,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产业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国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是超常规式的,这种发展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更应该将电信业与区域结合起来。

3.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各个区域在发展中合理配置资源,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产生互动效应。电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明显的连带效应。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的程度。将电信业落实到区域的范围进行研究,找出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特点、差异变化的趋势和原因,能够使各个区域进一步明确电信业在其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各区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投资和布局,提高本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并保持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联系奠定基础。

3.4电信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电信业本身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性质,这就要求电信业的发展必须各个区域协调配合,以确保网络畅通。电信业的这一特性为电信业在各个区域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电信业的区域性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性,只有真正了解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和结果,才能正确选择电信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为制定电信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Thunemn,J.H.Von(1826).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Weber,A.(1909).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石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8]黄以柱.区域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9]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周振华.地区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2]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Park,S.O.,Markusen,A.Generalizingnewindustrialdistricts:atheoreticalagendaandanapplicationfromanon-Westerneconomy[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95.

[14]Markusen,A.Stickyplacesinslippyspace:atypologyof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Geography,1996.

[15]Grabber,G.Theembeddedfirm-onthesocioeconmicsofindustrial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

[16]Amin,A.Thegolbalizationoftheeconomy:anerosionofregionalnetworks?TheEmbeddedFirm[M].London:Routledge,1993.

[17]MalmbergA.Industrialeography:agglomerationandlocalmilieu[J].ProgressofHumanGeography,1996.

[18]mberg,A.Industrialgeography:locationandlearning[J].ProgressofHumanGeography,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