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时间:2022-03-06 11:16:49

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一、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目标分析

在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上,有多种观点,并未达成共识。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精英人才。这种观点,符合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法学人才的要求,那时,法学人才极为匮乏,法学教育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极少量的。这种定位下,不但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实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这种定位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各国法律趋同化,法律服务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呢?张彤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应以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训练法律思维为目的。”薛刚凌指出,可以把社会需要的人才分为,“精英法律人才”、“职业法律人才”和“大众法律人才”。并且提出,“精英法律人才培养定位于博士阶段;职业法律人才基本上定位于硕士阶段培养;大众法律人才定位在本科阶段的培养。”也就是说,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基本的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学习其他学科的核心课程。以实现和社会需求接轨。蔡镇顺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只能是法学教育体系的一个起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法学本科阶段要以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学人才为目标,法学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从业者,要求掌握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高校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与实际情况要求的定位不符,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

二、法学本科教育的缺陷分析

(一)课程设置忽视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上轻实践,重理论。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填压式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甚至是几乎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课堂授课,课后答疑,论文指导几个环节。主要是理论方面的指导和教学,而庭审实践、律师实务等课程却没有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了实践类的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之类的课程。没有充分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模拟式教学法等方法。而且,由于法学学生在毕业前,要参加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则注重对法条的考察,重点侧重于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部门法的考察。因此,很多学校,忽视了特色课程设置,而以司法考试为指导。在日常教学中,不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味的进行应试教育。难以实现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引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引领者。要想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有相应的能力。而实际情况是,法学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知识也是理论性的,对实务并不了解。自然也无法胜任实践性教学。很多教师为了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实务工作,比如做兼职律师,但限于工作本身的要求,课堂教学和实务工作出现了撞车。而且,有些学校为了管理方便,也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比如,对调课进行严格控制,不鼓励教师做兼职律师,参与司法实践。导致教师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也只能传授书本知识。而对实践一无所知。(三)课程设置知识构成单一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十四门核心课程,而没有涉猎相关知识。只学习了金融法,却对金融专业、经济专业的知识一无所知;只学习了国际法,没有涉猎国际关系专业的相关知识;只学习了行政法,并不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法学学生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皮毛,却无法深入。由于学分的要求,专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导致了法学本科教学知识体系单一。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法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要达成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学本科人才的目标,必须对法学教育进行改革,针对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置应更注重能力培养

要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学院、系各层次都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从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实践。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已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应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包括模拟法庭、司法文书写作、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案例讨论等等。增加实习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可以设置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并相应的建立考核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灵活的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时,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授,非重点,易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可以在讲授知识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研讨式的教学,或者是案例式的教学。在考试中,有些题目设置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也应避免唯一答案,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另外,有些课程考试,可以取消书面考试,而改成考察实践能力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性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适时地增加法律外语、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职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对外交往和跨国工作的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需要符合改革要求的高水平的人才,法学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实践人才的引进,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应鼓励法学教师投身于司法实践,为教师提供参与司法实践的便利,如在调课方面,给教师提供便利,并考虑对参与司法实践的教师,给予课时方面的宽松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把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请进来”,让学生们到实践部门亲身实践,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法学教育改革,很多专家进行了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美国的本科后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双学位模式,日、德等国的两站式教育模式等。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各学校应建立从上至下的对专业间共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首先,可以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本校法学人才的特点,比如,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侧重于商法、经济法等课程的学习。而外语类院校则可增加国际法等法律的授课学时。不同类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各有特色,可以减轻就业竞争的压力。压缩一些公共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学分,将选修课分为各个模块,由学生针对兴趣,并由老师针对社会需求进行指导,选择课程。诚然,法学专业应该更多的学习法学知识,但是,对经济、管理、外语、国际关系等课程的设置,也可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法学理论。其次,可以通过辅修,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再次,可以通过第二学位来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总之,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培养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要求我们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包括在法学教师引进标准方面的改变,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机会和条件,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等等。通过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促使法学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作者:林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