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综合征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7 03:26:00

Fisher综合征分析论文

Couler在1932年首先报告由共济失调、腱反射丧失及脑外肌麻痹构成的综合征,并认为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1956年MillerFisher又报告3例类似病例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1],以后文献中即将此称作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我们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FISHER综合征8例,现将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FISHER综合征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38岁。

临床表现: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梁史4例,有消化道感染史2例,2例无明显前驱因素,8例均为急性起病,双侧眼外肌完全性麻痹2例,双视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伴眼内肌麻痹,右眼动眼神经麻痹,左外展神经麻痹1例复视5例,呼吸费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1例,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例,驰缓性轻瘫2例,四肢麻木,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3例,无深感觉障碍,四肢腱反射消失6例,减弱2例,双侧对称性小脑性共济失调7例,右侧,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实验室资料: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8例,该病第2周到第3周脑脊液蛋白增高至0.6~1.8g/L7例。蛋白质正常2例,其中1例为起病后第5天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8例IgG均增高,8例头部CT均正常,其中1例,MRI示右小脑半球近蚓部区现小结节状长T2信号,3例头部MRI正常,5例双下肢及右上肢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远端明显),运动及感觉伟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3例,F波潜伏期未引出2例。

治疗及结果:8例患者确诊后均予以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000mg/日静滴3天,500mg/日静滴3天,80mg/日静滴2天,改口服强的松50~60mg/日以后每周递减5mg,同时予以维生素B1针0.1g、弥可保针500mg肌注,1次/日,同时口服维生素及对症支持处理,住院18~30天,2例痊愈,6例好转。

讨论

本组8例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或减退等主要临床表现及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符合Fisher综合征的诊断。Fisher综合征约占GBS的5%,临床上并非罕见FISHER综合征一般有如下特点:①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本组4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有消化道感染史占75%。

②眼肌麻痹、以双侧眼外肌症为主,其受累程度不等,眼外肌麻痹通常于病后2周左右开始恢复,而眼球上视运动恢复最迟2。个别病例可同时累及眼内肌本组2例,占22.5%近年偶有相关报道,但病例数均较少。

③共济失调:本组7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其中3例行头部MRI检查未见异常1例表现为右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头颅CT未见异常,而MRI示右小脑半球小结节状长T2信号灶,推测与后颅窝CT分辨率低有关,目前引起Fisher综合征共济失调的病变定位仍有争议Suzuki[3]报道1例Fisher综合征患者,经头部MRI证实小脑有长T2信号灶,Taphoom等[4]报道1例经头颅CT证实有小脑低密度影,推测与小脑病变有关,可能累及脑干内的小脑传导路,但未能说明双侧对称性共济失调的原因,亦有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肌梭的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现关节运动感觉冲动分离造成[5]。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安氏等2报道2例表现腱反射消失无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无肌萎缩,认为难用神经根炎来解释,考虑系急性小脑病变损害了进入下行传导路的神经元,而这些下行传导路的神经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兴奋作用,造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本组1例头颅MRI见右小脑半球小结节状长T2信号灶,结合共济失调的病变部位,认为本综合征不仅有周围神经的损害可能有脑干和小脑的损害。

⑤脑脊液多有蛋白-细胞解离现象,一般占73%~77.7%。有条件的医院可做神经节苷脂抗体的测定如GQ1b抗体。

⑥预后较好,有作者认为Fisher综合征不进展为全身严重瘫痪且预后良好的GBS变异型。⑦肌电图检查示神经元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F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

⑧另有作者认为Fisher综合征同GBS两者无本质区别,Fisher综合征是以共济失调为主的颅神经受损的GBS。

Fisher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最近发现Fisher综合征体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低度同GBS一样均阳性表现,两者有相同的免疫累及病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与本病脱髓鞘的病理有关,病前感染特别是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体可能诱发了异常的免疫反应。Fisher综合征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认为激素治疗有效,本组8例经激素治疗,2例痊愈,6例好转,故早期治疗效果好,病情进展的应及早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但目前国内资料少,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