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风险调控

时间:2022-11-16 04:16:00

小议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风险调控

一、农村市场介绍

农村潜伏着巨大的信贷需求,而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撤离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严重短缺,新型农村小型合作金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在这些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中,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互助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吉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省出现了许多互助社。这些组织以成员入股集合资金,为生产生活中需要资金的组织内部成员(农民)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在促进农民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互助社弥补了农村资金需求缺口。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日益明显,金融机构“去农化”倾向趋重,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加剧了小额农业信贷资金需求缺口,极大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资金互助社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入社农户自愿把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互助资金,为加大对小额农业信贷产品供给提供了保证,较好地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其次,互助社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创业资金的需求。由于农民资金互助社孕育于农村,扎根服务于本乡本土,因此,互助社的人员能够深入到村组、农户、田头,及时为有需求的农户分期分批办理小额借款,使其在发展生产时能方便快捷地借到钱、办成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增收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再次,互助社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民资金互助社作为小型金融组织,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比大型金融组织更具优势,是现有农村信贷市场的必要补充,是商业信贷市场之外的一种“微型融资”新途径,已逐步成为推动扩大“农村资金洼地”的有效载体。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农村金融格局,成功实现了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错位发展。最后,互助社进一步遏制了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势头。随着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的民间资本规模不断壮大,不规范的民间借贷交易势头日盛。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使农户有了交易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农民资金互助社客观上为民间资本提供了一条由“地下”转入“地上”的合规平台,从而有效遏制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间高利贷的生存空间,引导民间金融资源的合理、有序配置。

但互助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是融资困难,互助社成了无源之水。《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指出: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和向其他银行机构借款作为资金来源。在这三种资金来源中,因为受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等条件限制,社员本身是需要资金的群体,没多少存款。而“暂行规定”又限制了吸纳互助社员的范围,所以吸收社员存款难度比较大。社会捐赠是偶发性的,不能作为融资的主要来源。第二,监管专项法律缺失,互助社没有合法的“身份证”。虽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但由于长期缺乏一部关于资金互助社的法律法规,互助社的合法身份受到质疑。由于“身份证”颁发部门不统一,没有一家资金互助社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认同。最后是互助社自身的问题,由于互助社由村民入股组成,其管理者从股东中产生,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并不具备成熟全面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加之没有合适的制度约束,造成有章不循、合作性不强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互助社的运行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互助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概述

1.概念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具有类似或关联生产的农民共同发起、拥有和管理,为了获取便利的融资服务或经济利益,按照资本入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原则建立的互助组织。

2004年7月吉林梨树县闫家村出现了一种与农村经济合作社共生的、新型的资金互助组织,标志着这类组织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正式诞生。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共同在全国部分省(区)开展了“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旨在通过搭建农户自主参与的组织平台,为贫困农户提供更直接的金融服务,既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新机制,又推动农村内部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的新发展。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在全国确定14个省的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进一步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等,确定首先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农村地区开展试点。

具有合作性质的互助社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根源:城乡差距是其社会根源,互助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把农民联合起来,以组织的形式谋求农民的自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体制根源,互助社的产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农民的弱势地位导致其金融服务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满足;社会均衡是其制度根源,互助社中财政扶贫资金的注入正体现了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比较优势是其市场根源,互助社具有信息成本低、管理层次少、运营成本低等比较优势。

对互助社的类型划分,从监管角度可以分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类;从是否依赖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角度可以分为内生于或不依赖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互助社;根据管理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基地(公司)管理模式和村委会管理模式两种;从推动力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府主导型、自发引导型及融合共生型等。

2.特点

当前互助社的主要特点有:

(1)运作模式较规范

互助社均经当地农工办批准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都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牌匾,运作模式参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设有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核算软件,凭证印制和格式都基本一样。在合作区域上,以镇级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为主,坚持区域性、内部性。互助资金的吸纳与投放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只在区域范围内和社员内部进行,不对区域以外、社员以外人员办理业务。

(2)资金来源较零散

农民资金互助社多以发起人原始出资、社员入股资金和存入互助金为资金来源,其中发起人股金与一般社员股金统称“社员基础股”,其余皆为“互助金”。资金互助社所吸纳的互助金普遍额度较小,且较为零星、分散。

(3)风险控制较粗放

农民资金互助社基本能够按照办社《章程》、宗旨和办社原则进行运作,禁止跨地区投放、大额投放、高息投放,切实规范自身健康发展。在互助金投放风险控制方面,一般采取担保方式,坚持短期小额分散投放,每户借款额度控制在1000-20000元,期限一般在3—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1年。

(4)人员结构较单一

互助社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常住人口,职业均为农民,大多是原信用社代办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或当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士,其中尤以农经人员为主要力量。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1.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金融实务和金融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语。到目前为止,对风险的定义和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

(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3)风险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的偏离度;

(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

(5)风险是受损失或伤害的危险。

本文认为风险具有下面四个基本特点:

(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时间是形成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基本因素之一。

(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4)风险使得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必然包含不利状态的成分,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2.风险包含的内容

以上对风险的定义和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包含的内容,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偏离度和危险等概念,下面通过对风险与这些概念的关系来进一步了解风险的内容[13-14]。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