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课定位及应用

时间:2022-04-10 11:07:27

法学概论课定位及应用

一、当前法学概论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

法学概论课(以下简称“法概课”)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以专业法律教育为特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关系着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和法治观念的确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党的报告也明确要求:“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毫无疑问,“法概课”是高校贯彻落实上述中央决策的重要载体、途径和手段。关于“法概课”的课程性质,学界早有共识。“法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法学一般理论和我国主要法律制度。”[1]“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法学概论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2]“‘法学概论’(下文简称‘概论’)是法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学科,是对法学基础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主要部门法的概括论述。”[3]可见,将法学概论视为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础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主要部门法的课程,这一点没有争议。但何为“概要”,何为“主要部门法”,法学原理与法律规则的比重,课程教学目标等重要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主要原因是“法概课”的课程定位不清,导致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法概课”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考核评价机制,都盲目套用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本门课程的独特性。①因此,改革与完善“法概课”,首要问题就是清晰定位本门课程。

二、法学概论课程定位的理据

(一)课程论的理论要求。根据课程论的一般原理,确立“法概课”的合理定位,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课程性质,“法概课”概要论述法学基础理论和我国主要部门法的基本知识;二是课程目标,“法概课”注重应用,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初步具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即建构法律知识传授、用法能力培养和法治理念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三是课程类型,“法概课”通常开设在大一,作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度上,面向全体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课程深度上,注重实效、适度即可,既强调普及的面,又注重专业的度;力度上,强调重点讲透,使法律规则外化于大学生的言行举止、法治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仰。基于上述标准,笔者主张,“法概课”应以培养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初步的法律应用能力、坚定的法律信仰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课程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法律普及课”。其中,“法律”表明课程的内容,与法学概论课程名称中的“法学”呼应;“普及课”强调课程的层次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与法学概论课程名称中的“概”对应;“专业”凸显本门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一部分的学理性,重逻辑、体系化、知识性是本门课程区别于其他普法课程的最大不同,与法学概论课程名称中的“论”呼应。(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适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需要。《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报告也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广大大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面对一个个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当然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复述,也不是大而空的标语式口号化宣讲,而是必须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化、具象型、场景式法律知识应用中,自然渗透其内心,破除大学生关于法律的刻板认知——枯燥呆板、繁杂无趣。“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该定位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专业传授,凸显学理性、体系性和趣味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有一个体系化的基本认知,养成简单却有效、基本而恒久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此外,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逐步落实,需要高校提供大量具备基本法律素质的各方面人才。这些人才遍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但却对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有共识性的理解。这项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工作显然不是法学专业教育所能解决的,恰恰是“法概课”的长项。因此,确立和把握法学概论“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决策,与法学专业课培养专业法治人才形成错位发展,相互补强,协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伟大事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课程独特性的必然体现。“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能够有效彰显本门课程的独特性。首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法概课”凸显专业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六章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章题,主题是法治观和法治素养,具体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该章内容重在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基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这一章的落脚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增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于行,提高法治素养,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4]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规定性的政治课”[5],尤其强调社会主义法律本质、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以及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等宏观理念的涵养与渗透,重点不在具体的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的讲授。因此,“法概课”应当承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有的理论建构、知识预设、既定结论等,并进一步突出法律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思维模式训练等具体实践,简言之,突出“法概课”的学科专业性。总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建构不同,“法概课”应以“实用”为原则,凸显课程内容的现实生活应用特质,透过大学生生活中易见法律问题的场景设置,借助其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专业法律知识的讲授,培养大学生具体的法律技能,并依凭具体法律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含蕴其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其次,与高校法学专业课不同,“法概课”强调普及性。这主要是因为“法概课”的授课对象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因为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考评方式和考核要求等自然不同。绝大多数高校里,“法概课”仅仅作为一门注重法学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基础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要在短短一个学期讲完高校法学专业四个学年的知识,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浮光掠影、应付了事;可行之策唯有“突出重点”。因此,“法概课”应以“够用”为原则,不深入探讨法学理论或者前沿争议,侧重讲解基础性、共识性、原理性的现行法律制度,重在“打基础、立框架、绘草图”,并通过课后补充材料,鼓励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大学生进一步研修,这就是普及性。因此,不能把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如法理学、中国法律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全部讲授,必须简化教学内容。②最后,与流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众多“以案说法”课程不同,“法概课”彰显学理性。系统而专业的讲授现行法律知识,构建“知识—技能—理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法概课”的课程亮点。当然,有关教学目标的具体构成,学界尚有不同认识,有学者就主张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简称KAQ模式——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6]笔者认为,较之KAQ,“知识—技能—理念”的概括更为精当。总之,在笔者看来,为增强本门课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课堂案例等可以灵活多样,但核心教学内容必须是专业的、系统的、严谨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应该谱系化,以便今后按图索骥进一步自学。因此,“法概课”强调“耐用”,突出大学教育的学理性。以民法物权部分为例,除了讲述物权的概念、特征、种类、原则、保护等一般内容外,还应讲解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具体规定;“法概课”教学的体系化、专业化,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物权有了基本的认知,进而对保护财产权的法律规范深度理解和认同。综上所述,将“法概课”定位为“专业法律普及课”是恰当的。

三、法学概论课程定位的应用

“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对于“法概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囿于篇幅,笔者主要谈以下两个方面。(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根据“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贵精不贵多,学生弄懂、理解、会用最基础的法律知识,比简单地知道一些法律名词、概念要强得多。因此,笔者主张,基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依据法学专业教学基本目标指南,遵循“最密切联系”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最需要知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极高,同时也是法学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部门法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即“法理学+六大部门法”③,作为基本教学内容。从教学实践看,这种内容设计与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掌握最核心、最实用的法律知识,奠定基本法律框架,并迅速理解、即时上手、常态应用,形成“学为用、用中学”的良性学习机制。此外,“法理学+六大部门法”的内容安排,背后的教学逻辑是基础法理(法理学)→公法(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私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保障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这种内容安排,逻辑清晰,体系自洽,重点突出,详略适宜,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最高效地掌握核心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保持学习的开放性,通过理念渗透、资料指示、案例设定、热点捕捉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内容。总之,“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能够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充分贯彻《决定》“提高普法实效”的要求。(二)教学方法选择。“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必然要求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界公认,案例教学法是“法概课”最适宜的授课方法[7-10]。什么是案例教学法?简言之,就是通过授课教师精心选择的典型法律案例,借助案例的具象性和亲近性,透过层层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蕴含的法学原理。案例教学法的广泛使用,是基于大学生具体优于抽象、案例胜于讲述、简单强于复杂的学习特点,而这也正是将“法概课”定位为“专业法律普及课”的重要原因。据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需注意:一是精选案例。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经典案例、法院判例都可以,但选择的案例应当是大学生经思考能够理解的且必须经过授课教师改编以适宜课堂讲授和讨论。二是明晰联系。使用教学案例是为了辅助说明较难理解的法学原理,因此案例与拟讲授的知识之间的内在勾连应当是清晰的、可类比的、合逻辑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三是科学指导。首先,教师应透过科学设计的教学流程、层层递进的进度掌控、谨慎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大学生在“自以为正确→错误→发现错误原因并更正”的教学链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借助举例子、打比方、作类比、提问题、设“陷阱”等具体手段,营建“设迷——解谜”式的智慧课堂,引导大学生通过一步步的讨论、辩驳、说理,掌握复杂而又陌生的法学原理。再次,教师应将案例中蕴含的法学原理讲清楚、讲明白。易言之,案例的精准使用,离不开教师的透彻分析和缜密论证。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在关键处、易错处、混淆处的适当点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后,教师应将法学原理精炼为几个要点,便于学生记忆。可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和引导。四是适度使用。案例的使用是手段,不是目的,过度使用只会损害教学效果,造成学生知识接受的碎片化。综上所述,“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必然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鼓励大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尝试解决法律问题,培养自身实际应用法律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形成初步的法治思维。

总之,高校“法概课”是一门面向非法学大学生开设的凸显专业法律教育的通识性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而明确法学概论“专业法律普及课”的定位,必将深刻助力课程建设,包括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细化教学设计、多样化考核方式、明确学习预期等,从而鼓励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动型学习、参与式学习,全面提高“法概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赵雪军.高等师范院校“法学概论”教学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67-68+66.

[2]雷厉,李明贤.《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编选的伦理性原则探析[J].内江科技,2008(12):96.

[3]赵庆鸣.对《法学概论》教学的一点思考[J].曲靖师专学报,1997(3):30.

[4]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6.

[5]余玉花,程德慧.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特点及教学条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7):68-73.

[6]汪火良.略论师范院校《法学概论》课程的调整与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7(7):595.

[7]肖志宏.《法学概论》课程目标及实现途径之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3):88-92.

[8]曲玉萍.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1.

[9]徐晓华.《法学概论》课程案例教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8-29.

[10]漆国生.案例教学探析[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34-38.

作者:韩钢 吕晓伟 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