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外科诊疗对策

时间:2022-01-23 03:07:00

探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外科诊疗对策

摘要: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

(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12]JosephPThomasG,ThomasT,etal.ultra-earlyevalutionof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ology,1990;72:195

[13]诸晓凡,曲松滨,石峰,等.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问题研究(附50例CT与尸体解剖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