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德育课的学生主体地位理论

时间:2022-04-21 04:37:00

深究德育课的学生主体地位理论

摘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论文它意味着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教育理念的更新。它提倡要回归生活、教育要民主化、要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教育理念回归生活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他的著名的教育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反对“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的传统教学法,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并不断探索的。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德育课向学生传授的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法律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理论性较强,所以显得比较严肃、枯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情绪陷于低谷。这是无益于教学的。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投人是主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目的,转变教学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运用知识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当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成为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助动器,使学生这一“主体”自觉地生成主体意识,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在教育中成人,在生活中做人,在地球村当“主人”。同时,教师应以主人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教师主要从事传知、授法、助学、育能活动,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提供条件。而这种新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不畏艰难,不为外界的影响所左右,从而通过明确教师职责来转变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尝试,建立课堂学习新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这种方式主要传授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将知识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让学生回答问题、记课堂笔记、练习和背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导致学生的厌烦、回避。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从前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上来,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具体来说,可表现为:

1.放手自学,独立思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前德育课教学中注人式、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成了“讲堂”,教师成了“讲师”,学生则成为听客。这种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学,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做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因此,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教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能够了解本课所授内容,理清观点,并能找到教材的上下联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内容体系。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讲清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生在记忆时,也自然会顺着理论的体系进一步加深,改变原来那种“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

2.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人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人教学活动,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新思维。

例如,我在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分析“应聘、应试技巧”这一内容时,设置了一个模拟面试现场的情境。挑选一部分同学事先准备好个人资料前去应聘,另一部分同学担任“主考官”。整个过程包括自我介绍、考官提问、求职者咨询提问等。面试结束后,“主考官”点评,公布录取名单。对“上榜”和“落选”原因大家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知道作为一名应聘者在面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是什么等,从而使同学掌握所需的一些技巧。这种情境的设计,既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使同学们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搜集一些直观画面,根据教材内容来制作课件,并配置问题情境、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期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哲学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播放了一首歌曲“说句心里话”,在同学们欣赏完后,请同学们根据歌词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要想家?”“既然想家,为什么要去当兵”等问题。从回答问题中,一步一步推出结论:有国才有家。在国与家、母与子、丈夫与妻子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中,引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使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那堵“墙”被推倒了。

3.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而这个“现代人”就是“创造自己、创造新中国、创造新世界”的开创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德育课教学要做到知、行教育的统一,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导之以行。例如,我在讲授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课时,聘请本校一些毕业生来校作讲座,并与同学位进行对话。这样,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也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同学们在这种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培养跨世纪人才,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进行教法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真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使学生乐学、会学,这样才能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四者的统一,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