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德育课的情感交流部分

时间:2022-04-21 04:41:00

深究德育课的情感交流部分

摘要:情感互动是指师生间相互关怀的社会关系和积极的内心情感的交流,它是制约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论文是提高德育课教学“信度”的需要,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和人格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的情感互动,要注意它的双向性、交互性和情感性,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教学情感互动道德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德育课的教学,一直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或学生厌学怕学,或学生认为德育课与自己今后发展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发现,将情感互动注入整个德育教学中,则能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1关于教学情感互动的涵义

课堂教学中情感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主动倾向和相互作用,是体现了在教学中的人与人的相互关怀的社会关系和积极的内心情感的交流。

人人都需要情感的交流,都有爱和被爱的要求。情感交流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其实在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的建立与交流,向来是相当看重的,并将这种关系放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有师生如父子,同门如手足之说。即老师要视学生如子侄,而学生则要敬爱老师同学如父兄。必须看到,这种情感关系的建立是维护师道尊严和“天、地、君、亲、师”的伦理道德的需要,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更好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的作用。情感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心理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证实了教师对学生寄予期待的内心情感,会通过自己的笑貌,眼神、语调、态度和接触方式等传导给学生,并能有效而明显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教师思想中蕴含的期待,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从而建立起强烈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教学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且相应地学生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因为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学科上,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相信他所讲述的思想,理论。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智力、情感和个性等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交、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好学、爱学,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因为交流是双方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也同样会感染到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之情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重视程度。因此,情感的互动也会使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授课时更充满激情,讲解和答疑时也会更耐心更仔细。从而使课堂教学计划得以更好更顺利地实施与完成,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德育课需要情感互动

德育课是一门十分特殊的课程。因为它除了要让学生们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常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分析和把握现实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还负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这是其它学科教学所没有的特点。因此德育课更需要情感的互动。

首先,情感互动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德育课教学“信度”的需要。部分学生对德育有偏见,认为它苦燥,乏味,没有任何美感,不学好。出现这种状况,当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时“假,大,空”的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加之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德育课所宣传的理论失去信任。而学科内容的相对抽象,理论性较强,也使部分学生失去对它学习的兴趣。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它的实效性。而借助情感互动这一手段来实施教学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现象。因为情感因素的注入,会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更多的民主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从而能更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与理解。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地赞赏,能让学生感觉到平等的身份,体会到老师的爱,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自信心。所谓爱屋及乌,学生感觉到教师关爱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教师的敬爱之心,进而对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从“悦目”“悦耳”进而“悦心”,从不愿听,不愿学到愿意接受教育,到最后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基础,达到情感互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情感互动也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和人格发展的需要。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评价认识。据此确立自己在与别人交往以及在团体中应采取的态度与对策。自我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情境中,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般来说,人总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来确认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而从这些评价中摄取自己的形象或自我感情与态度。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这种自我通常是以他人为“镜子”观照的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堂以外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和同学对某一学生行为的评价,及因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回应,便成为一面镜子,学生也正是借助这面镜子对自己不断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从而建立起自我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及与同学之间的适当的情感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对自己比较客观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与社会。这种正确而成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也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素质培养的目标。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自我意识在中学时期的逐渐觉醒和确立,使得这一时期的年轻人不再向往年龄和能力与自己相差过于悬殊的人,而是更愿意接受能够了解和同情自己的人。对那些过分干涉和强迫其自我意识的人和事,他们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厌恶。对这些人,他们不会敞开心扉,而是将对方拒于思想情感的大门之外。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从对等的立场或稍稍优越于他们的立场出发,理解并同情他们的人,即所谓和自己相同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终身不渝的知心朋友多是在中学时期结下的原因。所以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将有助于与学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有利于形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的形成发展施加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格发展是人的能动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一系列从低到高心理需要的满足,其中生理,安全归属,尊重是健康人格的最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最高层次需要,这种需要理论表明人有着要求把自己全部潜能充分实现出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如果得到满足,则意味着人格发展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的情感互动,把满足学生的感情,兴趣,情绪放在教学的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而特殊的意义。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还能有效调适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诸如人生体验、心境、情绪、反抗、困惑、情操、情感等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久而久之甚至有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德育课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由于德育课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超前性,面向全体的积极形成性的特点,而不是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这类对人格教育中的总多半是补救性的处理和进行局部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互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认识能力方面正处在由依赖型的儿童期转向独立思考型的青年期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中,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臻成熟。他们的思考从现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并能够超越现在,思索、探究、研究一些现象了,他们已经能够对现实社会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并追究其背后的本质。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的限制,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还不能完全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他人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进行对比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了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其对现实社会持有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即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和反叛社会的倾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常的。而此时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影响将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融洽的情感交流,无疑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即要想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为基础,才会更有效,不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情感的沟通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3情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互动不应是单向的,不单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要有学生对教师的传递,要仔细体验和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传递。以便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回应。除了师生这一最基本的互动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产生钦佩、尊重信任和热爱之情。教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龄前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带着长者的口吻,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动活动的双方必须都有着情感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互动就会失去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要注意它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是指双方情感交融,是双方感情的自然流露,依托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发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已,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积极正确的体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所以师生除课堂中交往外,也要注意课外各种场合的交往。情感的传递是自然而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应景而生的演戏般的娇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赞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赏与赞赏。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改变以往的对学生评价的习惯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身边的学生。对学生除了要有一分爱心外,更要有一分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会比教师少。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面对并承认这一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才能正确有效而不会招致他们的反对,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欣赏。

最后,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以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精于教学的业务技术,要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讲解得生动有吸引力外,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对其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讲述的相关内容具有说服力、感召力。不然,既使其讲解得再好,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因为惟有其自己相信并奉行恪守其所讲述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生指导。这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所没有特点。

总之,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以理服人,更应以情动人。只要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采取合理的情感互动方式,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给学生、倾诉给学生,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接受这一沉浸在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碰撞之中,互相感染,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