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检验下的产业结构论文

时间:2022-03-04 11:54:22

因果检验下的产业结构论文

1引言

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2000—2010年昆明市的产业GDP和土地类型变化数据,综合考虑两者间的时空关系,运用比较分析法、person相关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系数对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探究,运用偏差系数法对昆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同步”与“错位”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现昆明市实际发展状况对昆明市城市化建设中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

昆明市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是云南省省会城市,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较高,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及红色山原地貌为主,海拔1500—2800m。昆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面连接贵州和广西,可直通沿海城市;北面经过四川、重庆可挺进中原;往南可到越南、老挝、泰国和柬埔寨;西面则与接缅甸接壤,可连通印度和巴基斯坦,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分别选取2000—2010年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数据和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在内的9种用地类型的面积数据作为昆明市产业机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的研究依据[16]。通过对两者变化情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其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界定和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性及相互影响机制,本文将研究对象纳入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对昆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表明,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较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两者间因果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昆明市用地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同城市用地结构变化间不存在因果性关系,说明昆明市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其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间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和耦合,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昆明市用地结构及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分别受到自身和对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十年内昆明市用地结构变化受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变化则较平稳,受其他因子干预程度较小。本文采用偏离系数法在对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两者间的发展协调度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对其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2.3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的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3比较分析

3.1昆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通过对昆明市2000—2010年GDP构成比重变化(图1)分析可知,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比重在十年中整体上呈现稳中有升、逐年交替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7.1%变化到2010年的46.27%,变化幅度较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4.7%变化为2010年的48.4%,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从产业GDP结构图中可见,在近年的发展中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昆明市的支柱产业,自2005年起产业GDP在昆明市总GDP中占据最大的比重。近年来,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总份额持续达到九成,说明昆明市正处于城市经济转型的强劲发展阶段。

3.2昆明市用地结构演变分析

本文选取昆明市9大城市用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00—201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情况进行了综合探究,用以分析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11年时间,昆明市城市建设土地类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昆明市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昆明市居住用地从2000年的33.9%增长到2010年的51.3%,工业用地从2000年的15.6%增加到2010年的17.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从2000年的2.9%增加到2010年的10.1%。昆明市城市绿地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所占的比率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绿地用地的比重下降最显著,由2000年的6.9%下降到2010年的2.69%,道路广场用地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6.22%下降到2010年的3.37%,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则在2000年的基础上出现较小的增减交替变化,具体的变化数据见表1。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发展变化趋势上呈现出某种相关关系。即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份额总体上增加,城市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居住用地面积也有显著增加。

4昆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性分析

4.1基于SPSS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深入探究昆明市2000—2010年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person相关法对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以昆明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和各土地利用类型比重作为研究指标,分别用C1、C2、C3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用D1、D2、D3、D4、D5、D6、D7、D8、D9分别表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占总面积的比重,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2)。运用SPSS19.0软件中描述变量相关性的person运算分析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的相关程度,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矩阵表(表3)。表3表明:昆明市第二产业产值与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呈正相关,且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的显著性水平极高;第三产业产值则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具有显著正相关趋势,这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

4.2基于EVIEWS的相关性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的person分析,我们发现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和厘清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影响路径,讨论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我们选取产业产值变化率和用地结构变化率两个指标,将数据录入Eviews7.2软件[17],在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后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滞后期为1时,拒绝了用地结构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即用地结构变化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但产业结构变化不是用地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样,在滞后期为2时,检验结果拒绝了用地结构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而接受产业结构变化不是用地结构变化原因的原假设。可见,在短期内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结构之间未出现互为因果的关系特征,说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昆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和土地利用结构间还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和耦合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脉冲响应分析: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昆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用地结构变化间因果关系及关联方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两者间的影响机制,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系数来考察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当一方受到另一方冲击时出现的反应;将昆明市近十年产业结构演进及其用地结构变化相关数据在Eviews7.2中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在得到的自然对数序列上建立VAR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所有单位根进行检验,我们发现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一单位圆内(图2),说明我们建立的模型具有稳定性,可保证脉冲函数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分别给产业结构变化及用地结构变化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即两个系统变化的随机扰动项分别变化了一个标准差,从而使其增长出现了波动,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3。图3中横轴表示受到冲击作用的相应期数(年),纵轴表示各变量的变化百分比,实线代表脉冲响应函数即因子受到波动后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从图3可见,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在经历了彼此及自身的一个增长时所受到影响的动态轨迹。由第一幅图(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可看出一个正向的产业增量对其自身的影响大约持续5—7期,其中在前三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总体呈快速持续下降趋势,在第三期后逐渐进入较平稳状态,波动不大;当用地结构变化率突然出现一个百分点的增加时,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率在滞后一期后的第二期开始上升,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变化率达到0.25%,而此后影响效应逐步减弱,从第七期开始趋于消失;从第三幅图来看,随着被给予一个土地利用率的增量,产业结构变化率从第一期开始发生变化,所受影响一直持续,在经历了一、二期的快速下降后的三四期下降减缓,此后下降幅度逐步趋于平缓;而第四幅图则表明在经历了土地利用率给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其土地利用率内部呈现波浪式变化,在经历了一、二期的快速下降,三、四期的快速上升及第五期的再次下降后其波动逐渐趋于平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上分析表明,用地结构变化率对产业结构变化率带来的冲击反应出现时滞,在滞后一期后开始反应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值,总体上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提高对自身及土地结构变化率产生正向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样,土地利用变化率的正冲击对其自身和产业结构变化率虽然有着较短时间的起伏变化,但总体上也产生了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用地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只有当两者达到协调耦合的理想状态时,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5协调性分析

2000—2010年,昆明市的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昆明市实际情况做出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作为衡量结构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结构变化来评价昆明市产业结构发展及用地结构变化的协调性。其计算公式为:Di=Σni=1|Gt-G0|式中,Di表示结构变化率,G0表示基期结构,GT,表示t期结构,n指的是几种类型。根据公式计算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变化程度,用偏差系数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2000—2010年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不断增加,说明昆明市城市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节发展期;而2000—2010年昆明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的计算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从2007年开始变化幅度突然变大,整个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波动都较大。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差系数是用来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之差的绝对值,偏差系数的大小是用来描述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差距的指标。偏差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差距越大。从表5可以看出,昆明市产业结构偏差系数从2000年的0.24%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44.95%,说明在2000—2010年间昆明市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的速度较快,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较慢,产业结构变化相较于用地结构变化具有滞后性。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研究表明,2000—2010年昆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昆明市城市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第二产业,说明现阶段昆明市产业发展总体进入较为科学的高水平阶段。以2000年为基期,用结构变化率和偏差系数综合研究了昆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相关情况,发现昆明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率远远大于其产业结构变化的变化率,相对于城市用地的快速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两者的城市化发展速率出现偏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表明,在短期内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格兰杰原因,但昆明市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用地结构变化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在现阶段昆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之间还未达到协调和耦合。

6.2建议

现阶段昆明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因此,昆明市应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在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并结合市场客观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市场调控机制对不同区位的土地征用不同的土地使用税,以此来引导产业的合理选址和城市规划;同时,决策者应重视规划的综合效益及可行性,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适应市场变化和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土地结构变化的冲击,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建设,力争达到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

作者:阮雪玲牛乐德彭籽明鲁敏李志祥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务处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