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干诊疗探究论文

时间:2022-01-19 10:12:00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干诊疗探究论文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干疗法;针刺疗法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每次1~2分钟,发作后间歇期与常人一样,无任何不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自愈极少,发作呈周期性,病情多进行性加重。笔者1996年3月~2008年4月采用电针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23~76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30年;左侧痛者16例,右侧痛者26例,双侧痛者3例;受累神经支为Ⅰ支者2例,Ⅱ支者16例,Ⅲ支者14例,Ⅰ、Ⅱ支者5例,Ⅱ、Ⅲ支者8例。

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拟定。论文百事通①面和额部持续数秒到两分钟以内的发作性疼痛。②疼痛有以下4个特点:疼痛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样或烧灼样的性质;由触发区域开始,或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引起;在两次发作期间患者完全正常;疼痛发作时,眼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发红,流涎,因反复疼痛可见面部抽搐。③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④每例患者的发作具有刻板性。⑤需要时应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二、治疗方法

2.1选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夹承浆;配穴:合谷、阳白、攒竹、足三里。

2.2针法:Ⅰ支痛者取鱼腰穴,从鱼腰穴斜向下方刺激眶上神经,同时病人有酸胀感。Ⅱ支痛者取四白穴,从四白穴斜向上刺激眶下神经,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或上牙等处。Ⅲ支痛者或Ⅱ、Ⅲ支痛者取下关穴或夹承浆(颏孔处),通过下关穴即在蝶腭窝处刺激上颌神经,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处;通过夹承浆穴透颏孔刺激颏神经,待有胀痛或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针刺每穴时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有针感后,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选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如症状减轻,可改为隔日1次,症状消失后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以防复发。

三、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半年内未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或大部分消失。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间隔延长。无效: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无改善。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5例占33.3%;显效14例占31.1%;有效11例占24.4%;无效5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四、典型病例

王某,女,46岁,自诉面痛10余天,加重3天。患者面痛呈阵发性,发作时痛如刀割,有烧灼感,痛势以左侧面部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为甚,疼痛一般持续5分钟左右。患者请求针刺治疗,遂采用上述选穴及治疗手法,针10次疼痛大有缓解;又针10次,疼痛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再针10次。停针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五、讨论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的范畴,病因与外邪侵袭有关。头面部是一身阳经所在,是三阳经筋结合处(面颧部),手三阳经筋会于角(侧头部)。若素体脾虚,痰湿内盛,复感风寒或风热等外邪,风邪挟痰,闭阻手足三阳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木失条达,郁而化火,肝火上犯,遂致面部疼痛;或气血亏损,病久入络,脉络阻滞而疼痛。选取上述主穴,并用平补平泻手法,能疏通面部经络气血“通则不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是一种较难治的顽症,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该病首选针刺治疗。针刺疗效与手法关系密切,针刺时必须直接刺激各类神经干,并产生理想的针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组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在1个疗程内,疼痛就有所减轻;针刺2个疗程,疼痛部分消失;大约3~4个疗程,疼痛完全消失。病程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病程愈短,疼痛治愈率愈高。wWw.gWyoO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感觉纤维至脑干的三叉神经感觉核,运动纤维来自脑干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在正常情况下,体内外刺激统一由感受器来感受,神经干没有机会直接受到刺激。而当针刺神经干时,可以直接使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它所支配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镇痛的目的。本病易反复发作,尤在情绪受刺激时而复发,所以,为防止发作,要注意调摄情志,同时禁食辛辣、注意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