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时间:2022-04-03 10:51:30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摘要】中介目标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将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因而每个国家央行都给予了中介目标选择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条件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符合金融环境,面对这些变化,央行该如何抉择,本文通过分析中介目标的特性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对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上,我国考虑过以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时至今日,国内许多金融理论学家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仍旧存在分歧和争议,中间变量繁多,如何进行权衡?在中介目标的选择过程中是否结合我国国情,是否充分考虑了影响中介目标的各项指标?笔者立足我国国情,在明确中介目标基本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策略。

二、中介目标基本概念

每个国家开展宏观经济调控时,都会选择合适的手段,这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手段就是货币政策。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即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不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因而为了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设置一个中介目标,正因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中介目标应当具有可测性,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准确测度中介目标的基础上。然后,中介目标应当具有可控性,否则央行无法保证其始终稳定在预定范围内。再次,中介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稳定性,稳定性是可测性与可控性的前提,同时又与可测性相辅相成。最后,中介目标还应当与最终目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亦即中介目标应当能够决定最终目标的变化。当然,我们还希望中介目标尽量少的受外界因素影响,其变动应当完全掌握在银行手中。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银行职能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当时主要任务是控制货币总量,因而这一时期的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以及信贷规模。自九十年代起,央行确定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不再考虑信贷规模。其后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央行采取了许多措施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然而收效甚微。从历史数据来看,在1996年到2004年这9年间,仅2000年狭义货币M1控制在目标区内,仅1996和1999、2001三年广义货币M2控制在目标区内,其余年份货币供应量目标基本都未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之所以下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3.1货币供应量的准确性下降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定之处,短期金融债券、住房公积金、期货公司存款等许多存款数量不大,且相对固定,并没有统计进货币供应量中。但是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存款在数量上已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这使得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准确性下降。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币正在稳步向国际货币迈进,同时也带来了货币供给的漏出效应,进一步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准确性。3.2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建立在基础货币完全受央行控制这一前提下的,近些年来,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已经由金融机构贷款转变为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内生性增强使得央行很难抽出更多精力去调控货币供应量。这里还需要提及到货币乘数这一概念,货币乘数本质上就是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其值受现金漏损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影响,而三者中唯有法定准备金率是受央行控制的,因而从货币乘数角度来看,央行无法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进而也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降低了。3.3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下降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费雪在上世纪初提出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方程式———FisherEquation。方程式中指出,货币供应量(M)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乘积等于物价水平(P)与商品和劳务量(T)的乘积,如果V、T为常量,则P完全由M决定。然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稳定,甚至连其变化趋势都是不能被准确预测的,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下降,许多年份中甚至出现P下降而M增大的局面。

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策略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一个热门课题,许多学者提出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要求,而央行近二十多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已经证实了利率调整可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通过传导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因而可以用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另外有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虽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经不能很好的保证货币政策有效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涵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基于上述问题分析及和当前诸多学者的研究分析,以及中国当下经济理论的发展,结合中国目前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央行务必将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重点任务,以追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基于这一任务,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而指导选定中介目标。这种中介目标不应当是单一的,更趋向于将数量型与价值型相组合。具体而言,就是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核心,将其作为最终目标进行直接监控,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们选择跳过,辅之以监测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重点经济变量。策略上,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同时结合紧缩性财务政策,这样一来,通货膨胀将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利率降低,产出增加,最终能够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另外,对于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利率指标,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将其作为一个风向标,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部门,同时使资金配置得到优化。一旦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一定阶段,利率将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应当建立根据我国经济市场不断找寻更优的中介目标这一思路,例如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后,我们可以考虑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为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市场核心利率,能够快速准确整个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市场风向标。

五、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17年,中国经济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货币供应量已逐步呈现出一定局限性,无法保障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供应量准确性下降、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人们开始思索是否对中介变量进行更换或者对于现有中介变量进行改革,因而本课题是极有现实意义的。纵观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发展史,没有唯一的中介目标,更不存在最好的中介目标,每一国家的中介目标都是切合该国国情以及其特有的金融体制,只要中介目标能够满足货币政策需要,都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充分吸收各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摸索并进行适当改革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目标。而针对当下通货膨胀日趋明显的现状,我们更趋向于选择数量型与价值型相结合的组合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参考文献】

[1]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2]方齐云,余喆杨,潘华玲.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01)

作者:王睿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