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共2篇)

时间:2022-03-06 10:29:02

法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共2篇)

第一篇 一、对法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强化外语教学,熟练掌握英语和其他外语。

在国际组织的活动、国际经贸交往和科技交流中,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一个国际性组织的群体活动中,或是在某种国际性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其法律文件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没有足够的英语能力,就无法及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权利。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迫切需要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精通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外国法律,维护我国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向世界,成为具有全球观念和国际化视野的法律高素质人才。

第二,突出国际法律内容的教学,熟练掌握国际法律知识和外国法律知识。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多边交流与合作日趋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日益重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迅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而WTO规则及其他国际法规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内法的制定、修改和适用。因此,法学本科教学中应加强对国际法律规则的研究,特别是对WTO规则、英美法及港澳台法等相关课程应开设给学生选修,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第三,必须重视法学理论和理论法学的教学。

法学理论课主要部分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广泛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假设的法律状况,并可以运用逻辑来推定法律。在课程设置上还应重视理论法学课程及应用法学课程中原理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法理学、宪法学等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法治等现代法律价值观及人权保护理念。

第四,重视与法律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设置。

现今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复杂,非具备相应的专门知识已很难理解和把握它们。比方说处理专利问题必须具有科技教育的背景,处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则应该掌握投资、贸易方面的知识等。因此,法学本科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培养,可通过选修课形式开设经济学、哲学、工学等相关课程。

二、对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直接参与法律的操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明显滞后,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无法完成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任务;二是没有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混乱;三是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不健全,没有科学的考核标准,无法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四是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均严重不足,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展或没有实际效果。因此,必须改革旧的法学教学模式和法学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创新课堂案例教学。开展以课堂讨论、辩论式、互动式为主要形式的案例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二是加强模拟法庭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熟悉司法审判的程序和法律规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校外法学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司法机构参与司法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增强法律实践和操作技能。

三、对法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法学本科教学中,普遍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采用过去那种填鸭式、说教式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读教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前学生紧急背笔记,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机器,而没有做到传授知识与训练学生能力并重。因此,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呼声很大。在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变单纯讲授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变单纯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法学知识和技能。

作者:唐卫华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

第二篇 一、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现在法学教育中弥漫着以案例教学取论教学的气氛,虽迎合了“喜欢听案例,不喜欢理论讲解”的学生,但失去了职业法律人培养的目标方向。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系统知识和综合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律人,而不是仅具有法律常识的公民。只注重单个的案例教学,学生可能对相应的法律条文记忆深刻,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关于各个法律制度的原则理论、价值理论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仅限于个案。有限的课堂教学又如何能穷尽成千上万个的典型案例?学生对一些疑难案件的分析能力又如何提高?“一个人如果仅仅知道某种花卉的栽培技术,而不懂得光合作用、寒暑温差、土壤结构等园艺学的一般原理,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园丁”[3]。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改革首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的理论学习才可能形成。其他部门法课程条文式的讲解方法,不适合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的国际经济法,更应该注重基本原理、基本制度表现的讲解。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将案例教学有机地融入理论教学中,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例如,在讲授国家的国有化权力时,笔者在系统阐述国有化的含义,国家实施国有化权力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的同时,举出1979年伊朗进行国有化征收之后,美国投资者以其补偿不符合国际法规范在伊朗起诉伊朗政府为例,以双方当事人的对立观点入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理出国有化补偿的标准,并系统总结国有化的相关理论。当然也有一部分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适合案例教学,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仲裁规则等。案情的介绍就是对相关程序规则的最好讲解;世贸组织专家组、上诉机构的报告,常设、临时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是适用法律的最佳教科书,争端当事方以及学界对这些报告、裁决书的评论,为相关知识的学理探讨提供丰富的思路和素材。

二、互动式教学理念应贯穿整个课程

互动式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4]。互动式教学使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单向授课转向教学的双向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转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相互尊重,摒弃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毋庸置疑”的形象,教学方法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广义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区分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这三种互动在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中都应当得到体现。课堂上互动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案例、材料分析式教学法。

国际经济法和民法、刑法等基础课程不同,能够援引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案例不多,而且案例篇幅也往往过大,不利于在课堂使用。教师需要将具有讲授价值的案例挑出来并做一定的修改。多数案例需要放在相关内容讲授完毕后提供给学生讨论,难度不大的个别案例可以置前给学生,以期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对将要讲授内容作出预判,提升其求知欲。在没有合适的案例时,可以通过有关材料的提供,让学生结合材料对概念、原则或者制度加以分析。例如在讲授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时,笔者在点出三大原则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后,提供了下列一组材料:(1)2005年上半年,欧盟和美国多次要求中国采取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并期待人民币的币值上升。对此,中国政府反复表示会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但不会设定时间表。(2)2005年4月、5月,美国、欧盟分别对中国的七种和两种纺织品设限,对进口中国的纺织品进行数量限制。2005年5月底,中国政府决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对81项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3)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2%,1美元兑换8.11人民币。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根据经济主权原则,中国有权根据需要制定人民币的货币政策,自然有权拒绝欧美的无理要求,但我们也应看到国际经贸发展到今天,各国更需要本着公平互利、合作发展的原则来处理彼此间的经贸关系”的结论,并对国际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理解更为深入。交叉使用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材料分析式教学法,亦可以两种方法兼用,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观摩和模拟某个情景,使学生通过情景学习,进行主动探索,通过模拟真实情景、体验过程,使知识在情景模拟中得到有效获取的教学方法。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商事仲裁、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涉外经济纠纷诉讼等内容比较适宜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先通过资料片的观摩,再在教师全程指导下演练模拟仲裁、诉讼等过程,最后由教师、学生分别对模拟课程作总结。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注意的是,防止情景模拟教学法只针对少数同学,尽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可将学生分成材料撰写组、导演组、模拟表演组等组别,使更多的学生融入模拟实验中。

3.辩论对抗式教学法。

辩论对抗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各抒己见,整理出对立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对彼此观点展开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如果说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对程序演练中亦获得对实体内容的学习,属于综合教学法的话,辩论对抗式教学法则属于某个理论问题的单项演练。可见,辩论对抗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更广。例如,对“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的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观点,将分别持“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的学生分成两组,分析本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进行辩论对抗。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氛围中充分了解到《企业所得税》的立法背景,深深体会到其立法价值,并能发现其缺陷所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将国际关系理论引入相关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与国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经济法形成发展的基础。不同时期的各个国际条约、以及各国的涉外经济立法的内容,都同当时的,包括国际经贸环境在内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前中国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法律人才[5]。鉴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紧密关系,鉴于对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当将国际关系理论引入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中,启发学生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学习国际经济法。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如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家对绝对获益的重视而导致合作的成功,这有利于解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立法时,一般是以绝对获益为倚重,因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何出现最近几十年来立法繁荣的现象[6]。再如,介绍一些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重要的国际关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经贸交往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再去理解我国的各项涉外立法以及缔结的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就容易多了。而且学生,特别是男生普遍对国际关系的现状有着浓厚的兴趣,将其同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结合起来,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丰富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中,有所针对地挑出适合国际经济法课程讲解的知识,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成为每名国际经济法主讲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笔者每年国际经济法课程课堂教学的先导案例都是“中国、某国关系与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某案”,如2009年的先导案例是“中美、中欧关系与世贸组织美国、欧盟及加拿大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案”,2011年的先导案例是“中美关系与世贸组织中国诉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特殊保障措施案”。以学生感兴趣的国际关系和最新的世贸组织涉及中国的案例引出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其用“王婆卖瓜”的方法去枯燥地讲解国际经济法学习和研究的意义,还不如先让学生“尝到甜头”,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不仅会热议“彭宇”、“许霆”、“药家鑫”,也会激辩“稀土”、“轮胎”、“人民币”,国际经济法老师的提问也不再会遭遇学生的“沉默是金”、“永远不抬头”。

四、适时谨慎地运用双语教学法

“我国法律双语教学是应教育部的要求而产生”[7]。国际经济法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经济法课程“跨国”的本质特征和知识体系所决定的,也是培养擅长涉外法律事务人才的需要。对于加入世贸组织已满十年的中国,国际经济法课程应多用英语授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还是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外语的学习是次要目的。而客观上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甚至部分教师的英语能力,都不能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③。即使对于国际经济法这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全盘地、盲目地推行双语教学,必然导致教师学生虽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但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这样的双语教学,为了双语而双语,教学目的主次颠倒,开展还不如不开展。特别典型的是,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匆忙上马双语课程,为了过关,双语课程的形式条件具备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教育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从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质量部门规章的内容变化中可见。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8条规定:“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而四年后,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3条则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教高[2001]4号文件只对“开课数量、上课方式”予以要求,调整为教高[2005]1号文件的质量数量一并要求,且“先质量、再数量”。

如何将双语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入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当中,笔者认为应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授课前,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依学生的语言能力来决定双语授课的内容、深度和两种语言的比重;第二步,精心选出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以简单语言表达或者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为主;第三步,因材施教,对外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其学习相关外文原版读本,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对外语能力较差的学生,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常用专业外语词汇的掌握为辅,以期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外语词汇的增加。对于中国高校,特别是我们西部高校的语言环境而言,双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针对性地、适时地采用这一方法,才能“扬其利,避其弊”。中国法学教育应当以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韩大元教授更是提出,中国法学教育未来的改革将主要围绕人文化、精英化、规范化、国际化目标展开,而国际化将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与动力[8]。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推动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骨干课程,授课教师亦要承担起提高学生法律专业素养,丰富其法律专业知识的任务。只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将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适格的法律人。

作者:廖金龙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