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21 09:06:37

“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一、“3+1”办学模式下即将遇到的学生管理问题

在“3+1”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将有巨大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可预见的问题梳理如下:

(一)身份转变导致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由于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比以往提前离开校园到企业上岗实习实训,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在适应工作的同时也面临双重压力。以往在校园中单纯的人际关系变为企业中复杂的人事问题,在校园中学业时间安排相对轻松,而到企业之后生产劳动工作非常繁重,管理非常严格。这对于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必将产生思想上、生活上的一系列压力,导致学生容易对人生定位、职业定位产生怀疑、困惑,进而对独立学院“3+1”办学模式产生怀疑。

(二)管理主体的缺位导致安全隐患

“3+1”办学模式教学改革对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后,大多要住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住所,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错误地认为学生离开了校园,就不用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出现“甩包袱”心理。同时,用人单位则从用工管理角度出发,错误地认为自己只用承担实习生的工作引导、技能教学等任务。双方的认识误区很容易导致管理主体的缺位和在外实习生管理难度的增大,进而产生学生在外实习的安全隐患。

(三)管理理念对管理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3+1”办学模式中,校方和企方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矛盾对立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很大区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教学科研。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组织,对人员的管理是从效益和效率出发,以利润和对企业的价值为衡量准则。校企双方的管理文化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校企双方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角度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大学生。而企业考虑的首先是使用人才,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可见,校企管理理念和用人角度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影响“3+1”办学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考核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必将弱化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增加管理难度。

(四)利益矛盾使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实效性降低

在“3+1”办学模式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岗位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更多的是从事重复而繁重的工作,这时校企合作的利益矛盾也将凸显出来。企业往往会把学生当作正式员工来安排工作,甚至是当作廉价劳动力来用。学生在经历繁重的劳动后得到的报酬往往不高,休息时间不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集体罢工等事件。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对未来的憧憬的,而真实冰冷的企业管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导致学生情绪的不安和低落,这些都会使管理实效大大降低。总之,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对上岗实习学生管理实效性的大打折扣。

二、“3+1”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策

针对“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作出以下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由学校教师讲解一些专业前景、求职理论等,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在“3+1”办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大四一年要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应该将相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文化提前融入到学生大一至大三的学生生活中去,提前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相应技能要求和企业文化。其次,学院在进行学风建设工程时应将现代企业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安全生产要求、效率优先、服务至上等纳入进去,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这种意识的引导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据调查,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从新生抓起,安排新生全部入驻部队进行全封闭式训练。另外,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本专业就业方向、职业引导教育等内容;开设社交礼仪修养、人际交往困境突破等选修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文化名人来院进行讲座。

(二)利用岗前培训和思想动员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这个难题需要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思想工作解决。首先,校企双方联合召开学生和家长动员大会,将“3+1”办学模式对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解释清楚,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其次,企业需将上岗要求、企业文化、相关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历史等告知学生和家长;第三,会后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任务,更要从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去对待上岗实习经历,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心理准备,尝试多从企业角度看待工作,以一个职业人的精神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三)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上岗实习中的作用

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力军,所以在“3+1”办学模式下,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更应该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在派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和生活管理。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担任小组长,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业余活动,拉近实习学生的距离;加强自我管理,每周由组长向学院辅导员汇报实习进度、学生思想状态等。

(四)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勤保障

由于“3+1”办学模式仍处在尝试阶段,各方面制度尚待完善,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运行,规避各类风险。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在实行“3+1”办学模式后针对实习实训工作相继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集体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和相应文件,规范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后勤和经费保障。学生上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领导应充分重视,将其列入学院整体工作中来。学院应给予此项工作充分的财务预算,用来支付实习指导老师差旅费、企业实习费、上岗前的教育活动开销等。

(五)重视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都不可忽视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及时发现问题。首先是对各类学生的分类引导,对于家庭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抗压能力低下等各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带队教师要有准确的掌握,要做到有备案,经常关心、谈话、引导。其次,企业方的管理人员也应对实习实训学生群体给予思想引导,消解学生适应工作的压力,及时解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制度等,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实习实训的学生。例如人文科技学院在实施“3+1”办学模式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三级机制方案(试行)》,建立一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二级为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心理委员的三级机制,及时反馈并解决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六)严格遴选合作伙伴、明确校企定位

本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学院在遴选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时应严格考察企业资质和所需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另外还应该考察合作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是否科学,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产生自杀、精神失常等恶性事件。另外,负责教学的部门应提前和企业对接实习次数、实习时间段、实习期间管理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教学计划,不可为了实习而忽略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不可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而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缩水。企方在教学计划安排好之后,应调整好本企业各项工作,保障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人数接收计划实习学生。此外,应明确校企定位。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后,在学生管理上,应明确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所以在实习实训期间,企业应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务,其次对于接收学生较多的企业,校方应派驻带队辅导员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七)文化融合、互利共赢

校企核心文化虽不同,但在“3+1”办学模式下仍存在共赢点。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需要学校培养出各类出色的专业人才;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所以也需要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从长远来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双方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势所趋。如能从顶层设计、管理理念、校企文化等层面立体多维地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必将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知行合一。

作者:左丹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