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园区污水处置方法完善

时间:2022-08-10 06:05:56

印染园区污水处置方法完善

1前言

纺织工业废水是对水环境污染构成严重威胁的工业污染源之一,而约80%纺织废水来自于印染行业,印染废水排放量约为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10[1]。印染废水的水质随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不同而异,污染物组分差异很大。随着染料品种的变化,表面活性剂及化学浆料等的大量使用,印染废水可降解的难度加大,成为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2]。国外纺织印染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有韩国釜山、日本大阪、意大利米兰和墨西哥等地,印染企业较为集中,印染废水相对较大。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采用工厂处理和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二是采用单厂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国外废水的处理方法仍以生物法为主,如日本的生物法占93%,英国占85%;美国占68%[3]。近几年我国印染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印染业中规模第一的国家。印染加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区。作为耗水和排污的“大户”,印染业中的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工业最大的环保问题。某工业园区主要为印染企业,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退浆、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和整理,排放废水以退浆、煮炼、染色废水为主。各企业污水处理站的尾水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进入集中污水处理厂。该厂运行两年来部分指标难以达到排放要求,本文对现行的处理技术和运行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主要污染指标难以达标的原因,进行了运行调控实验和提标改造实验,提出了改善出水的方法和工程优化的措施,即出水进行砂滤和二氧化氯强氧化,并对改造后的出水效果进行了监测。

2材料与方法

2.1进出水水质污水厂设计规模为2.5万m3/d,进水主要是印染废水及少量生活污水,以印染、漂染、染织、拉绒、毛纺企业等排放的废水为主,大约60%。设计进水水质如表1所示。实际进水的COD、SS、色度均超过水标准,且水质波动特别大,瞬时冲击值可达设计标准的6~10倍,严重影响生物处理系统。混合废水的可生化性相对较好,进水平均B/C值不小于0.3。

2.2实验装置加工了小试滤柱对现有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石英砂滤罐的规格为Ф600*1500mm,碳钢材质、处理水量2~3m3/h,工作压力0.6MPa,管径DN65,石英砂量650Kg。试验工艺见图1。加工二氧化氯强氧化装置对现有出水进行强氧化。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型号为HTF-50(2000系列),山大华特生产,有效氯产量50g/h,实验装置包括2个5m3规格的水桶、普罗名特Conc1601计量泵、102L原料储罐、SSQ-150水射器等。二氧化氯强氧化实验工艺见图2。2.3分析测试指标及方法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Cr;采用重量法测定悬浮物;采用稀释与接种法测定BOD5。

3结果与讨论

3.1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运行效果污水厂自2007年底投入运行以来,进水量波动大。2008年6月开始处理水量超过设计水量,平均日处理量26988m3,最高日处理量32317m3,最少日处理量仅3356m3。2008~2009年的进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和总出水的各种污染物以周平均值统计分析,得到图3~图8,运行效果分别讨论如下。

3.1.1有机污染物、进出水B/C值、色度和悬浮物去除效果进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和总出水的CODCr浓度见图3。进水的CODCr周平均浓度范围在80~1330mg/L之间,平均值为557.6mg/L,经过水解酸化池后,浓度范围在50~623mg/L之间,平均值为378.1mg/L,平均去除率为32.2%;经过生物池后的总出水浓度范围在46~274mg/L之间,平均值为124.4mg/L,生物池平均去除率仅为67.1%,总平去除率平均为77.7%,无法达到排放要求。装置各为止的BOD5浓度变化趋势见图4。进水的BOD5浓度范围在23~427mg/L之间,平均值为217mg/L,经水解酸化池后,浓度范围在122~277mg/L之间,平均为188mg/L,经过生物池后的总出水浓度范围在5~64mg/L之间,平均值为22.3mg/L,生物池平均去除率为86.6%,总平均去除率为88.9%。色度变化见图5。进水的色度范围在24~265倍之间,平均值为125倍,经过生物池后的总出水的色度范围在8~64倍之间,平均值为33倍,平均去除率为70.7%。进水B/C在0.51~0.24之间,平均值为0.37;水解酸化池出水B/C在0.59~0.36之间,平均值为0.47,比进水平均值提高了0.1。悬浮物浓度见图6。进水的悬浮物浓度范围在44~1943mg/L之间,平均为422mg/L,总出水浓度在21~296mg/L之间,平均值为90mg/L,平均去除率为73.3%。

3.1.2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两年来进出水氨氮的浓度变化趋势见图7。进水平均浓度范围在9.4~26mg/L之间,年平均为16.5mg/L,经过水解酸化池的浓度范围8~50mg/L,平均为22.4mg/L,水解酸化池的有机氮氨化作用明显;经过生物池处理后的氨氮浓度为1~12mg/L,平均值为5.5mg/L,平均去除率为75.9%。总磷浓度见图8。进水平均浓度范围在0.9~7mg/L之间,年平均为3.9mg/L;出水平均浓度范围在0.3~1.5mg/L之间,平均值为0.8mg/L,平均去除率为77.2%。可以看出,进水氨氮和总磷不高,出水也比较稳定。3.1.3生物池污泥浓度、进出水pH的变化生物池污泥浓度范围在517~5451mg/L,平均为3090mg/L。pH进水平均范围在7.9~9.3之间,平均值为8.4;出水pH在7.5~8.4之间,平均值为8.0。

3.2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生产装置两年运行数据看,在进水CODCr、BOD5、悬浮物、色度超标的情况下,CODCr、BOD5、SS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7%、88.9%、73.3%、70.7%,出水氨氮、总磷达标;出水的BOD5、色度略高于排放标准;出水的CODCr、SS高于排放标准。

3.2.1污水处理系统的COD难以达标现象分析(1)进水的污染物总量高,处理装置的污泥负荷过高,出水悬浮状COD较多。由于进水量超过设计值,且进水的污染物浓度高,运行两年来,尽管设计的污泥负荷为0.09kgBOD5/(kgMLSS•d),实际污泥负荷达到0.07~0.40kgBOD5/(kgMLSS•d),改良SBR池的污泥浓度平均为3090mg/L,由于二沉池的澄江时间少,出水的悬浮物较高,导致悬浮状的COD偏高。(2)废水的难降解有机物较多。企业排放废水含有多种印染助剂及抑制生物的惰性物质,成分复杂;进水格栅上常沾满黏稠的化学污泥。园区近20家企业大都采用“中和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一级或多级)-接触氧化池(一级或多级)-沉淀池(或气浮池)”等设施进行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较长且基本相同,容易生化处理的污染物大部分已被去除,COD主要由难降解污染物组成,去除的难度大,B/C仅仅为0.1左右,如CODCr、BOD5、悬浮物、色度的进水高值分别为5059mg/L、659mg/L、3612mg/L、512mg/L。(3)设计处理工艺和实际处理废水的水质有一定的差异,且缺乏抗冲击能力。工程设计时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而实际进水为印染废水,设计时考虑的工艺调控措施实际应用时达不到预计效果等。由于进水水量波动较大,且生产企业存在偷排现象,其环保装置偷排污泥现象时有发生,对水解酸化池造成较大冲击影响,进而引起SBR生物处理系统频繁遭受冲击,往往尚未恢复又受冲击,不能持续平稳运行[4]。

3.3提高总出水水质的实验研究

3.3.1总出水的砂滤实验先后进行了3次出水砂滤实验,每次连续运行3天。试验期间各项污染物指标的变化曲线见以图9~12。由图9~图12可知,砂滤对悬浮物去除效果最明显,出水的SS可稳定与20mg/L以下;其次是色度,降低了1倍左右;过滤后COD下降了10~20mg/L,BOD5则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砂滤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最为显著,扩建后无论采用砂滤池还是滤布滤池,都要对二沉池出水悬浮物浓度预留控制措施,可以采用二沉池前加絮凝剂或助凝剂,或在二沉池和滤池之间增加高效沉淀池,这样就能保证在二沉池出水悬浮物或COD较高的情况下,投机絮凝剂粉末活性炭等,降低过滤负荷,确保出水悬浮物在10mg/L以下,也可以进一步保证出水COD、总磷达标排放。

3.3.2总出水的二氧化氯氧化实验持续进行了6天小试,每天两次。实验方法为将水桶装满总出水,利用计量泵投加二氧化氯,水射器混合药剂和水,二氧化氯氧化时间为30分钟,取试验前后的水样,分析CODCr变化,如表2。由图13可知,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增加,COD的去除率呈现则增加趋势,氧化后的COD也降低到达标排放要求。二氧化氯投加量为20mg/L时,COD去除率约为30%,成本约为0.09元/吨污水。建议扩建工程选用二氧化氯氧化COD时,可以该投加剂量作为出水氧化备用手段。

4结论

4.1分析认为水厂出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水厂进水水量波动较大,污泥负荷过高,出水悬浮状COD较多,难降解有机物较多,即设计进水水质与实际进水水质严重不符,导致设计的SBR工艺在处理实际进水时存在许多局限,无法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4.2小试模拟试验表明,生化处理的出水经过石英砂过滤后,SS大幅降低,可稳定低于20mg/L,出水的色度也可降低一半;COD可降低10~20mg/L,砂滤对BOD5的去除不明显。总出水采用二氧化氯强氧化时,当二氧化氯的浓度达到20mg/L时,能够保证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4.3建议建设印染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时,尽量接入部分城市生活污水,不仅能使投资和运行更为经济,同时还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便于污水回用水。通过扩建和选择新的工艺,最终实现提标并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