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

时间:2022-11-28 04:42:00

透视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

[摘要]建立运动员退出机制是解决运动员退役问题对运动员进行人文关怀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视角以补偿!机会成本为关键点建立运动员退出机制,灵活运用货币补偿退出、安置工作退出、学习补偿退出和自我补偿退出的形式,重点为运动员提供学习机会和途径,对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可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运动员;运动员退役;退出机制

竞技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在我国专业运动员管理体制下,国家不仅应高度关注成长中和辉煌中的运动员,对于那些即将退出竞技体育舞台的运动员也应该予以重视,通过适当的政策形式体现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和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员的管理机制不仅要有正向的进入机制,即选拔运动员,使其进入到竞技体育领域的机制;还必须有反向的退出机制,为竞技运动员开辟一条退出通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的合理衔接,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成为流动的活水,防止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淤积沉淀,为竞技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在政策指令性退役安置向自主择业转变的形势下,运动员如何退出原来的竞赛和训练状态,怎样退出以及选择什么方式退出,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关系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竞技运动员的退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竞技体育机制不仅进入机制要合理,退出机制亦要合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以!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为精髓的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制胜法宝。多年来,在举国体制下以国家专业队为龙头,以省、区、市专业队为中坚力量的一条龙式运动员培养模式选拔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进入到竞技体育领域接受专门培养成为专业运动员;同时,每年又有为数众多的运动员,因为年龄、伤病、运动成绩上不去、主观放弃等等原因而终止训练,退出原来所从事的竞技体育领域。随着退役运动员的逐年增多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当初国家包分配的指令性政策安置之路已经越走越窄,越来越多的运动员退役下来后得不到安置,找不到工作,成为了运动队的包袱。邹春兰、才力这样的前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们退役后迫于生活压力干起了搓澡工、门卫,而类似这样的退役运动员还大有人在。这些由于不合理的退出所带来的不良社会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构建合理的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合理的运动员退出机制是从根本上对运动员的人性关怀

由于年龄、伤病等原因运动员必然会退出原来所从事的竞技领域,因此,建立合理的退出过程和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不论运动员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绩,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将面临退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退役运动员总数则高达27.9万。运动员的退出不等于退休,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重生。对退出过程和方式的选择将影响运动员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可见对运动员退出竞技领域的关注就是对运动员真切的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体委第一任主任元帅就指出!对运动员不是关心一阵子,而是关心一辈子。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现任人大委员邓亚萍和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叶乔波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呼吁改善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提高退役运动员福利。中华体育基金会亦表示运动员退役应体现以人为本,发扬人性的光辉。

(三)研究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对运动员的退役问题学术界有过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运动员退役心理调整方面。如王进(2006)宋红毅%(2008)等人探讨了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心理状态和就业观念等退役安置问题。第二,运动员退役安置途径方面,于文谦&(2004),汤跃(2006)等人认为应通过政策扶持、社会支持、加强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等扩大就业渠道。第三,在运动员退役后生存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叶乔波((2007)提出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体教结合进程、拓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渠道等对策。第四,从建立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闻又文)(2006),朱超巍(2006)等人提出退役运动员安置货币补偿措施、建立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的构想。以上几方面的研究针对运动员退役这一社会现象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现有文献中还没有从制度层面上以探讨运动员退出机制为主的研究。目前对运动员合理退出机制的系统研究尚未深入,相关管理实践也处于反复试探与摆动阶段。

二、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一)原有行政性指令退役安置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不可否认,行政性指令安置可以解决少量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那些拿过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受人瞩目的明星运动员来说,运动队安不安置也无关痛痒,社会上有大量公司、单位在向他们伸出橄榄枝。而处在金字塔中下层的大量运动员和一些边缘项目的运动员由于受关注程度不够,他们的退役安置则困难重重。应该承认,对于运动员的退役后路问题,有关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毫无疑问,指令性安置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要真正对运动员的出路和发展负责,必须改革运动员退役管理体制,建立运动员退出机制已凸显其重要性。

(二)目前存在的!形式退出并非真实退出

运动员如果认为不能获取优异运动成绩,在训练和比赛中将失去最重要的内驱力。竞技运动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这种心理压力会呈现一种几何递增的状态,越是水平低的运动员压力就越大,就越是容易选择退出。而退出训练场并不意味着真正退出,大量运动员只是停止训练,在原运动队等待分配。据调查,安徽等8个省(区)待安置运动员占在队人数的比例平均为28.9%。宁夏自治区优秀运动员编制350人,退役待分配运动员185人,甚至有的运动员在运动队中待分配年限长达21年+。在全国,无法适时安置的退役运动员的比例是40%,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1200名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立刻失业。在这个群落中,因为年龄和伤病的原因而生活艰难者,显然会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所以目前这种以行政指令性政策安置的130%&()+王进:从过程理论观点探索我国运动员的退役(,)退役意识、心理状态与应对策略的调查,体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47-54页。王进:从过程理论观点探索我国运动员的退役(.)社会支持与退役教育的构想,体育科学,2006年第8期,第17-24页。宋红毅: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的研究运动员就业观念的转变,体育世界(学术),2008年第3期。于文谦,李强: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体育科学,2004年第7期,第16-18页。汤跃,孙焕红,何铁钢: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3期,第23-24页。叶乔波: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闻又文: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货币补偿实施办法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72-74页。朱超巍,苗苗:关于发展我国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第10-12页。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5期,第8-11页。李海鹏:!金牌工厂的退役安置难题,南方周末,2003年6月19日。运动员退役体制事实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形式退出换来更多的运动员!下岗,既不能真正解决运动员的出路,又侵蚀了政府提供给训练、竞赛以及现役运动员的!补贴,最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国家对运动员带有倾向性政策的效力,不能真正体现国家对运动员的关爱。

(三)竞技运动员退出的关键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退出

经典经济学原理指出,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种成本就称为机会成本。对于那些到了上学年龄的运动员来说,他们所付出的成本就是放弃了学习机会,而对于那些成年运动员来说,他们参与训练所付出的成本则还包括工作机会和金钱等。按照人体生理规律,各生理器官在20岁前后达到机能状态顶峰,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这种顶峰状态维持几年,或者在未来几年内使这种顶峰状态降低很少。因此,每一名运动员都将面临着退出以前所从事竞技领域的境地。为提高人力资源的成效就必然也必须为运动员建立一条适当的!退出通道。现在的问题是行政指令性安置既不能满足广大运动员的需要,在实践中又存在着重重阻力,那么我们给运动员提供什么样的退出途径才能做到运动员满意同时又具备可操作性呢?按照补偿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原理,竞技运动员的退出应有两层含义:一是竞技运动员实际退出原来所从事的竞技领域;二是运动员获得机会成本补偿的退出。这里的关键则是运动员在获得因为从事专业竞技运动训练所损失的机会成本的补偿,包括学习机会补偿、就业机会补偿和货币机会补偿等。通过补偿运动员参加训练竞赛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既能真正满足运动员的实际需要,又能给运动员打开多扇退出之门。建立以!补偿机会成本为关键点的退出机制是实现运动员真实有效退出的合理途径。

三、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的构建

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是建立在补偿运动员因参训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的基础上,从运动队和运动员两个角度建立包括退出监管、退出时点、退出形式与去向和退出政策与法律保障等内容,使运动员在适当的时候合理有效地退出竞技体育领域。

(一)退出监管

目前,运动员的退出是在教练员意志主导下的被动选择。教练员往往根据经验来安排运动员是否应该继续练下去或者是退出。运动员是否真到了非退不可?在什么情况运动员可以选择退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出评估体系必不可少。我们是否可以从运动员参训时间与运动成绩的双向比较、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可被替代的情况等方面制定标准,形成运动员退出评估体系,指导队员退出。同时,作为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的参训意愿是其积极主动投身训练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运动员退出的问题上还要充分考虑运动员自我意愿。建立在补偿运动员机会成本的基础上的竞技运动员退出机制,应充分考虑运动队双主体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因素,在监管上采取在运动队主导管理下,运动员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办法,为运动员提供真实有效的退出途径。

(二)退出时点

对于现代大多数运动项目而言,竞技运动的特点及激烈竞争决定了竞技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短暂。许多职业运动员从小投入运动训练,参加各种水平的竞技比赛,逐步达到他们运动水平的巅峰。有的选择在此时隐退,转而从事其它的职业或者继续接受文化教育;有的则经历巅峰水平的回落,逐渐被淘汰出局;只有极少数的精英运动员退役后可以继续从事教练或者运动队管理的工作。竞技运动员的退出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理论上来说,在运动员从事竞技训练的每一个时段都可能出现运动员退出的情况。由于全运会及奥运会的影响,进入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一般至少以四年为一个长期的训练周期,如成绩不理想或发展前景不大时运动员就会决定退役。但目前出现运动员过早退出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很多项目的运动员在进入优秀运动队后两年即退役,有的训练时间甚至还不足一年,这对运动员个人、国家的投资、运动队伍的建设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于已取得优异成绩的精英运动员和尚有潜力可挖的运动员退出要慎重。由于目前我国运动员退出评131程龙,李汉超:对广东省游泳运动员退役年龄结构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7期,第9-11页。[J].Quest,1983,35:1-11东岳论丛Mar.,2010Vo.l31No.32010年3月(第31卷/第3期)(DongYueTribune)估不尽科学,运动员退出往往凭借教练员的经验和运动员的意愿,有可能流失了一些尚有潜力可挖的运动员。有研究表明,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分别在14至22岁之间达到个人的竞技高峰,并可保持4至8年不等,然后才逐步下降,如果训练水平高或个人条件好,还可以远远超过这个年限。如美国著名铁饼运动员、连续四届奥运会冠军A/厄特一直参赛到50岁仍投出了优异成绩。研究运动员退出时点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尽可能防止优秀运动员过早退出;(2)加强对运动员退出评估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研究;(3)慎重对待精英运动员退出;(4)考虑运动员退出年龄与运动成绩的关联性。有学者指出运动员退出年龄与运动成绩成正相关,即运动成绩越好,运动员退出时的年龄越大。

(三)退出的形式与去向

在一般理解下,人们都把运动员退出同退役联系起来,认为退出就是退出运动场,不再从事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工作。但是,实际意义上的退出应该包含更多的含义,而退役只是人才退出机制中最后的环节。完整的退出机制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是为了在竞技赛场上持续的实现运动员与项目匹配,对那些现有项目运动成绩不理想的运动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转项、培训、换岗或退役等措施。在这个意义上,运动员退出在最后退役之前还存在这样一个缓冲带,包括项目调整、岗位调整或接受再培训等。为补偿运动员参与训练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运动队可考虑补偿运动员参训所付出的经济机会成本、工作机会成本和学习机会成本,另外,运动员也会对自己进行!自我补偿。相对应,运动员退出的形式就有四种,即货币补偿退出、安置工作退出、学习补偿退出和自我补偿退出。根据这四种运动员退出形式就可以从多个渠道为运动员打开!退出之门。通过就业补偿的形式,运动员可在行政指令安排下转行,退出竞技体育领域;或者,对于水平特别高的大龄运动员,可采用留队任教或担任运动队行政人员的办法实现个人角色的转变。采用货币补偿的形式,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并结合参训时间给运动员发放!退役费。采用学习补偿的形式为运动员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渠道,运动员或进入大学学习取得所学专业文凭后再进入就业渠道,或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促使转行就业。实际上,在运动队带补偿性质的以上三种退出形式之外,还有一种!自我补偿的运动员退出形式。运动图1竞技运动员退出形式与去向员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自己梦想,进入到其他行业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运动员对过去参训的一种自我补偿。也就是在体育人生以外重新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另一个人生角色。例如著名体操运动员刘璇靠她良好的形象和极高的知名度进入演艺圈发展,!体操王子李宁则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运动休闲服装公司,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商界人士。由于这种!自我补偿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先验事例不具有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因此,要着重鼓励运动员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点对点的帮助,在建立退出机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运动员的退出形式主要有四种,见图1。对于运动员退出去向的统计,钟秉枢(1998)对奥运选手样本的调查表明,当教练员和出国的人合计占了退役人员的63.9%,从事其它专业技术工作的仅占0.8%。而优秀选手样本中当教练员的只有21.2%,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人数占了23.2%,上大学的占42.3%%。另据统计&有超过60%的优秀运动员选择货币安置的形式,总体安置的标准全国平均为6万元左右。建立以补偿!机会成本为关键点的运动员退出机制,灵活运用货币补偿退出、安置工作退出、学习补偿退出和自我补偿退出的形式,重点为运动员提供学习机会和途径,对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132%,1994程龙,李汉超:对广东省游泳运动员退役年龄结构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7期。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体育科学,1998年第3期,第45-49页。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5期,第8-11页。动员的就业能力。运动员退出的四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着许多联系,比如对有的运动员可能就会用到多种补偿形式来使运动员妥善退出。从现有运动员退出的情况来看,似乎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即明星运动员多采用学习补偿和自我补偿相结合;高水平运动员多采用学习补偿和就业补偿相结合;初等水平运动员退出则多采用货币补偿的形式。这一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法律与政策保障

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专门对运动员就业进行扶持。1980年,民政部、原国家劳动总局和原国家体委就联合颁发了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对运动员工作补偿退出,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据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正常年度待安置的运动员约3000人,遇4年一次的全运会年,待安置的运动员达4000~5000人。在货币补偿安置方面,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2003年8月,人事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再次联合印发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自上述两个文件印发至2007年4月底,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共安置退役运动员约12000人,其中货币化安置约6200人,货币化安置经费总额约为2.2亿元。为了促进运动员伤残保险制度的建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其17条规定:!00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这为新时期做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在促进运动员就业方面,200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将运动员管理纳入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将运动员保障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这是我国运动员培养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办法提出了3条运动员退役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岗位,可直接考核、免试录用;二是体育部门使用公益金资助建成的体育设施所在单位,必须安排一定比例岗位聘用退役运动员;三是取得优异成绩且有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岗位,可以直接考核,面试录用%。这一办法的出台从政策上鼓励运动员积极学习培训,发挥自己才干以取得工作机会,从政策层面保障了学习补偿的可操作性,鼓励了运动员采用自我补偿的退出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从不同的角度为运动员的退出安置提供了保障,但政策的关注点主要是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经济补偿方面,对于学习补偿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对运动员自我补偿退出的配套政策。另外,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有效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同时,针对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在体育法中具体涉及,运动员退出的法律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

建立运动员退出机制是改善运动员退役问题对运动员进行人文关怀的根本途径。建立以补偿!机会成本为关键点的运动员退出机制,灵活运用货币补偿退出、安置工作退出、学习补偿退出和自我补偿退出的形式,重点为运动员提供学习机会和途径,对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就业能力。运动员退出机制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今后在运动员退出评估体系的构建、不同层次运动员退出形式与途径的差别、运动员退出的法律建设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