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心理咨询提问技巧

时间:2022-07-09 06:18:00

诠释心理咨询提问技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一些学校蓬勃兴起,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形式主要是会谈。心理咨询会谈不同于一般交谈,它是在咨询双方共同建立的特定情感关系和情境中,围绕求询者的问题,有目的、有控制的人际交往过程,并且对求询者有安慰、疏导、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因此,技巧性很强。4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提问技巧是学校心理咨询技巧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是说出来,而是问出来的。提问可以收集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可以使谈话更深入,也可以左右谈话的方向与内容。同时,你提问,求询者思考与回答的过程,就是求询者自我反思,改进的过程。提问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必不可少。我认为在提问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把握的。

一、合理使用提问方式

心理咨询中主要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只要运用合理,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交谈之初的提问最好采取开放式的。开放式提问常以“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词开头。如“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的家庭成员呢?”,“你为什么觉得学习没有用呢?”这样的提问能让求询者对有关事件给予较详细的反应,可以引出更多话题。这在交谈之初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求询者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后面能准确判断求询者的症结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式提问应该建立在良好干预关系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干预关系,这种提问就容易使对方产生疑虑,有被窥探的感觉,即使当事人对问题能一一做出回答,其真实思想也许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另外,咨询者的神态、询问的语气等也是应该注意的。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咨询者不同的语气和神态,当事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到咨询效果。

封闭式提问是限定了范围的一种提问方式。比如,“我们回到刚才讨论的考试紧张的问题,好吗?”,“你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吗?”这类提问应答者只能用“是”或“否”,“对”或“错”,“好”,“恩”等词,或是用事实和数据作答。所以,当我们希望控制面谈进程时,当求询者跑题了,我们要左右谈话的方向和内容时,当我们想验证自己的判断准确与否时,当我们需要澄清事实明确主题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

有人认为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更好,主张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但是,我觉得它们是无所谓好坏的,它们各有自己的妙处。在咨询中,只要你善于运用,二者会相得益彰,增强咨询效果。不过,无论你使用哪种方式,都不能是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求询者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咄咄逼人的质问。

二、恰当使用面质

面质并非是指咄咄逼人的质问。面质不是个人的发泄,也不是无情的攻击。面质要讲求事实依据。它是咨询者对求询者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和异议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求询者重新审视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一些不合理观念,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

在求询者言行不一致时,可使用面质。或是求询者的思想和现实不一致时,前后言语不一致时,均可使用面质。如果面质使用恰当将会有很好的效果。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因学习成绩较差前来咨询的学生。她来的时候懒洋洋的将上半身半趴在办公桌上,然后开始诉说她的成绩差,自己觉得对不起父母,心理很痛苦等。并且边倾诉边流泪。下面是我和她的部分对话:

生:“……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我都打算放弃了。”

师:“放弃了?不努力就放弃了吗?”

生:“我也曾经很努力啊,不过没用,我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成绩却还是不如别人……我还有什么希望…….放弃算了”学生喃喃地重复着。

师:“既然你都决定放弃了,还来找我干什么呢?”

师:“难道你今天来咨询室的目的就是专门来告诉我一声,自己要放弃学业了?”

学生沉默了,却将半趴着的身子坐直了

师:“其实,你非常渴望搞好学习,不然今天你也不会来心理咨询室!你来找我不就是心里还怀着希望吗?”

生:“老师,你说的对。其实我是不甘心就此放弃的,只是,我怕自己不行……”

这次面质是在学生的思想愿望和言行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激发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一针见血“地提问与适可而止相结合

对一些求询学生感到难为情或不便启口的问题,如性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提问。与其让学生面红耳赤,尴尬地好半天讲不出来,不如直接提问。以迅速打破为难局面。如“你什么时候开始手淫的?”这种不涉及道德评价的提问,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但,有些时候又必须适可而止。当你感到求询者在有意回避某个问题时,就不能“一针见血”了,如果你紧追不放,可能会让求询者反感或怀疑你的动机。当你们建立了良好咨询关系后,他或许会主动告诉你之前他避而不谈的问题。根据情况,恰当提问太重要了。

其实,心理咨询中的技巧还不止这些,我们都应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