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浅谈扩招后卫生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23 09:03:00

独家原创:浅谈扩招后卫生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扩招后,中职学校对生源无入口关控制,生源质量差。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不利因素。为此,中职学校必须增强质量意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等,以保证学校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任并且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采取更好的对策。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扩招;教育质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速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做出了扩大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决策,中职学校的生源比较差,初中生和社会青年均可报名,扩招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任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过渡。但是,伴随着连续的扩招,在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可避免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学条件不足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如何克服困难及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学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一门形态学科。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加强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存在问题

一、扩招后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扩招后,随着学生人数超常规的扩大,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历史的基本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高校自身的内因,也有社会影响的外因;既有因扩招直接招至的原因,也有原来隐藏而随扩招后进一步显现的原因。这里主要分析扩招后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些内在因素。

(一)生源总量增加,学生个体差异扩大。扩招意味着降分录取,使得一些低分考生进入中职学校,对于少数知名学校而言,降分录取对其生源的质量影响不大,但对于许多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就只能委曲求全了。同一所高校甚至同一个专业学生的知识程度、心理状况等方面个体差异扩大,给教师的教学和教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既要让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同时又要照顾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吃得了”。

(二)学校“物”的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人”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的大量涌入,使原本投入相对不足,实验课时少,每班只有6-8个课时,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室、学生活动场地、图书资料使用紧张,教学仪器设备匾乏,住宿条件恶化,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经常性的迟到、早退、旷课、看课外书等不专心听课,老师在讲课或实验示教时,部分学生在讲话、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课。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操作不熟练,甚至不愿意动手,在旁边观看。实验结果不满意,如革兰染色结果常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有的涂片染色操作不规范、不固定,镜下找不到细菌的常有。又如进行口腔、皮肤、空气、泥土、自来水等处细菌分布检查时,常培养不出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地方是有细菌分布此外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科研和业务进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单一化;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某些专业人才“超饱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偏重传统学科和传统技术,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教学方法仍旧是传统的一套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种教学模式等,教学缺乏弹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另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够大,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使教育质量的提高失去了根本的保障。

(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扩招后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定周时上课的教学方式被打破,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必须进行变革。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运行机制未能及时跟上,高等学校自身缺乏对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多为随机性教学检查和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人为性,缺乏积极的、制度化的全程实施控制的保证体系。

二、扩招后提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对策

扩招虽然给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学校的扩招无疑也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只要各高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在数量上有大发展,而且在质量上也会有新的飞跃。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讨扩招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质量意识和新的质量观。

经过几年教育改革的实践,我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已经得到确立。但是扩招后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给我校带来了一些新的冲击和影响。为了引导全校教职工在扩招形势下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增强质量意识,学校首先抓好教师、干部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工作。当前我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变革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以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为此,学校在校、系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开展了中层领导干部参加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班;召开了全校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通过学习和研讨,广大教师和干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逐步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质量观和教学观,并且充分认识到,在当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实现高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二)加大力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

扩招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要求,我校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以优化人才培养素质结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模为重点,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整合和优化,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扩招后,在越来越多学生为就业感到担忧的情况下,仅凭文凭的魁力已不能保证获得“好的工作”,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为此,我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成立了14个二级学院,组建了18个新的本科专业,25个新高职专业;突破狭隘的专业界限,拓宽办学口径;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课程结构体现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活动教学体系等“四个体系”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宽课、综合素质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拓宽了普通文化课程,加强了文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方面改变过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引入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突出师范特点,丰富教育科学理论课程,加强《普通话》《书法》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性学科;课外活动教学体系方面: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开设相关选修课,带动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围绕“创新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及区内外大型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开设相关的创新型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将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分计算。减少了必修课的比重,增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加重了结构性强、知识密度大、前沿性突出的选修课程模块。新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改变了过去学生知识面过窄、专业单一的倾向。

2.以抓教学成果项目和教改项目立项、建设为龙头,促进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项目建设对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大力加强对教学成果立项项目和教改项目建设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围绕国家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自治区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立项项目和校第五届教学成果立项项目,分别给予分类指导,严格管理,并拨专款对立项项目予以资助建设。对获得立项的项目采取定期检查和滚动管理的办法,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提高项目建设水平。通过教改立项和教学成果立项项目的研究,我校一些传统学科系列课程得到调整和整合,不但课程体系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通过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使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3.大力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学校先后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加强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制作课件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教师课件制作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观摩会。在教学模式上,建立以课堂教学、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我校打破专业界限,利用双休日开设了多学科的综合素质选修课。目前全校开设的综合素质课达30多门;选聘外校名专家、名教授来我校讲学等,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变的历史性要求,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长、创新创业的需求,我校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了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运用启发式教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该学科内容枯燥乏味,而对该课程失去爱好。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而把抗体比喻成钥匙,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假如我们只有锁,而没有钥匙,要文明地开门,应该怎么办?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先配钥匙,然后将钥匙插到锁孔中开锁。

这样,很多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体会到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T细胞,并能和相应的抗体和致敏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然后,我们从抗原概念的这两层含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2.建立了教务管理网上办公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突出重点和难点由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内容纷繁复杂,而理论教学课仅有12~16学时,假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的话,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已学过的内容跳跃不讲,或将一些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例如: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等内容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理解了这些内容,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授课时应着重讲解。反之,吞噬细胞的分类和吞噬过程等内容较易理解,且学生已经在《生理学》等课程中学习过,我们就可忽略此内容不讲。

4.充分应用教具如前所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内容枯燥难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差,因此,教学中充分应用教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生动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例如,在讲述超敏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挂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发生气理。再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免疫球蛋白的单体结构比喻成一个展开双臂的人,铰链区就相当于人的肩关节,所以铰链区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活动;另外,手是可以拿东西的,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到Fab和F

(四)加大投入,及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可以使教学者对后继教学任务和手段进行调整,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1.课前反馈笔者在两个班级中进行对比教学。甲班在每次课授课之前,先就前一次课内容进行提问,而乙班不提问,直接讲述当天内容。结果,甲班的课堂气氛、授课过程中学生反应、以及小测验、作业的情况均较乙班好。由此可见,课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授课效果。

2.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良好地运用技巧,不仅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重力、稳定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其参与教学活动,并可强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沟通师生感情等等。

3.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授课者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效果等。此外,授课者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相关作业或进行小测验,从而对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有更深的了解。此外,我校在学风建设、后勤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适时地辅以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技术;明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未来社会,国际之间的竞争在于人才质量的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同样在于培养的人才质量的竞争。因此,高校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未来,而且也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持续扩招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只有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

[2]毕家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3,(1):30.

[3]汪辉.日本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72.

[4]杨黎青.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93.179-285.34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